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晓娜

作品数:24 被引量:113H指数:7
供职机构:河北省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脓毒
  • 13篇儿童
  • 9篇脓毒症
  • 8篇休克
  • 7篇血液
  • 7篇患儿
  • 6篇脓毒性
  • 5篇血液净化
  • 5篇脓毒性休克
  • 4篇危重
  • 4篇连续性
  • 3篇血清
  • 3篇血液净化技术
  • 3篇血液滤过
  • 3篇严重脓毒症
  • 3篇治疗儿童
  • 3篇中毒
  • 3篇小儿
  • 3篇疗效
  • 3篇降钙素

机构

  • 21篇河北省儿童医...
  • 4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聊城市人民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湖南省儿童医...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贵阳市妇幼保...
  • 1篇济南市儿童医...

作者

  • 24篇石晓娜
  • 15篇徐梅先
  • 11篇霍习敏
  • 10篇曹利静
  • 7篇郭艳梅
  • 7篇孙慧
  • 7篇王晓冬
  • 6篇耿文锦
  • 6篇李君娥
  • 4篇赵欣
  • 4篇康磊
  • 3篇李丽景
  • 3篇孙素真
  • 2篇刘刚
  • 1篇张银瑞
  • 1篇曾健生
  • 1篇孙慧
  • 1篇张会芬
  • 1篇赵劭懂
  • 1篇缪红军

