钱益 作品数:32 被引量:115 H指数:6 供职机构: 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反义lncRNA在消化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2024年 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一直是需要攻克的难题,也是当下研究的热点,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正通过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研究其发生机制。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长度>200个核苷酸、不具备蛋白编码功能的RNA分子,而反义lncRNA是指与编码蛋白质基因的反义链互补配对的lncRNA,由蛋白编码基因互补的DNA链转录,其转录方向相反,并与正向基因至少有1个外显子重叠。反义lncRNA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基因表达调控、染色体高级结构形成、RNA加工、亚细胞结构组装等重要生命活动过程。反义lncRNA通过利用与其他非编码RNA分子共有的各种分子机制来调控基因表达,并利用其对应的正义基因由序列互补而产生的特殊机制,从而发挥表观遗传学、转录、转录后和翻译控制作用,因其具有广泛的生物功能,可作为癌基因或抑癌基因,从而在肿瘤发生、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现研究表明反义lncRNA在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和预后方面也具有较高的潜力。此外,反义lncRNA作为新型靶向治疗策略的研究热点之一,对于消化道肿瘤的化疗和免疫治疗可能具有重要的协同作用。本文综述了反义lncRNA在消化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阐述其在消化道肿瘤诊治中的应用,以及作为治疗靶点或生物标志物的潜在应用。 许辉 孙健 朱严 李智豪 钱益关键词:消化道肿瘤 长链非编码RNA 分子机制 异甘草酸镁联合脾切除对大鼠肝切除后早期肝衰竭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联合脾切除在大鼠肝切除术后早期肝衰竭中的作用。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85%肝切除对照组、脾切除处理组、异甘草酸镁处理组、脾切除加异甘草酸镁处理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异甘草酸镁处理组和脾切除加异甘草酸镁处理组腹腔内注射异甘草酸镁(100μg/ml)1ml/100g,其余各组腹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观察各组大鼠血清ALT、AST变化、门静脉压力变化及肝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各处理组的ALT、AST、门静脉压力均较肝脏手术切除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但异甘草酸镁处理组较肝切除对照组门静脉压力下降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联合脾切除可能通过降低门静脉压力,减轻残肝细胞损害对大鼠85%肝切除术后早期肝衰竭产生治疗作用。 严栋梁 邵伟斌 朱斌 钱益 袁岱岳 郝清亚关键词:肝功能衰竭 脾切除术 异甘草酸镁 川芎嗪对刀豆蛋白A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TNF-α、IL-6、IL-10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0 2017年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川芎嗪对刀豆蛋白A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TNF-α、IL-6、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A组)10只;Con A模型(B组)15只;川芎嗪低剂量(100 mg/kg)组(C组)15只;川芎嗪中剂量(200 mg/kg)组(D组)15只,川芎嗪高剂量(800 mg/kg)组(E组)15只。采血及留取肝组织,HE法检测肝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的水平,RT-q PCR检测肝组织中IL-6、IL-10的表达。结果:刀豆蛋白A模型组小鼠肝纤维化明显,TNF-α、IL-6的表达明显增多,IL-10的表达明显减少,与其他组比较有差异显著(P<0.05);不同剂量的川芎嗪治疗干预后,肝纤维化减轻,伴TNF-α、IL-6表达下降,IL-10的表达增加,与刀豆蛋白A模型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尤以高剂量组为著。结论:川芎嗪对刀豆蛋白A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有保护作用,有剂量相关性,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细胞凋亡的发生和通过抑制JAK-STATs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严栋梁 陈杰 葛创 钱益 朱斌 邵伟斌关键词:川芎嗪 刀豆蛋白A 肝纤维化 原位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改进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改进方法。方法:采取改进的原位脾切除术,在保持脾脏原位状态下紧贴脾脏离断脾蒂及脾周韧带,最后离断脾上极的胃短血管。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时采取紧贴胃及食管分离的选择性血管离断术,保留迷走神经前后干。经脾静脉插管并于术后向脾静脉内持续滴注肝素盐水以预防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结果:用该法治疗31例,术后门静脉自由压力(FPP)平均下降8cm水柱,手术出血量平均420mL,无手术死亡,术后近期无胃排空障碍及门静脉血栓形成。随访12~36个月,无复发出血及肝性脑病,术后6个月彩超发现门静脉矢状部血栓3例(9.68%)。