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延林

作品数:7 被引量:25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显像
  • 2篇断层显像
  • 2篇影像
  • 2篇正电子
  • 2篇正电子发射
  • 2篇正电子发射断...
  • 2篇正电子发射断...
  • 2篇体层摄影
  • 2篇体层摄影术
  • 2篇脱氧
  • 2篇脱氧葡萄糖
  • 2篇疗效
  • 2篇疗效评估
  • 2篇淋巴
  • 2篇机体
  • 2篇计算机体层
  • 2篇计算机体层摄...
  • 2篇计算机体层摄...
  • 2篇氟脱氧葡萄糖
  • 2篇氟脱氧葡萄糖...

机构

  • 7篇中南大学湘雅...
  • 2篇青海省人民医...

作者

  • 7篇谭延林
  • 4篇王云华
  • 3篇肖立志
  • 2篇颜有霞
  • 2篇胡娜
  • 1篇吕国华
  • 1篇卢畅
  • 1篇符淳
  • 1篇吴永港

传媒

  • 2篇国际放射医学...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华胰腺病杂...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多模态影像检查在小细胞肺癌诊断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及CT增强、CT肺部高分辨扫描多模态影像检查在小细胞肺癌诊断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6年11月行全身18F-FDG PET/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小细胞肺癌的28例患者(男23例,女5例,年龄42~78岁)的多模态影像资料、TNM分期。以原发灶SUVmax值10为界分为两组,两周期化疗后复查PET/CT,比较化疗前后原发灶大小、SUVmax、TNM分期的变化。治疗前后的SUVmax的变化率用t检验分析。结果 28例小细胞肺癌CT增强扫描以轻中度强化为主,强化多不均匀;PET/CT原发灶SUVmax>10的16例,SUVmax≤10的12例,经两个周期化疗后,与SUVmax>10组比较,SUVmax≤10组患者原发灶明显变小、SUVmax显著降低、转移灶明显减少;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UVmax的变化率经t检验,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SUVmax≤10组对化疗更加敏感。结论多模态影像检查对SCLC的定性诊断、精确分期、疗效判定以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SUVmax可作为预测SCLC化疗预后的参数。
颜有霞肖立志谭延林王云华
关键词:X线计算机小细胞肺癌
聚乳酸材料椎间融合的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2009年
近年来聚乳酸及其聚合物材料在制备脊柱椎间融合器中发展迅速.相比传统椎间融合器,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具有更好的刚度和相容性,对影像学评估干扰小,融合率高,组织反应小等诸多优势,现将有关方面的研究及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卢畅谭延林吕国华
关键词:脊柱融合术乳酸盐类
^18F—FDGPET/CT在肺癌疗效评估中的价值被引量:4
2018年
肺癌的精准分子靶向及免疫治疗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已成为当前肺癌治疗领域的热点。^18F-FDGPET/CT是结合形态学与分子代谢的影像学技术,与传统的影像学检查如CT、MRI相比,^18F-FDGPET/CT能够及时反映肿瘤细胞的活性,对指导肺癌的精准放化疗及监测疗效有重要价值。笔者主要就^18F-FDGPET/CT在肺癌病灶的靶区勾画、疗效评估及预后评价中的价值进行探讨。
谭延林董楚宁王云华
关键词:肺肿瘤氟脱氧葡萄糖F18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的构建:基于^(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影像组学技术
2025年
背景术前准确评估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制订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影像组学技术已被作为多种癌症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无创手段,但关于其在妇科癌症领域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采用基于^(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18)F-FDG PET/CT)的影像组学技术构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妇科住院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98例,根据其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淋巴结转移组65例与非淋巴结转移组33例,同时按照7∶3比例进行随机抽样后分为训练集68例与验证集30例。分析所有患者临床特征,以淋巴结转移情况作为结果标签进行模型构建。结果本研究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66.3%(65/98)。淋巴结转移组与非淋巴结转移组患者人附睾蛋白4(HE4)水平、原发灶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E4水平、原发灶位置、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是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P<0.05)。以HE4水平、原发灶位置构建临床预测模型,以HE4水平、原发灶位置、Radscore构建联合预测模型。Delong's检验结果显示,联合预测模型预测训练集中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0(95%CI=0.70~0.90),高于临床预测模型的0.73(95%CI=0.61~0.85,P=0.042);校准曲线显示,联合预测模型通过校准度检验(P=0.990),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决策曲线(DCA)分析结果显示,临床预测模型、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良好,但联合预测模型的净效益较高。结论采用基于^(18)F-FDG PET/CT的影像组学技术成功构建了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联合预测模型,且模型稳健性较高、区分能力良好、净效益较高,可为临床医生制订患者个体
袁晓瑞谭延林符淳
关键词:卵巢上皮癌上皮性卵巢癌氟脱氧葡萄糖F18
18F-FDGPET/CT代谢活性参数及其在淋巴瘤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5年
PET/CT中PET图像分析方法主要为视觉评估法与定量或半定量参数分析法,其中,定量或半定量分析参数主要包括SUV、肿瘤代谢体积和病灶糖酵解总量。PET/CT集功能显像与解剖显像于一体,成为淋巴瘤最重要的影像检查设备。笔者主要综述18F-FDGPET/CT常用代谢活性参数及其在淋巴瘤中的应用。
胡娜吴永港肖立志谭延林王云华
关键词:淋巴瘤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18F-FDG PET/CT显像在胰腺弥漫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19年
胰腺癌合并阻塞性胰腺炎组(29例)、胰腺淋巴瘤组(22例)、胰腺转移瘤组(30例)及胰腺炎组(36例)患者的18F-FDG最大摄取值(SUVmax)分别为9.59±2.82、24.9±7.54、9.88±2.84、5.38 ±1.23,其中胰腺癌合并阻塞性胰腺炎组与转移瘤组间SUVmax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8),其余两两组间SUVmax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表明18F-FDG PET/CT显像对胰腺弥漫性病变有较好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尤其是当患者临床特征及病灶形态学表现不典型时.
颜有霞谭延林肖立志郝静文
关键词:胰腺弥漫性病变PET/CT
皮病性淋巴结炎的FDG PET/CT表现及临床病理研究(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皮病性淋巴结炎(DL)的临床病理及18F-FDG PET/CT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本院2例病理确诊为DL的患者资料,并检索国内外近10年关于DL的文献,回顾性分析DL的临床病理及PET/CT表现特点。结果 2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反复发热,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皮肤瘙痒伴红斑,骨髓增生活跃。PET/CT检查发现2例患者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伴糖代谢增高,SUVmax>2.5,摄取18FDG最高的部位在腋窝,SUVmax达12,同时均伴有脾肿大伴糖代谢增高,骨髓浓聚增高。结论 DL患者在PET/CT上多表现为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伴18FDG摄取增高,腋窝、腹股沟、颈部多见,呈对称性分布,无融合趋势。DL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多发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常伴有皮肤改变。病理为非特异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胡娜谭延林王云华
关键词:PET/CT标准摄取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