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裴敏飞

作品数:22 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细胞
  • 7篇骨髓
  • 7篇白血
  • 6篇增生
  • 6篇综合征
  • 6篇白血病
  • 5篇粒细胞
  • 5篇骨髓增生
  • 4篇蛋白
  • 4篇异常综合征
  • 4篇增生异常综合...
  • 4篇淋巴
  • 4篇骨髓增生异常
  • 4篇骨髓增生异常...
  • 3篇血管
  • 3篇血小板
  • 3篇遗传学
  • 3篇粒细胞白血病
  • 3篇慢性
  • 3篇慢性粒细胞

机构

  • 20篇中南大学湘雅...
  • 2篇湖南医科大学
  • 2篇长沙市第四医...

作者

  • 22篇裴敏飞
  • 17篇张广森
  • 12篇申建凯
  • 8篇戴崇文
  • 6篇徐运孝
  • 5篇肖乐
  • 5篇杨俊杰
  • 4篇朱筱
  • 4篇郑文莉
  • 3篇李斌
  • 3篇龚凡杰
  • 3篇崔江霞
  • 3篇骆云雅
  • 2篇徐敏
  • 2篇白丽红
  • 2篇邓明扬
  • 2篇张广森
  • 1篇肖乐
  • 1篇蒋云生
  • 1篇彭宏凌