结论:三贴近法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出血少,可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经脾静脉插管滴注肝素盐水可有效降低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 田明国 胡丹 杨立玲 钱益 施海燕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 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门静脉血栓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J型支架引流术120例 被引量:8 2011年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1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后胆总管切口的处理方式有T型管引流和一期缝合两种常用术式,前者术后并发症多且患者带管时间长,而后者有十二指肠乳头水肿致胆道高压及胆漏的风险。本文探讨J型自行脱落胆道支架在LCBDE中应用的临床效果。 田明国 杨俊峰 王吉军 尚凡晶 胡丹 胡伟 钱益 臧宏 施海燕关键词:腹腔镜胆总管探查 支架引流术 十二指肠乳头 T型管引流 LCBDE 一期缝合 损伤控制理论在复杂肝外伤中的运用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理论在复杂肝外伤的外科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并探讨降低复杂肝外伤患者病死率的外科救治理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22例严重肝脏外伤患者的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22例AASTⅢ级及以上严重肝外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2例严重肝外伤患者中,存活16例,死亡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休克时间、失血量,手术时间、手术方式等与患者顸后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期损伤控制性手术组患者病死率为12.50%,早期确定性手术组患者病死率为3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肝外伤的外科急诊救治采用损伤控制理论的分阶段处理原则,个体化治疗,快速的绿色通道,恰当的手术方式,尤其是损伤控制性手术的实施,能够提高肝外伤抢救的成功率。 徐卫卫 朱斌 严栋梁 张鹏 钱益关键词:损伤控制理论 手术治疗 急诊 自行脱落胆道支架在胆总管探查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2009年 胆总管探查后T管引流是传统的手术方式.由于其引流时间长及并发症较多.一直有学者探索替代T管引流的方法。曾有逆行经肝胆道引流、经胆囊管探查引流、不置引流的胆总管切口原位缝合以及顺行胆道支架引流的报道,但各有优缺点及使用局限性。笔者研制了一种能在术后2周自行脱落的胆道支架.并分别应用于腹腔镜及开腹胆总管探查手术,报告如下。 田明国 张培建 何玉泉 杨俊峰 臧宏 胡伟 胡丹 钱益关键词:胆石症 胆总管 外科手术 腹腔镜 胆道支架 小探头超声内镜在食管平滑肌瘤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MPS)在食管平滑肌瘤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对132例食管黏膜下隆起者先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76例超声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对其中56例局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行高频电圈套切除术(EMR),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56例患者均成功圈套切除病变,病理均提示为起源于黏膜肌层的平滑肌瘤,与超声诊断结果一致。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可清晰显示食管平滑肌瘤的病变层次结构,在其引导下圈套切除食管平滑肌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陆飞 赵程进 钱俊波 樊锦河 钱益 吴卫国关键词:食管平滑肌瘤 小探头超声内镜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后胆总管Ⅰ期缝合术的临床探讨 2016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后胆总管Ⅰ期缝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62例实施胆总管切开探查后胆总管Ⅰ期缝合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阴性患者11例,合并胆道蛔虫者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者51例。结果患者手术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取出单枚结石者共计44例,取出2枚结石者10例。取出三枚以上结石者6例。结石直径为(0.8±0.2)cm。术中平均出血量为(81.6±15.9)ml。结论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者实施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后胆总管Ⅰ期缝合术进行治疗,可以取得显著效果。并发症少,疗效显著。 钱益 陈靓 严栋梁 臧宏 邵伟斌关键词:胆结石 腹腔镜 胆总管探查 重症急性胰腺炎64例个体化治疗再认识 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探讨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的途径和方法。方法:选择本院近6年来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6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更加细化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运用循证医学、微创外科的理念,指导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结果:本组64例死亡7例(死亡率10.9%),主要原因:急性暴发性胰腺炎(FAP),胰腺坏死感染继发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FAP患者非手术治疗无效,应采取早期手术引流,应早期内镜治疗急性胆原性胰腺炎(ABP)可阻断轻症胰腺炎向重症急性胰腺炎发展,并能缩短SAP的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非手术治疗的治愈率。 曹镇宁 臧宏 钱益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 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