传媒

  • 2篇中国乡村医药
  • 2篇中国当代儿科...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护理实践与研...
  • 1篇中国循证儿科...
  • 1篇中国小儿急救...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09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早期血液净化技术治疗儿童脓毒性休克的非随机对照试验被引量:7
2021年
背景脓毒性休克是儿童常见的危重症,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在常规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液净化治疗(CBP)能否改善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尚存在争议。目的探讨CBP对脓毒性休克患儿的预后以及液体平衡的影响。设计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纳入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河北省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儿(年龄1月龄至14岁),根据是否行CBP分为CBP组和非CBP组;CBP组再根据启动血液净化时间分为0~24 h亚组和~48 h亚组。CBP采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或CVVH透析(CVVHDF)模式,置换量30~50 mL·kg-1·h-1。比较各组7 d和30 d生存率、CBP 72 h(简称72 h)的液体正平衡比例、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心率、动脉氧分压与吸氧浓度比(P/F值)、血淋巴细胞及其亚群计数绝对值、IL-6、PCT和PICU住院时间。主要结局指标入住PICU后的7 d生存率。结果CBP组64例,0~24 h亚组44例,~48 h亚组20例;非CBP组30例。CBP组与非CBP组年龄、男性比例、PRISMⅢ评分、有创机械通气比例、初始状态下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心率、P/F比值、血淋巴细胞及亚群计数、IL-6和P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①CBP组7 d和30 d生存率(82.8%、78.1%)均高于非CBP组(70.0%、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CBP组72 h液体正平衡比例(31.2%)低于非CBP组(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CBP组72 h血淋巴细胞及其亚群计数均高于非CB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72 h时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心率、P/F比值、IL-6和PCT在CBP组和非CBP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⑤72 h时,0~24 h亚组和~48 h亚组比较,液体正平衡比例、IL-6水平,血淋巴细胞及其亚群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BP能够提高脓毒性休克患儿7 d和30 d的生存率,并有助于改善液体平衡,减少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促进细胞免疫抑制的解除;早期给予CBP效果更显著。
徐梅先刘刚曹利静白新凤康磊赵欣石晓娜李丽景
关键词:连续性血液净化脓毒性休克儿童
儿科危重急症急救讲座 第五讲 植物性中毒(中)
2012年
蓖麻子中毒 俗称大麻子,是蓖麻的成熟种子,性平、味甘、辛,有小毒。外用可拔腐、提脓。榨油内服,可作泻药。中毒多因生食蓖麻子而致。小儿吃生蓖麻子5~6g即可致死。
霍习敏石晓娜曹利静
关键词:蓖麻子中毒危重急症急救儿科物性成熟种子
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在儿科危重症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技术在儿科危重症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2例患儿均使用瑞典出产的珠海红陹FH-400血液净化机,置换液自行配置,根据患儿血气和电解质情况及时调整置换液成分;对中毒患儿采用血液灌流(HP)治疗,其余均为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所有患儿在血液滤过前后检查肾功能、渗透压、血气、电解质,并记录患儿生命体征。结果22例患儿中18例存活,5例中毒患儿全部治愈,肾功能全部明显好转,治疗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结论CBP对儿童危重症有肯定的疗效,尤其对中毒、急性肾衰竭及维持内环境稳定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霍习敏吕丽格石晓娜杨帆孙慧
关键词:儿童危重症连续性血液净化
降钙素原和淋巴细胞动态变化分层对儿童严重脓毒症死亡的预测作用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和淋巴细胞动态变化分层能否预测严重脓毒症儿童死亡。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20年5月间严重脓毒症患儿268例,根据初始PCT数值分层为<10μg/L、10~100μg/L、≥100μg/L三组,根据入院72 h内首次和末次淋巴细胞差值(△淋巴细胞)分层为<0×10^(9)/L、(0~0.5)×10^(9)/L、(0.5~1.5)×10^(9)/L和≥1.5×10^(9)/L四组。分别统计PCT分层和△淋巴细胞分层的基本人口学、临床特征及院内病死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PCT和△淋巴细胞预测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并计算△淋巴细胞的截断值。结果268例患儿中PCT<10μg/L组88例,10~100μg/L组128例,≥100μg/L组52例。PCT<10μg/L组中,△淋巴细胞分层的比例依次为59.1%、18.2%、18.2%、4.5%;PCT 10~100μg/L组中的比例依次为9.4%、28.1%、15.6%、46.9%;PCT≥100μg/L组中的比例依次为23.1%、7.7%、15.4%、53.8%,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进一步两两比较,<10μg/L组和10~100μg/L组,<10μg/L组和>100μg/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1)。PCT分层组和△淋巴细胞分层组各自组间统计分析提示,性别、年龄、PICU住院时间、血液净化比例、机械通气比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CT分层组院内总体病死率依次为33.3%、28.1%、30.7%(P>0.05),△淋巴细胞分层院内总体病死率依次分别为47.3%、50%、27.3%、8.7%(P=0.019)。进一步两两分析,△淋巴细胞<0×10^(9)/L组和>1.5×10^(9)/L组、(0~0.5)×10^(9)/L组和≥1.5×10^(9)/L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36)。△淋巴细胞分层和淋巴细胞对死亡的AUC分别为0.717和0.752,△淋巴细胞截断值是0×10^(9)/L(准确度为76.1%,特异度为71.4%)。结论入院72 h内严重脓毒症患儿首次和末次淋巴细胞差值<0×10^(9)/L能够准确预测院内死亡。
