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贺学君

作品数:13 被引量:653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民俗学会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文学
  • 4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篇非物质文化
  • 4篇非物质文化遗...
  • 4篇非物质文化遗...
  • 3篇文学
  • 2篇文化
  • 2篇民俗
  • 2篇民俗学
  • 1篇代文
  • 1篇新诗
  • 1篇叙事
  • 1篇叙事诗
  • 1篇学史
  • 1篇学者
  • 1篇研究方法
  • 1篇炎帝
  • 1篇炎帝神农
  • 1篇中国民俗
  • 1篇中国民俗学
  • 1篇中国神话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机构

  • 1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民俗学会

作者

  • 12篇贺学君

传媒

  • 4篇民间文化论坛
  • 2篇西北民族研究
  • 1篇文学评论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民俗研究
  • 1篇民族文学研究
  • 1篇琼州学院学报
  • 1篇第四届“东岳...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7
  • 1篇199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妙峰山管理处:考察与思考
本文分析了妙峰山香会,现称花会的性质和特点,包括文会是其整个庙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各地武会上妙峰山朝顶献艺,不仅一切费用自理,而且每会都有自己严格的会规、以前上妙峰山的会必须经过“贺会”被老会承认或批准方成等,介绍了妙...
贺学君
关键词:经济分配
文献传递
民俗变异与民俗学者的立场被引量:15
2003年
现今中国的经济变革正在引起包括物质、精神、社会等层面上的民俗的复杂变化.作者认为民俗学者应当站在学术、社会和人文的立场上来对待、研究这一现象.
贺学君
关键词:民俗学者民俗事项民俗文化民俗研究
从书面到口头:关于民间文学研究的反思被引量:17
2004年
民间文学研究陷入困境的原因在于自身;探究学科本身的特质、并抓住它进行研究是我们应该重视的方向;活态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的关键特质;以“活态”观念反思传统民间文学理论,可发现原先研究中的缺陷与不足。从传统的书面研究转向对活态的口头文本研究是激活学科的重要途径之一。
贺学君
关键词:口头文本
1993年民间传说研究概述
1994年
1993年民间传说研究与前两年相比,仍呈稳步前进的态势。研究视野不断扩大,研究方法进一步拓展更新,研究成果显示出新的力度。具体特点是:一、基础理论研究日益强化;二、从民俗,文化等角度的研究受到更多的重视;三、研究课题既广泛又相对集中,形成一种整体感。
贺学君
关键词:民间传说炎帝神农黄帝传说四大传说文学论
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以江陵端午祭为例被引量:39
2006年
韩国端午祭是江陵民众由村落祭奠发展而来的一项传统民俗“庆典活动”。它始于岁时风俗的“端午节”,如今已演化为“尝试新文化、探索新生活方式”的现代庆典活动。其时间和内容虽然与我国的端午节有某些交叉和相似之处,但确实具有独特的品质,两者不可混同。本文以翔实的资料,从祭仪、演戏、游艺(游戏)等多方面,对这一活动的丰富内涵和全过程进行了介绍。文章认为,这是一个传统民俗有效保护和现代传承的成功经验,并对其有益启示进行了探讨。
贺学君
关键词:现代传承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被引量:534
2005年
本文针对中国在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存在的盲目性、机械性、片面性和近利性等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特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原则、主体、价值以及民俗学者的立场,进行了理论探讨。
贺学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多民族民间叙事诗谫论被引量:4
2000年
贺学君
关键词:社会经济文化民族特点爱情诗民族民间叙事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理论的再思考被引量:9
2009年
本文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的基本要求出发,结合近年实践,就"非遗"保护相关理论问题做进一步探讨。提出这种"保护"应包括基础性内涵和发展性(创新性)内涵两个基本层面。强调了发展性保护的三个关键性环节:首先要明确保护对象是由其生成基因、生命本体和生态环境构成的"生命整体",必须实行整体性保护;其次,要明确保护主体是一种多成分复合构成,必须进行优化整合;第三,要明确保护工作的主战场在哪里,必须将保护主体向那里集中。
贺学君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歌谣研究略论被引量:2
1997年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史上,肇端于1918年2月,几经停顿延至抗战前夕的歌谣运动,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意义.歌谣运动的发生,有赖于“五四”前后那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一方面新文化运动积极传播西方(包括苏俄)先进的文化思想,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他们借助崭新的精神武装,不仅明察了民族的困境与危机,更看到了她的光明和未来,从而极大地激发起重振中华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这一点构成歌谣运动深厚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呼唤和实践,促使觉醒了的人文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民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决心从这里寻求民族文化变革、发展的新途径.这又形成来自文化自身的内在动因.这些条件,在当时的北京大学得到集中体现.其时,以蔡元培为校长的北大已成为全国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具有现代“科学”、“民主”思想的新型学者教授,正以自觉的使命意识,为振兴中华、复兴民族文化而奋斗、呐喊.校园里充满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各种研究所、教授会、讲演会相继成立,空气十分活跃.在这种背景下,1918年2月,经蔡元培批准,由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复)、钱玄同、沈兼士“分任其事”的“歌谣征集处”宣告诞生.从此以北大为中心,掀起一场波及全国?
贺学君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史歌谣研究歌谣运动文化运动新诗民歌研究
中日中国神话研究百年比较被引量:8
2001年
本文对百年来中日学者中国神话研究理论、方法、特长进行了历史梳理与比较。认为总体而言 ,呈互相影响共同发展态势 :早期 ,日本学界居于优势 ,很快 ,中国学界开始反影响 ;中期 ,交流受阻 ,双水分流 ;后期 ,中国学界形成全面强势。研究方法 ,各有所长 。
贺学君
关键词:中国学学者中国神话研究方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