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强
- 作品数:12 被引量:83H指数:6
- 供职机构:延安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延安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达比加群酯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髋关节置换手术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于术后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达比加群酯治疗,观察两组血小板,凝血功能的变化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3.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应用,可以有效,安全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苗强靳延利
-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
- 女性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股骨近端几何结构对患者骨折危险的影响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研究女性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股骨近端几何结构对患者骨折危险的影响,以及股骨近端几何结构是否是独立于骨密度之外与髋骨骨折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3年5月—2016年7月延安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171例65周岁以上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患者(试验组,其中股骨颈骨折9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74例),另在同时期门诊收治65周岁以上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386例(对照组),采用双能X线吸收分析技术(DXA)分析比较这两组患者的骨密度(BMD)差异,并分析股骨近端几何结构与两种髋骨骨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的体重、股骨颈横截面积(CSA)、股骨颈长(NL)、股骨颈宽与股骨近端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股骨近端骨密度比试验组高(P<0.05)。此外,在股骨颈骨折组中,股骨颈横截面积与股骨颈长骨折的比值比(OR)分别降低了1.98和1.72倍,而股骨颈宽骨折的OR增加了1.52倍;在粗隆间骨折组中,股骨颈宽骨折的OR则增加了1.44倍(P<0.05),并且这些OR与股骨近端骨密度没有相关性。结论股骨颈宽是除骨密度以外独立的与女性髋骨骨折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 靳延利苗强刘涛薛建利
- 关键词:髋骨骨折骨质疏松骨密度女性
- 甲强龙与高压氧联合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观察大剂量甲强龙与高压氧联合使用在急性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临床观察法,将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单纯大剂量甲强龙规范治疗,治疗组组给予大剂量甲强龙冲击疗法后继以高压氧治疗,对伤后6周及6个月时患者的感觉运动神经功能进行ASIA[1]评分。结果受试76例患者中,神经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尤以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显著,神经功能评分在治疗后6周、6月相比分值均提高,P<0.05差异有显著性,且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大剂量甲强龙冲击后继以高压氧治疗在急性脊髓损伤治疗中有显著疗效及较高安全性。
- 姜鹏菲苗强
- 关键词:高压氧脊髓损伤
- 经椎弓根入路治疗胸腰椎结核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观察一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经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采用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经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至腰骶段结核45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植骨融合、截瘫恢复和后凸畸形矫正情况。结果随访1~20月(平均7.3月),9例胸腰痛症状消失,植骨区都骨性融合,1例截瘫患者由FrankelA级恢复为E级。术后后凸畸形角度平均矫正11°。结论通过一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联合经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能有效清除病灶,稳定脊柱及使神经减压。
- 苗强魏虎刘炎琴
- 关键词:脊柱结核内固定植骨
- 髌骨环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疗效观察
- 2013年
- 在全身骨骼损伤中髌骨骨折约占1.6%左右,常由外伤所致。由于髌骨位置较表浅,易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损伤,导致髌骨粉碎或移位性骨折,从而影响膝关节功能,因此常需要手术治疗。我科自2009年3月~2012年4月采用髌骨环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32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 靳延利苗强
- 关键词:髌骨粉碎性骨折疗效观察移位性骨折膝关节功能骨骼损伤
- PFNA-Ⅱ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观察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观察PFNA-Ⅱ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本院2010年1月~2012年8月5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Ⅱ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所有患者均获得6~12个月随访,观察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PFNA-Ⅱ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可以有效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且术后并发症少。结论 PFNA可以有效保护骨折处的生物环境,体现生物的、合理的接骨术观点,值得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中推广应用。
- 苗强靳延利
- 关键词: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股骨粗隆间骨折
- 氨甲环酸三种给药方式对四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的影响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三种不同给药方式对四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的影限作用。方法 :自2014年1月~2017年1月间我院骨科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手术时氨甲环酸的使用方法不同分为A、B、C三组及对照组,其中A、B、C各组21例,对照组15例,A组患者在术前20min静脉缓慢推注10mg/kg的氨甲环酸,手术开始前完成注射;B组在手术中(缝合切口前)局部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0.5g;C组患者结合A、B两组患者给药方式;对照组未进行氨甲环酸注射。观察每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出血量和引流量,同时对比术后24h和72h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和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78例四肢长骨骨折患者出院后获得3~6个月(平均4.23±0.84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A、B、C三组患者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组,C组各项指标优于A、B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及A、B两组患者术后,Hb和Hct明显下降,而C组术后24h、72h时患者Hb和Hct与术前相比差异不显著。同时,A、B、C三组患者术后24h、72h时观察Hb和Hct均明显高于D组;手术前后三组患者Fib、PT和APTT等凝血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四肢骨折患者可选择术前静脉滴注联合局部关节注射氨甲环酸可有效的减少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对纤溶系统产生的影响不大,安全可靠,可推广使用。
- 贺永祥张党锋薛森林苗强
- 关键词:四肢骨折氨甲环酸出血量
- 下肢创伤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VT的流行病学特点被引量:22
- 2018年
- 目的探讨下肢创伤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及其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8—2017-12手术治疗的1 351例下肢创伤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DVT的发生率以及血栓分布特点,探讨不同部位下肢骨折DVT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术前313例(23.2%)发现下肢DVT,术后592例(43.8%)发现下肢DVT;髋部骨折、股骨干及远端骨折、胫骨平台骨折DVT发生率较高,而胫腓骨骨折、踝关节周围骨折相对较低。术后患侧下肢、双侧下肢DVT发生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前后健侧肢体近端DV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健侧肢体远端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尽管住院期间积极预防下肢DVT,但其DVT发生率仍较高;下肢近端骨折DVT发生率较高(尤其以股骨干及远端骨折明显),而下肢远端骨折DVT发生率较低;术后健侧肢体远端发生率明显增加,因此住院期间需预防双侧肢体DVT。
- 苗强靳延利贺统张强贺世集刘涛
-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围手术期
- 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对中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血液高凝状态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对中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血液高凝状态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中老年患者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7例,研究组术前48 h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治疗,对照组术前未给予任何预防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7 d血常规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入院时及术前血栓弹力图(TEG)参数,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手术时间及术后7 d DVT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和术后7 d血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及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血浆DD两组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但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研究组反应时间(R时间)、凝固时间(K时间)均较入院时明显延长,凝固角(α角)、血栓最大幅度值(MA值)和血栓硬度值(G值)均较入院时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R时间、K时间均较入院时明显延长,α角、MA值和G值均较入院时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R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G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研究组2例发生DVT,DVT发生率为5.41%,对照组8例发生DVT,DVT发生率为21.62%,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可促进中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对降低患者术后DVT发生率有积极意义。
- 靳延利刘涛冯鹏苗强
- 关键词:肝素静脉血栓形成
- 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49例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行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并获得随访的49例(70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5.53(3-10)年。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及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髋关节屈曲畸形均得到矫正。髋关节 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0.79±19.25)分,增至术后的(84.54±7.29)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优26例,良28例,可13例,差3例,优良率77.1%;患者自评满意度调查,满意15例,较满意31例,一般22例,不满意2例,自评满意率为65.7%。髋关节总活动度由术前平均59.40°±28.93°,增至术后平均153.40°±44.2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髋关节屈曲活动度由术前平均40.96°±29.35°,增至术后平均80.37°±1.0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X线见假体位置良好,未见松动、脱位,异位骨化3例,BrookerⅠ级2髋,Ⅱ级1髋。结论: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
- 靳延利苗强薛森林冯鹏
- 关键词:脊柱炎关节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