徐梅先刘刚曹利静白新凤康磊赵欣石晓娜李丽景
关键词:严重脓毒症儿童
不同剂量血液滤过治疗小儿脓毒症休克的效果及对安全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血液滤过治疗小儿脓毒症休克的临床效果及对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小儿脓毒症休克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A、B、C组各20例;所有患儿均在确诊为脓毒症休克的6 h内进组进行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治疗,A组置换量为65 mL·kg^(-1)·h^(-1),B组置换量为50 mL·kg^(-1)·h^(-1),C组置换量为35 mL·kg^(-1)·h^(-1);对比3组接受血液滤过0 h、24 h、48 h、72 h的氧合指数、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动脉血乳酸、血清炎症因子(IL-6、IL-10和TNF-ɑ)、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并统计3组28 d病死率。结果 3组氧合指数均呈逐渐升高趋势,升高幅度依次为A组、B组和C组;血清肌酐A组和B组均呈逐渐下降趋势, C组上下波动;血尿素氮A组呈逐渐下降,B组和C组上下波动;3组IL-6呈逐渐下降趋势,降幅依次为A组、B组和C组;3组IL-10均呈先升高,后降低;TNF-ɑA组和B组逐渐降低,C组先升高,后降低;以上6项指标在组间、时点间以及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PCT、血乳酸水平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依次为A组、B组和C组,其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8 d病死率A组10.0%,B组30.0%,C组50.0%,A组病死率最低,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组能较好地改善脓毒症休克患儿氧合及肾功能,减轻其炎症反应,降低其病死率和提高其预后效果。
石晓娜徐梅先孙素真李君娥刘刚
关键词:脓毒症血液滤过儿童
脓毒性休克儿童早期抗菌药物应用时机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观察儿童脓毒性休克早期抗感染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0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集束化治疗,按照第1次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将患儿分为两组,于入院后1h内开始抗感染治疗者作为观察组,入院后1~6h抗感染治疗者作为对照组,每组40例。对比两组患儿人院时、入院后24h及72h血乳酸、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水平。结果观察组入院后24h乳酸明显低于对照组(mmol/L:8.65±2.84比11.75±3.20,P〈0.01),入院后24h和72hCRP明显低于对照组(mg/L:66.25±8.55比91.77±7.71,22.03±7.46比50.11±7.30,均P〈0.01),入院后72hPCT明显低于对照组(斗g/L:0.67±0.31比1.16±0.25,P〈0.01)。观察组休克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h:6盘0±3.70比12.804-3.63,P〈0.05),但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40)比10%(4/40),P〉0.05]。结论给予脓毒性休克患儿早期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可以缩短休克持续时间,更早发挥抗炎抗休克的作用,从而提升脓毒性休克抢救成功率。
王晓冬霍习敏徐梅先耿文锦郭艳梅曹利静孙慧石晓娜李君娥史海燕李攀康磊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集束化治疗乳酸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
脓毒症患儿早期血清白介素1受体1和活性蛋白C及降钙素原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研究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测定脓毒症患儿白介素1受体1(IL-1R1)、活性蛋白C(APC)、降钙素原(PCT)表达水平,探讨其判断脓毒症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河北省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脓毒症患儿66例,根据诊断标准,其中脓毒症38例(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28例(严重脓毒症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比较脓毒症组及严重脓毒症组入院24 h时、对照组体检时血清IL-1R1、APC、PCT表达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入院24 h时IL-1R1、APC、PCT判断脓毒症严重程度的价值。结果 3组入院24 h时IL-1R1、APC、PCT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脓毒症组IL-1R1、PCT水平高于对照组,APC水平低于对照组;严重脓毒症组IL-1R1水平高于对照组,APC水平低于对照组,高于脓毒症组,PCT水平高于对照组和脓毒症组(P<0.05)。入院24 h IL-1R1判断脓毒症患儿发生严重脓毒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97,与AUC=0.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8);入院24 h APC判断脓毒症患儿发生严重脓毒症的AUC为0.686,与AUC=0.5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入院24 h PCT判断脓毒症患儿发生严重脓毒症的AUC为0.817,与AUC=0.5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入院24 h三者联合判断脓毒症患儿发生严重脓毒症的AUC为0.834,与AUC=0.5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脓毒症及严重脓毒症患儿血清IL-1R1、PCT、APC水平较正常儿童存在差异。PCT及三者联合判断脓毒症严重程度的价值较高,可以作为判断病情的参考指标。
