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晓岚

作品数:21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文学
  • 4篇语言文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少年
  • 4篇文学
  • 3篇修辞
  • 3篇隐喻
  • 3篇晚清
  • 3篇文明
  • 2篇修辞建构
  • 2篇野蛮
  • 2篇语言
  • 2篇思维
  • 2篇思维风格
  • 2篇题解
  • 2篇图式
  • 2篇主题
  • 2篇主题解读
  • 2篇文体效果
  • 2篇小说
  • 2篇海明威小说
  • 2篇《老人与海》
  • 2篇《雨里的猫》

机构

  • 21篇福州大学
  • 6篇福建师范大学

作者

  • 21篇郑晓岚
  • 1篇潘红

传媒

  • 3篇福州大学学报...
  • 2篇北京化工大学...
  • 2篇大连海事大学...
  • 2篇沈阳大学学报...
  • 2篇长春师范大学...
  • 1篇东南学术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华北电力大学...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西安电子科技...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长春师范大学...
  • 1篇淮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6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林译《钟乳髑髅》中少年英气话语的修辞建构被引量:1
2018年
英国小说家哈葛德的成名作King Solomon’s Mines于1908年经林纾译介到晚清中国,题为《钟乳髑髅》,其勇猛精进的主题对晚清少年的精神建构作用重大。依照广义修辞学"话语建构—文本建构—人的精神建构"的阐释路径,从修辞关键词"少年"与"勇"入手,对勘原著与译本,结合晚清特殊的历史语境,挖掘林纾建构少年英气话语的修辞策略,最后从晚清历史语境和译者的主体性两个方面,探讨这些修辞策略的文化成因,即少年在晚清突然一跃成为进步革命话语中心,成为国家形象转喻。
郑晓岚
关键词:少年修辞建构
二元对立话语模式与林译序跋的现代性
2017年
以《林琴南书话》一书为研究对象,以"传统与变革""尚文与尚武""老年与少年"三组二元对立话语为切入点,通过文本细读,探析了林译序跋中对立的现代性:提倡变法维新,又反对抛弃儒家传统;批判阴柔之风,弘扬阳刚之气;以老年的焦虑表达对少年的殷切期盼,反映深切的爱国情怀。
郑晓岚
基于语料库的元语言评述术语“混合隐喻”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基于有20亿词汇规模的"牛津英语语料库",对元语言评述术语"混合隐喻"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从该语料库中含"混合隐喻"这一术语的141个例子的上下文语境入手,探讨"混合隐喻"使用者明确关注的"混合隐喻"种类和使用情况。试图揭示:大众理解的"混合隐喻"与学术文献中作为专业术语的"混合隐喻"存在不相一致的现象。基于此,阐述本研究对隐喻理论的启示意义。本文关注不同文类中"混合隐喻"这一术语的使用情况,句法层级与隐喻"混用"的认知关联性,探讨使用"混合隐喻"这一元语言标签背后可能的语用意图。本研究基本证实了一个广为认同的观点:"混合隐喻"这一术语蕴含了对某一语段及其作者的负面评价。然而,在为数极少的例子中,"混合隐喻"这一术语作为一种幽默用法,指对隐喻的创造性使用,语言的这种创造性使用不仅机智诙谐而且效果非凡。
埃琳娜.塞米诺Elena Semino潘红郑晓岚
关键词:语料库元语言
传统与现代之间:林译哈葛德冒险小说被引量:1
2022年
哈葛德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冒险小说家。他的冒险小说主要为“少年”写作,弘扬“少年”的冒险进取精神,反映英雄主义、死亡、种族与文明、世界秩序等主题,主要由林纾及其合作者译介到晚清中国,成为晚清冒险小说译介史上重要的一部分。林译哈葛德冒险小说有助于激发晚清“少年”的冒险进取精神,启蒙一批五四青年文学思想的现代性。同时,译本将西方现代文明思想融于传统道德观念,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译本中传统与现代的悖论,既源于“老少年”林纾的身份困惑与矛盾,更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根基,反映晚清有识之士徘徊于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心态,叙说近代中国在追求现代性过程中的艰难与踯躅。
郑晓岚
关键词:少年
清末民初“少年”的修辞语义和文化影响——兼谈林译《鲁滨孙飘流记》中的少年形象
2021年
对“少年”的发现与重视,是近代中国的重要文化现象。生理学意义上,“少年”是一个年龄范畴;政治文化意义上,“少年”是一个政治、思想、社会、文化等不同话语建构的体系,被赋予“希望”“冒险”“尚力”“革新”“独立”“自由”等修辞语义,成为清末民初特有的文化符号,与西方近代、中国古代“少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林译《鲁滨孙飘流记》言说全新的少年形象,参与清末民初文化语境中“少年”的修辞语义生成与理解。清末民初有识之士通过理论论述、文学书写、社会活动等方式,建构少年形象和少年话语,弘扬尚力美学,驱动国民精神重塑,也影响了整个民族的生存哲学。
郑晓岚
关键词:文化符号
空间隐喻认知框架下《雨里的猫》的主题解读被引量:1
2011年
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建构。以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空间隐喻理论为框架,对《雨里的猫》中不同的空间隐喻认知模式进行分析,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解读小说隐晦的主题内涵。
郑晓岚
关键词:《雨里的猫》空间隐喻意象图式主题解读
可能世界理论视角下《雨里的猫》中美国太太的心理解读被引量:1
2012年
运用可能世界理论,具体分析了《雨里的猫》中所建构的四个情景,推导出主人公愿望世界的形成和落空,解读出小说主人公力求改变现状、改变自我的强烈愿望,以及此种愿望注定无法实现的悲剧结局,进而揭露和批判了美国社会的男女之间的不平等。
郑晓岚
关键词:《雨里的猫》可能世界理论心理
林译《斐洲烟水愁城录》尚“力”文明话语的修辞建构
2017年
英国小说家哈葛德的冒险小说Allan Quatermain于1905年经林纾译介到晚清中国,题为《斐洲烟水愁城录》,旨在倡导西方现代文明,弘扬尚武精神,建构尚"力"文明话语,实现变法自强。依照广义修辞学"话语建构-文本建构-人的精神建构"的阐释路径,从修辞关键词"文明"和"野蛮"入手,对勘原著与译本,发现林纾主要采取保留或改变"文明"语义信息等修辞策略,将原著中的殖民话语置换为变法图强话语,突出尚"力"文明话语建构。这些修辞策略的文化成因主要在于晚清历史语境和译者的修辞动因。
郑晓岚
关键词:野蛮修辞策略
海明威小说的聚集模式比较及其文体效果被引量:3
2009年
海明威长篇小说一般采用主人公内聚焦展开叙述,有时通过聚焦模式的转换来塑造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有力地表现作品的主题意义。相比之下,短篇小说一般运用外聚焦模式,加上大量的人物对话,共同营造更加生动、如实的戏剧效果,从而更加有力地体现海明威的文体风格。
郑晓岚
关键词:文体效果
认知图式和人物性格解读——以《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图式是结构化了的背景知识,是认知的基础,为揭示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认知心理和性格特征提供了有用的途径。威尔逊是海明威在《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这篇佳作中塑造的一位具有独特认知心理的硬汉。由于独特的生活经历,威尔逊形成了个性鲜明的猎手图式、力量对抗图式和硬汉图式。逐个分析这些认知图式,有助于揭示威尔逊富有个性的认知心理和性格特征,从而解读作品深刻的主题意义。
郑晓岚
关键词:认知图式文学人物《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