传媒

  • 5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临床血液学杂...
  • 3篇湖南医科大学...
  • 3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国外医学(生...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0
  • 1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1
  • 2篇2000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和溶血参数的动态分析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 动态测定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TP)患者发病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凝血酶调节蛋白(TM)、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相关参数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3例TTP患者进行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裂解蛋白酶活性分析,外周血涂片连续动态计数破碎红细胞百分率;用Western印迹分析结合灰度扫描测定血浆TM水平;血浆VEGF水平用ELISA法进行分析;对 1例存在视力损害的TTP患者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以寻找微血管血栓形成的可能证据。结果 3例TTP患者均有vWF裂解不全,发病时外周血涂片破碎红细胞百分率分别为 1. 65%、2. 50%、3. 32%,均值为 2. 49%, 破碎红细胞百分率随病情好转而逐渐下降。TTP患者血浆TM和VEGF水平与正常人相比在发病时均明显升高,并与TTP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 1例TTP患者眼底荧光造影存在眼底微小血管微血栓形成。结论 vWF裂解蛋白酶活性降低有助于TTP的肯定性诊断,血浆TM、VEGF水平以及外周血破碎红细胞百分率的动态测定有助于反映TT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对治疗反应的评价。选择性眼底荧光造影对TTP微血管血栓形成的判定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邓明扬张广森李斌戴崇文裴敏飞
关键词:TTP红细胞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
疑难病例析评第121例反复肢体皮下血肿—未明原因的高γ球蛋白血症—骨痛—凝血因子Ⅷ部分缺乏
2007年
病例摘要 患者,女,57岁,因反复发作肢体皮下血肿14年于2004年5月11日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患者于1990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皮下血肿,血肿逐渐增大,约拳头大小,肿胀,局部波动感明显,伴疼痛,数天后自行消退。此后多次无诱因于全身多个部位出现过大小不一的皮下淤斑或血肿,在外院经对症处理后消退。2004年5月患者因被小狗脚爪轻度抓伤后出现右肘关节处皮下血肿,并渐行性增大成水囊样,局部疼痛剧烈,活动受限而急诊入院。既往有“二尖瓣脱垂”病史20年,15年前体检时发现血清球蛋白增高,未重视。1987年接受双侧扁桃体摘除术,当时止血良好,无过度出血倾向。30年前顺产1女,无过度出血。月经规律,经量正常。否认异烟肼等药物摄入史,否认青霉素类药物的长期注射史。父母非近亲婚配。家族中无出血病史者。
骆云雅郑文莉张广森戴崇文申建凯裴敏飞
关键词:皮下血肿球蛋白血症肢体骨痛扁桃体摘除术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FIP1L1-PDGFRA融合基因和转录活化因子5蛋白检测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 确定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HES)患者是否存在FIP1L1 PDGFRA融合基因 ,分析该融合基因与HES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 ;观察并揭示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 5 (STAT5)在HES患者粒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HES根据Chusid标准诊断 ,抽提患者粒细胞总RNA并逆转录为cDNA ,再用筑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目的基因 ;对阳性PCR产物进行直接核苷酸测序 ;用Western印迹技术对HES患者粒细胞中的STAT5进行检测。结果  4例HES中的 3例存在异常的FIP1L1 PDGFRA融合基因 ,融合基因在PDGFRA基因上的断裂点均位于 12号外显子 ;而在FIP1L1基因上的断点易变 ,分别位于 8a号外显子 ,8a号内含子和 8号外显子。具有FIP1L1重排者似乎容易出现心脏受累并发症。有FIP1L1 PDGFRA融合基因的 3例HES患者STAT5的表达显著上调 ,而 1例FIP1L1 PDGFRA阴性者则无STAT5表达。结论 FIP1L1 PDGFRA融合基因对于HES具有普遍性意义 ,FIP1L1 PDGFRA基因鉴定不仅可作为HES诊断的分子标志和格列卫治疗的分子靶标 ;而且 。
张广森李斌裴敏飞戴崇文郑文莉申建凯
关键词:HES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转录活化因子STAT内含子
Castleman病临床和病理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了解Castleman病临床特点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Castleman病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改变及临床诊断治疗。结果:16例患者男性居多,中位年龄42岁,以多中心型多见,表现为多处淋巴结肿大,单一部位病变即局灶型相对少见。系统性症状多见于多中心型,有肾脏、肝脏及周围神经累及。淋巴结病理以透明血管型多见,浆细胞型及混合型次之。结论:Castleman病具有典型的淋巴结组织病理学改变,但临床表现无特征性,易与淋巴瘤等病变相混淆,局灶型手术切除预后较好,多中心型预后则与起病时系统累及情况有关。
崔江霞孙意裴敏飞张广森戴崇文郑文利
关键词:CASTLEMAN病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组织病理
骨髓增生性疾病止血功能的研究
2006年
本研究通过测定骨髓增生性疾病(mye loproliferative disease,MPD)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相关抗原(vWF:Ag)及血管性血友病瑞斯托霉素辅因子(vWF:Rco)活性,观察MPD患者初期止血功能的变化,并与临床资料结合探讨实验室检测结果异常的意义。共观察MPD患者35例,正常对照20例。以瑞斯托霉素(ris)、二磷酸腺苷(ADP)、胶原(col)及肾上腺素(adr)作为血小板诱聚剂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vWF:Ag水平;测定瑞斯托霉素诱聚(RIPA)明显降低的6例患者血浆vWF:Rco活性。结果显示:35例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与正常比较明显降低,4种诱聚剂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01或P=0.002)。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的患者高达71.4%(25/35);MPD患者血浆vWF:Ag水平较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别(105.11±47.54%与111.88±55.24%,P>0.50);RIPA明显降低的6例MPD患者血浆vWF:Rco活性测定示1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osis,ET)患者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其余患者均在正常范围内;患者血小板计数与血浆vWF:Ag之间无相关性(r=-0.180)。患者血小板计数与4种诱聚剂诱导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MPD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不良发生率高;1例ET患者有RI-PA降低和vWF:Rco降低,但其血浆中是否存在vWF多聚物的缺乏,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研究观察期间未发现止血功能的异常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但MPD患者中血小板功能缺陷的高发生率提示临床使用血小板抑制剂应持谨慎态度。
朱筱裴敏飞徐敏张广森
关键词:骨髓增生性疾病血小板聚集功能止血功能WILLEBRAND因子
原位肝移植后发生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和分子遗传学改变及其意义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观察肝移植后发生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演变和治疗过程,提高对肝移植后发生急性白血病的认识。方法(1)通过临床观察和常规实验室检查,观察了1例(男,46岁)患者肝移植后发生白血病的演变、诊断和治疗过程;(2)用RT-PCR技术,分析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FLT3-ITD基因突变,Pim-1基因和Hsp70基因表达;通过核苷酸测序技术,确定了FLT3-ITD的突变类型;(3)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患者骨髓细胞C-kit和PDGFRα蛋白的表达。结果(1)患者接受原位肝移植后3个月,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高的血象变化和相应的临床症状;外周血出现增高的原粒细胞/有核红细胞,骨髓原幼单核细胞增多;骨髓细胞染色体分析示8号染色体三体,符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的诊断。肝移植后5个月,患者发生典型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用“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及“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化疗5个疗程获血液学完全缓解和骨髓部分缓解;后因出现白血病细胞高度耐药,野生型FLT3基因消失而死亡。(2)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存在FLT3-ITD突变;突变类型为“插入”缺陷;存在Pim-1基因弱表达和Hsp70基因过表达;(3)患者骨髓细胞C-kit和PDGFRα蛋白表达上调。结论肝移植后可并发急性白血病,其临床和血液学表现具有一定程度异质性;可存在与预后不良相关的细胞/分子遗传学改变。
张广森彭宏凌戴崇文龚凡杰徐运孝肖乐裴敏飞申建凯杨俊杰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位肝移植分子遗传学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获得性血红蛋白H及7号染色体单体畸变一例
2000年
裴敏飞张广森肖乐申建凯卢汉波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染色体畸变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与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同免疫表型的临床特点。方法使用8种抗CD单抗测定90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在此基础上对纯T,B系表型的病例进行临床特征分析。结果急性淋巴细胞免疫分型与FAB形态学分型基本符合,T系白细胞总数明显高于B系,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体征上两者无显著性差异,两型的预后特点有待进一步观察。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分型对其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
龚凡杰裴敏飞张广森肖乐申建凯徐运孝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预后特点
沙立度胺的抗炎/抗肿瘤机制及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05年
沙立度胺(Thd)能作用于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调控多种细胞因子,从而发挥抗炎免疫调节作用,并可抑制血管生成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对于血液系统疾病、多种实体瘤、艾滋病、风湿性疾病及炎症性肠病等难治性疾病的治疗,Thd均有一定的疗效。
朱筱裴敏飞张广森
关键词:沙立度胺免疫系统血管生成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愈后发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
2010年
患者,女,65岁。因发热6d,间断意识障碍5d于2006年6月1日入院。患者5月25日活动后跌倒伴呕吐,呕吐物为内容物,无意识障碍,26日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38~40℃,27日下午15时突发昏迷,在当地医院经抢救于次日清晨清醒。6月1日出现神智异常,6月213收入我院神经内科。
崔江霞裴敏飞张广森邓明扬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愈后无意识障碍呕吐物内容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