石晓娜徐梅先霍习敏王晓冬刘刚张静孙素真
关键词:脓毒症降钙素原
早期脓毒症患儿血清中IL-IR1、APC、PCT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脓毒症患儿外周血白介素受体1(IL-IR1)、活性蛋白C(APC)、降钙素原(PCT)的变化趋势,探讨通过检测早期脓毒症患儿血清中生物标记物的变化趋势,为临床判断病情发展、判断预后并为早期治疗提供理论...
石晓娜
关键词:脓毒症
文献传递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肺复苏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内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患儿心肺骤停后实施心肺复苏的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我国11家医院PICU收治的281例心肺骤停且接受标准心肺复苏的患儿资料,根据是否患有先心病分为先心病组和非先心病组,比较一般情况、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复苏过程中肾上腺素使用次数、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出院存活率、出院儿童脑功能分类量表等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以恶性心律失常为心肺骤停直接原因分为心律失常和非心律失常2个亚组,比较患儿ROSC和出院存活率。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方差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先心病心肺骤停患儿ROSC和出院存活的影响因素。结果我国部分PICU内心肺骤停发生率为3.2%(372/11588),心肺复苏实施率为75.5%(281/372)。281例发生心肺骤停并接受心肺复苏的患儿中男144例,女137例,年龄32.8(5.6,42.7)月龄。先心病组患儿56例(19.9%),非先心病组患儿225例(80.1%)。先心病组女性患儿占比高于非先心病组[60.7%(34/56)比45.8%(103/225),χ^(2)=4.00,P=0.045]。先心病组和非先心病组ROSC率和出院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先心病组心律失常组患儿的ROSC率高于非心律失常组[70.0%(28/40)比6/16,χ^(2)=5.06,P=0.024]。出院时先心病组和非先心病组儿童脑功能分类量表评分达到良好(1~3分)的比例分别为50.9%(26/51)和44.9%(92/2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先心病患儿ROSC和出院存活的独立影响因素均为心肺复苏持续时间[比值比(OR)=0.95、0.97;95%CI:0.92~0.97,0.95~0.99;均P<0.05]和肾上腺素使用次数[OR=0.87、0.79,95%CI:0.76~1.00、0.69~0.89,均P<0.05]。结论先心病心肺骤停患儿复苏成功率与非先心病患儿相似。肾上腺素使用次数、心肺复苏持续时间是先心病患儿ROSC率和出院存活率的影响因素。
刘刚楚建平陈建丽钱素云金丹群卢秀兰徐梅先成怡冰孙正芸缪红军李军董胜英丁新王莹陈庆段袁园黄娇甜郭艳梅石晓娜苏军尹怡信晓伟赵劭懂娄子轩蒋敬荟曾健生
关键词:心脏停搏心肺复苏术
严重脓毒症患儿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疗效及治疗时间研究被引量:19
2014年
目的对严重脓毒症患儿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连续性静脉一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renous-venous hemofiltration, CVVH)治疗,通过监测不同时刻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一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IL-10等因子浓度的变化,探讨血液净化对严重脓毒症患儿炎性反应的疗效及最佳治疗时间。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严重脓毒症患儿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CVVH治疗48h。选取CVVH治疗0h、6h、12h、24h、48h及CVVH治疗停止后12h6个时间点,分别检测外周静脉血清PCT、TNF—α、IL-6、IL-10的浓度。结果经CVVH治疗后各时间点,PCT浓度呈逐渐下降趋势,与0h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h内PCT降低幅度最大,由0h的(6.79±1.75)μg/L降至(4.46±1.42)μg/L,至12hPCT浓度降至最低,为(3.51±1.45)μg/L,24h后各时间点PCT浓度较前略有回升,但与治疗后12hPCT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VH治疗后,TNF-α、IL-6、IL-10浓度值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步降低,各时刻浓度与0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停止后12h TNF-α、IL-6、IL-10浓度略有回升,但与治疗48h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IL-6浓度在治疗24h后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0浓度在治疗12h之后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WH能有效清除严重脓毒症患儿体内的TNF-α、IL-6、IL-10等炎性因子,降低PCT水平。CVVH清除炎性介质最佳有效时间为24—48h。
霍习敏曹利静徐梅先王晓冬郭艳梅孙慧李君娥石晓娜
关键词:严重脓毒症血液净化炎性介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