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晶晶
- 作品数:6 被引量:21H指数:2
-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红素加氧酶-1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观察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 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的表达。方法选择糖尿病病程大于6个月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64例,根据临床表现和诊断将其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组18例及DR组46例其中DR组中包括非增生型DR(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患者24例及增生型DR(proliferative retinopathy,PDR)患者22例。选择同期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0人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 tion,qRT-PCR)检测各组PBMC中HO-1 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各组之间HO-1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分析HO-1 mRNA表达水平与各项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qRT PCR检测发现,DR组、NDR组以及对照组PBMC中HO-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是0.015±0.007、0.021±0.010、0.027±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888,P<0.001)。其中,DR组HO-1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NDR组(P=0.014);NDR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PDR组患者PBMC中HO-1 mRNA相对表达量为0.012±0.007,显著低于NPDR组(0.018±0.007)(t=-3.052,P=0.004)。ln(HO-1)mRNA表达水平与收缩压(β=-0.011,P=0.001)及糖化血红蛋白(β=0.088,P=0.008)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HO-1 mRNA在DR患者及PDR患者PBMC中的表达显著降低,提示HO-1可能作为一个保护性因素参与DR的发生及病情进展。
- 蔡晶晶孟倩丽郭海科张良李东风崔颖
-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红素加氧酶-1氧化应激基因表达
- 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马凡综合征晶状体半脱位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治疗马凡综合征晶状体半脱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07年12月至2011年7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马凡综合征晶状体半脱位患者16例(25眼),行连续环形撕囊后,完成晶状体吸除、晶状体囊膜切除、前段玻璃体切割、ArtisanIOL前房虹膜夹持固定和虹膜周边切除术。比较手术前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记录术后虹膜夹持型IOL位置、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时间6个月。采用非参数检验(Wilcoxon检验)对手术前后UCVA和BCVA进行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UCVA和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前和术后6个月UCVA(10gMAR)分别为1.05±0.26和0.46±0.2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30,P〈0.01)。术前和术后6个月BCVA(10gMAR)分别为0.68±0.32和0.27±0.22.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08,P〈0.01)。术后所有患眼虹膜夹持型IOL位置居中,单眼复视症状消失。术后2眼出现一过性高眼压,1眼出现脉络膜脱离,1眼出现视网膜脱离,未发生IOL移位、角膜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5.6%。结论Artisan虹膜夹持型IOL植入治疗晶状体严重脱位可提高视力,消除单眼复视且安全有效。
- 崔颖郭海科孟倩丽郭瑞黄煜蓝剑青蔡晶晶
- 关键词:晶状体半脱位人工晶状体马凡综合征
- 血红素加氧酶-1在肿瘤新生血管化中的作用
- 2013年
- 研究证明血红素加氧酶-1(HO-1)与一些促新生血管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等相互作用,促进肿瘤的新生血管化。另外,也有研究者认为血红素加氧酶-1可以通过抑制核因子-κB(NF-κKB)转录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化过程。HO-1可能参与了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成为肿瘤治疗新的作用靶点。
- 蔡晶晶孟倩丽郭海科
- 关键词:新生血管化病理性肿瘤血红素加氧酶-1
- αv-整合素超声分子成像可视化评价基质胶血管新生
- 背景和目的:
血管新生(angiogenesis)是指在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创伤修复、缺血缺氧和炎症等情况下,原有微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经过生芽、迁移、增殖与基质重塑等形成新毛细血...
- 蔡晶晶
- 关键词:靶向超声微泡血管新生超声分子成像免疫荧光
- 文献传递
- 广东省东莞市2型糖尿病患者盲与低视力患病率及原因分析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东莞市横沥镇居民40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人群盲与低视力的患病现状和致盲原因。方法以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现况调查。以东莞市横沥镇40岁及以上居民为调查对象,进行2型DM筛查,调查对象完成日常生活视力、最佳矫正视力、非接触眼压测量、裂隙灯眼前段检查、眼底检查和眼底照相,对于可疑青光眼或眼底病患者进行进一步眼科检查。分别根据最佳矫正视力和日常生活视力,采用世界卫生组织(1973年)盲与视力损害的标准评估DM患者盲或低视力患病率并分析主要致盲原因。结果8952人参与DM筛查和眼科检查,应答率为80.06%,现场调查筛查出2型DM患者1500人,其中完善眼科检查者1356人,应答率为90.40%。完成眼科检查者男550人(40.56%),女806人(59.44%);652人(48.08%)为农民,780人(57.52%)为文盲或接受小学以下教育者。根据最佳矫正视力评估,横沥镇2型DM患者中双眼盲12人(0.88%),单眼盲45人(3.32%),双眼低视力35人(2.58%),单眼低视力63人(4.65%);视力损伤患者(包括双眼和单眼盲与低视力患者)155人,引起视力损害的首要原因是白内障(58.06%),其次为眼底病变(除DR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外,9.68%)、角膜混浊(6.45%)、翼状胬肉(6.45%)、弱视(3.87%)和DR(3.23%)。按照日常生活视力进行盲与低视力评估,双眼盲17人(1.25%),单眼盲53人(3.91%),双眼低视力105人(7.74%),单眼低视力116人(8.55%);导致291例DM患者视力损害的首要原因仍然是白内障(44.33%)、屈光不正(包含高度近视,28.87%)、翼状胬肉(6.53%)、眼底病变(除DR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外,4.81%)、角膜混浊(3.09%)和DR(2.41%)。结论东莞市横沥镇居民2型DM患者中,白内障是致盲的首要原因,因此东莞市农村DM防盲工作重点是在定期DR筛查和干预的基础上进行白内障的防治,尤其需要重视高龄和低教育程度的DM患者视力损伤的防治。
- 张立新崔颖孟倩丽张敏罗中伶刘辉焜朱国平香淦媚刘清洋郭海科郑洋蔡晶晶
-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低视力白内障
- 血红素加氧酶--1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外周血及玻璃体液中表达及意义
- 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患病率不断增加,国际糖尿病联盟的糖尿病地图(Diabetes Atlas)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从2010年的4315万剧增至201...
- 蔡晶晶
-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红素加氧酶-1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