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心肌
  • 7篇动脉
  • 6篇血管
  • 6篇冠状
  • 6篇冠状动脉
  • 5篇血压
  • 5篇睡眠
  • 5篇睡眠呼吸
  • 5篇睡眠呼吸暂停
  • 5篇糖尿
  • 5篇糖尿病
  • 5篇高血压
  • 4篇心病
  • 4篇心肌梗死
  • 4篇综合征
  • 4篇阻塞性
  • 4篇阻塞性睡眠
  • 4篇阻塞性睡眠呼...
  • 4篇阻塞性睡眠呼...
  • 4篇高血压患者

机构

  • 39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市海淀医...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39篇许毓申
  • 11篇秦明照
  • 10篇边延涛
  • 6篇王国宏
  • 5篇李莉
  • 5篇郝恒剑
  • 3篇倪如旸
  • 3篇卢长林
  • 3篇袁申元
  • 3篇田海皊
  • 3篇王吉云
  • 3篇史旭波
  • 2篇常连芳
  • 2篇白英
  • 2篇许玉韵
  • 2篇时光俊
  • 2篇马志敏
  • 2篇庞文跃
  • 2篇杨跃进
  • 2篇陈喆

传媒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临床荟萃
  • 2篇北京医学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 2篇中国心血管杂...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2篇中国医药导刊
  • 2篇中国社区医师
  • 2篇医学临床研究
  • 2篇家庭用药
  • 1篇中国糖尿病杂...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华医学信息...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年份

