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钧
- 作品数:13 被引量:31H指数:2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电子电信机械工程理学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CHClF_2分子红外多光子吸收的研究被引量:1
- 1991年
- 本文全面研究了CHCIF_2分子在9.4μm到10.6μm波长范围內强CO_2脉冲激光照射下的红外多光子吸收实验规律,获得在无碰撞和有碰撞条件下多光子吸收系数与激光频率、激光能量密度及气体压强的关系,观察到多步饱和、超线性吸收及窄共振等现象,证实在分子组合频率处有多光子吸收。利用包含某些碰撞效应的能量主方程对加入Ar气的多光子吸收做理论模拟,用蒙特卡洛法计算,与实验资料符合很好。研究表明CHC(?)F_2在高气压下的超线性吸收主要是激光激发和碰撞消激发多次反复竞争的结果。
- 李复赵钧刘琳徐亦庄
- 关键词:红外多光子吸收
- 透射式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探针光场分布及其受激荧光分子光场分布研究被引量:4
- 2000年
- 通过利用经Grober发展的Bethe模型 ,计算了透射式近场光学显微镜探针针尖附近及进入样品后的光场分布 ,研究了它的横向分辨率、透射深度、透射系数等问题 .模拟在光学近场激发下生物荧光分子成像的过程 ,研究了荧光分子的极化方向和入射光偏振方向对信号收集的影响 ,发现荧光图像是偏振极性和荧光分子极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
- 王子洋李勤赵钧郭继华
- 关键词:光场分布透射式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探针
- CO激光激活化学反应分离铀同位素被引量:2
- 1996年
- 由光声光谱方法测得的(235)UF6与(238)UF6的3ν3吸收光谱,选择出分离铀同位素的最佳CO激光谱线,对UF6与HCl的化学反应进行了激光催化化学反应实验,从而论证了CRISLA方法的可行性。
- 张健吴念乐赵钧徐亦庄衷庆华张复实李国强宋心琦郭松涛应纯同
- 关键词:同位素分离化学反应催化铀
- 新型纵向快流一氧化碳激光器
- 1994年
- 报道了一种集纵向和横向连续波一氧化碳激光器优点的新型器件.采用快速流动方法和循环流动技术,获得了100W级的激光输出功率,并使工作气体的消耗降到极低水平.
- 张健吴念乐王建纬赵钧徐亦庄
- 关键词:连续波一氧化碳激光器
- CO激光器电极材料的研究被引量:1
- 1993年
- 本文研究了几种金属材料:铝、磷铜、无氧铜、银铜、不锈钢、镍和钽做为CO激光器电极对激光气体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放电后电极表面附着物的分析,得到了电极表面变化的信息,并可以以此为依据来选择合适的电极材料.我们发现钽是一种较好的CO激光器电极材料.
- 张健吴念乐王建纬赵钧徐亦庄
- 关键词:CO激光器放电电极
- 胶粘剂对石英音叉剪切力控距的影响被引量:1
- 2002年
- 粘接音叉和光纤探针的胶粘剂对由石英音叉和光纤探针构成剪切力控距体系的品质因数有明显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胶粘剂的物理特性 ,选择了适合于粘接音叉和光纤探针的胶粘剂。研究发现 ,室温快速固化环氧树脂胶粘剂HY 91 4 ,GHJ光学用环氧型胶粘剂 (Opticalepoxy)和 50 2胶能满足实验要求。理论分析指出 ,对于同样的音叉和光纤探针来说 ,胶粘剂的密度和用量是影响音叉
- 李勤孙家林赵钧王刚郭继华
- 关键词:石英音叉光纤探针胶粘剂品质因数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
- 纵向循环快流选频CW CO激光器的研究被引量:2
- 1993年
- 本文主要报道纵向循环快速流选频CW CO激光器的结构特点和工作特点,即循环系统、光学系统和9-8P(14)单线输出功率与工作气体温度、流量和压强的关系。
- 张健吴念乐王建纬赵钧徐亦庄衷庆华
- 关键词:CO激光器光学系统
- CW CO_2激光照射下甲烷的光敏化热解反应
- 1990年
- 本文研究了在CO_2激光照射下,以 SF_6为光敏化剂时甲烷的热解反应。研究了激光光强和聚焦以及甲烷和敏化剂分压强的改变对热解的影响。
- 胡世科赵钧
- 关键词:二氧化碳激光器甲烷照射光敏化热解反应
- 半导体激光泵浦非晶态La_1-_xNd_xP_5O_(14)的激光特性研究
- 1995年
- 测量了非晶态五磷酸镧钕(La_1-_xNd_xP_5O_(14),LNPP)材料在790~1100nm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光谱,并对其半导体激光泵浦下的激光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平凹腔(R=50mm,L=40mm),输出耦合率为T=1%,泵浦光斑半径为180μm时,其斜效率达34.6%。其近共心腔时的阈值为21μJ。
- 张健姚敏言赵钧刘言滨赵素节李加季F.HOLLINGER
- 关键词:激光材料非晶态半导体激光泵浦
- 动态化学腐蚀法制备大锥角近场光纤探针被引量:20
- 2001年
- 基于液压传递原理 ,设计出一种用动态化学腐蚀法制备大锥角近场光纤探针的装置 .实验结果表明 ,在传统的化学腐蚀法制备光纤探针的过程中 ,通过控制腐蚀液液面的上升速度 ,可以有效地控制探针针尖的形状以及锥角的大小 .在此基础上 ,还论述了分步控制光纤与腐蚀液液面的相对位移的方法在大锥角光纤探针的制备中所具有的独特优越性 .利用所制备的大锥角近场光纤探针在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上对直径为 2 0 0nm的小球进行探测 ,其力学像证实该探针具有较高的形貌分辨率 (约为 5 0nm) .
- 孙家林田广彦李勤赵钧郭继华谢爱芳张泽渤
- 关键词:扫描探针显微镜SNOM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