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宏斌
- 作品数:74 被引量:206H指数:9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生态美学的身体之维被引量:1
- 2012年
- 在传统的美学理论中,身体在审美经验中的作用一直受到忽视和贬低,因为审美经验被看作精神性的认识活动,而身体则被看作物质性存在,因此只能充当审美活动的对象和工具。生态美学的产生带来了身体作用的根本性提升,因为对于生态环境的鉴赏不是心灵对事物的认识活动,而是身体与环境之间的交流。作为生态环境的一部分,身体不再是一种纯粹的物质性存在,而是一种有灵性的物,这种灵化的身体不再是审美活动的对象和工具,而直接成了审美活动的主体。
- 苏宏斌
- 关键词:生态美学身体
- 审美直观与艺术真理——“艺术终结论”的现象学解读被引量:4
- 2014年
- "艺术终结论"是困扰整个西方艺术史的一个理论难题,柏拉图、黑格尔和阿瑟·丹托分别是其在古代、近代和现代的代表。我们认为,"艺术终结论"在西方之所以一再出台,是因为西方思想总是固守着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以至于无法真正确立艺术的真理性。为此,我们主张用直观的一元论来取代感性和理性的二元论,把直观确立为唯一本源性的认识能力,感性和理性则是从直观分化和发展而来的衍生物。其中,直观是一种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理性是把直观到的本质加工成概念和知识体系的能力,感性则是把本质以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能力。由此出发,我们把直观而不是感性看作艺术的本质,认为直观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基础,感性则只是再现性和具象性艺术的特征。因此,艺术在真理的谱系上处于本源性的地位,哲学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艺术。只要人类还保持着对于真理的追求,艺术就永远不可能终结。
- 苏宏斌廖雨声
- 关键词:感性具象艺术抽象艺术
- 文化研究的兴起与文学理论的未来被引量:13
- 2005年
- 文化研究的兴起使我国的文学理论显露出学科分工过细、思想体系陈旧和脱离批评实践等弊端。不过,就此宣告文学理论已经终结,必然为文化批评所取代,或者向文化批评敞开大门,进行边界的移动,则都是错误的观点。其实,文学批评必须始终以一定的哲学及文学理论为基础;宣布理论的终结,无异于宣布批评本身的终结。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是两种异质性的批评模式,因此文学理论必须将文化批评拒之门外。理论创新与批评实践相结合,才是文学理论未来的发展之路。
- 苏宏斌
- 关键词:文化研究文化批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终结
- 试论通感意象的“间体”结构——通感意象的现象学阐释被引量:2
- 2013年
- 通感意象是文艺作品中通过通感所产生的意象。所谓通感意象的"间体"结构,是指这种意象在存在方式上介乎于其他存在物之间。通感意象的"间体"特征包括两层内涵:第一层是指通感意象介乎于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之间;第二层是指通感意象介乎于其他意象之间,具有某种"意象间性"。前者是一切意象的共同特征,后者则是通感意象的特定属性。通感意象之所以具有这种"间体"特征,是因为它是一种意向对象,是创作主体意向性活动的产物。这种意向性活动,既发生在主体与客体之间,也发生在各种感知经验之间,由此产生了通感意象的独特本质。
- 苏宏斌廖雨声
- 关键词:通感意向性
-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价值论视角
- 1993年
- 客观地说,毛泽东并没有使用价值论的术语来表达他的文艺思想,但是,我认为他的《讲话》却内在地包含着一个价值论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毛泽东从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价值——审美价值形式出发,系统地论述了审美价值的体验、认识和创造过程,从历史和时代的特定要求出发界定了审美价值的评价标准——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从而较为全面地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价值论视角。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内在地包含着三个组成要素: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主客价值关系。其中,作为主体的只能是人,作为客体的却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 苏宏斌
- 关键词:毛泽东文艺思想艺术标准政治标准审美活动审美趣味
- 反对形而上学与现代美学的出路被引量:1
- 2006年
- 现代西方美学把反对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思维方式作为自己的主要使命,并因此而形成了两大思想传统直观主义和解释学。直观主义试图通过消除审美主体的各种先入之见来克服主客体之间的对立;解释学则把主体的先入之见作为审美理解得以可能的前提,认为理解者与理解对象之间的解释学循环可以超越这种二元对立。后现代美学对于现代美学的上述努力采取了否定态度,认为西方语言的固有特征导致西方思想不可能从根本上超越形而上学。但超越形而上学的关键在于抛弃形而上学的意义理论,不再把合乎逻辑作为判断语言和思想的标准。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学和艺术语言本身就具有超越形而上学的潜能。
- 苏宏斌
- 关键词:西方美学形而上学解释学
- 形式何以成为本体?--西方美学中的形式观念探本
- 形式问题是西方艺术和美学中最为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问题之一.从古希腊时代开始,西方思想就产生了两种形式观念,一种是把形式视为现象;另一种则把形式视为本体.但从19世纪后期开始,前一种形式观逐渐被抛弃,后一种形式观则占据了主...
- 苏宏斌
- 关键词:西方美学感性形式本体论
- 走向艺术实践论——兼谈文艺学方法论变革被引量:1
- 1996年
- 客观地说,认识论的文艺观曾经有过不容忽视的理论功绩。①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文艺学,要求文学真实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做出了长期、可贵的努力。但由于哲学思想上的局限,导致它对于文艺作为审美活动的特性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文艺学变成了认识论的附庸。这个缺陷长期得不到彻底克服,
- 苏宏斌
- 关键词:文艺学方法论艺术创作认识论
- 现象学与文艺学的方法论变革
- 2002年
- 本文所探讨的是现象学思想对于文艺学研究的方法论启示。文章首先把现象学的方法论特征概括为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超越,而后从两个方面探讨了这种思想对于文艺学研究的启示:一方面,现象学对本源性的追求启示我们改变以往文艺学研究中的本质主义倾向,从本体论上把文艺活动阐释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和领悟,而不仅仅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认识;另一方面,从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出发.我们可以把文艺活动看作主体间的理解和交往活动,并以此来取代那种主客体之间的认知关系模式。
- 苏宏斌
- 关键词:现象学本体论主体间性
- 时间意识的觉醒与现代艺术的开端——印象派绘画的现象学阐释被引量:5
- 2018年
- 印象派绘画之所以成了现代艺术的开端,是因为这派画家把握住了现代生活的特质——变易性。对变易性的追求导致了印象派画家时间意识的觉醒,使他们把刻画事物的瞬间影像作为绘画的主题,从而把时间维度引入了绘画之中。为了捕捉事物的瞬间影像,印象派画家重视感知而排斥回忆和想象,因为在完整的时间意识中,感知能够获得当下的原初印象,回忆和想象则只能把握过去和未来。印象派绘画过分专注于事物的变易之美而忽视了其永恒之美,这导致其在开启现代绘画的同时,也迅速被后继的现代画派所取代。
- 苏宏斌
- 关键词:印象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