  • 4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6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 4篇2001
  • 5篇2000
  • 3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5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钠多肽对高血压患者并发心房纤颤和左室肥厚的预测价值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利钠多肽对高血压患者并发心房纤颤(房颤)和左室肥厚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110例,根据是否合并房颤分为3组:A组为高血压并发持续性房颤40例,B组为高血压并发阵发性房颤30例,C组为高血压不伴房颤患者40例,检查3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N端B型利钠多肽(Nt-proBNP)水平并进行比较。降压药物治疗1年后将110例患者列入D组即左室肥厚消退组62例和E组即未消退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Nt-proBNP、左房大小、房颤发生率和服药差异等。结果 A组与B组、C组患者的年龄、Nt-proBNP水平、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MI)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的发生与Nt-ProBNP水平、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LVMMI、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年龄均呈正相关。D组与E组的Nt-ProBNP、LAD、LVEDD、IVST及阵发性房颤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E组患者的ACEI和ARB的使用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伴左室肥厚、左房扩大是房颤的危险因素;降压治疗可使左室肥厚消退和左房缩小从而减少房颤的发生;Nt-proBNP水平与左室肥厚、房颤的发生相关。
田海皊许毓申
关键词:利钠多肽心房颤动高血压左室肥厚
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疗分析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疗方案及华法林治疗后大出血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住院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134例,记录基线特征、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门诊或电话随访血栓栓塞、出血及主要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34例患者年龄(73.8±7.8)岁,CHADS_2评分(2.7±0.9)分。华法林组34例[单用华法林19例(55.9%),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联合应用15例(44.1%)];非华法林组100例[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单用74例(74.0%),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21例(21.0%),未用抗栓药物5例(5.0%)]。随访平均2.1年发现,主要终点事件发生37例(27.5%),其中血栓栓塞12例(8.9%),大出血2例(1.5%),主要心脏事件(包括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或再次血运重建)23例(17.1%)。华法林组与非华法林组比较,血栓栓塞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7%比7.0%,P=0.18),大出血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比1.0%,P=0.45)。结论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华法林治疗时大出血有增加趋势。在临床实践中这类患者抗栓治疗方案有多种选择,需要大规模临床研究确定理想的抗栓方案。
常连芳卢长林许毓申杨跃进
关键词:心房颤动冠心病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辛伐他汀引起横纹肌溶解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常连芳杨进刚王颖卢长林许毓申
关键词:横纹肌溶解辛伐他汀
保护心血管,远离冠心病
2011年
冠心病被称作“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的趋势。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与2000年相比。2009年城市心脏病死亡率增加了121%,农村增加了204%,其中,冠心病死亡率占全部心脏病死亡率的70%以上。《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9}指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和不良饮食习惯是引起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攀升的重要原因。目前,冠心痛已经成为社会和每个家庭必须关注的问题。
许毓申
关键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冠心病不良饮食习惯不良生活方式死亡率
从成人护理大专的生源特点看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成人护理大专的教学过程中,不同的生源特点对接受继续教育的态度存在差异,教学上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方法:2001级和2002级首都医科大学部分夜大学生和北京同仁医院从事护理的工作人员,根据是否进入或已经完成护理大专课程分为大专组和中专组,比较两组年龄、婚育状况及接受继续教育情况。结果:大专组中年龄、工作时间、已婚者或有子女者明显高于中专组,同时学习其它课程者也高于中专组。结论:随着年龄和家庭负担的增加,渴望学习的热情增加,对这组人群应该采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基本理论知识和熟练临床护理技能的应用型护理人才。
李莉许毓申边延涛
关键词:护理教学生源特点
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前降支开口部病变
2002年
目的:探讨冠脉内支架置入对前降支开口部病变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了39例前降支开口部病变置入支架的早期成功率、支架置入对回旋支开口的影响及随访结果。结果:39例前降支开口病变置入支早期成功率100%,临床随访率100%,无急性期并发症,再狭窄率相对较高,前降支与回旋支夹角<90°者,部分患者支架置入后发生回旋支开口部狭窄,这部分患者随访期前降支开口部再狭窄发生较多。结论:前降支开口部病变的支架治疗早期成功率高,再狭窄率者相对较高,早期前降支与回旋支夹角<90°,易发生回旋支开口部狭窄。
郝恒剑边延涛秦明照许毓申李田昌庞文跃
关键词:再狭窄PTCA冠状动脉成形术
许彭龄救治急性冠脉综合征支架术后并发胸腔积液验案
2011年
患者,男,51岁,2009年4月20日主因"间断胸闷10余日,加重6h"于9:00Am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自诉就诊前10余日活动时感胸闷,症状发作时伴有咽部及背部不适,持续数分钟可自行缓解,未予诊治。
周炜许毓申王丽平张其慧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胸腔积液医案医话
间断头晕、晕厥,永久起搏器术后胸闷1例
2010年
白英许玉韵史旭波王吉云马志敏陈喆许毓申
关键词:起搏器晕厥胸闷老年人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血脂及脂蛋白(a)的测定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测定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血脂及脂蛋白(a)[Lp(a)]的水平,了解OSA对血脂及LP(a)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多导睡眠(PSG)检查的方法,对62例患者,按照呼吸紊乱指数(AHI)分为正常对照组、轻度OSA和中重度OSA三组,检测三组患者血脂及LP(a)的水平。【结果】OSA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LP(a)的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并且OSA越重,以上指标水平越高,中重度OSA组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各组TC、TG、LDL-C及Lp(a)与AH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呈正相关、与最低血氧饱和度(minSaO2)、平均血氧饱和度(meanSaO2)呈负相关。【结论】OSA患者存在脂代谢异常,OSA越严重的患者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越大。
倪如暘许毓申李莉田海玲王小轶张玉焕
关键词: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2009年
目的探讨睡眠期间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血氧饱和度下降的关系。方法1999年9月至2005年4月对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和北京同仁医院确诊的203例OSA的患者,在接受多导睡眠仪睡眠检查后2周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其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与未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者相比,夜间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的OSA患者体重指数增高(24±6比34±5,P〈0.05);呼吸紊乱指数增高[(25±5)次/h比(63±15)次/h,P〈0.01];最低血氧饱和度下降[(75±11)%比(63±15)%,P〈0.05],但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最低血氧饱和度间没有明确的线性关系。结论肥胖而严重的OSA患者睡眠期间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在心律失常诊治过程中,尤其是对夜间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应该考虑到OSA的存在。
李莉许毓申谢晋湘
关键词: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心律失常体重指数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