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白露

作品数:8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理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4篇动态流变行为
  • 4篇乙烯
  • 3篇导热
  • 3篇聚乙烯
  • 3篇共混
  • 2篇热导率
  • 2篇共混体
  • 2篇共混体系
  • 2篇共混物
  • 2篇分子量
  • 2篇高密度聚乙烯
  • 2篇HDPE
  • 1篇导热性能
  • 1篇动态流变性能
  • 1篇氧化硅
  • 1篇氧化铝
  • 1篇液相
  • 1篇通路
  • 1篇热管
  • 1篇热性能

机构

  • 8篇四川大学
  • 1篇四川中烟工业...

作者

  • 8篇白露
  • 7篇杨伟
  • 5篇杨鸣波
  • 3篇李艳梅
  • 1篇杨其
  • 1篇谢邦互
  • 1篇王波
  • 1篇包睿莹
  • 1篇于清泉
  • 1篇王宇
  • 1篇黄亚江
  • 1篇刘正英
  • 1篇张凯

传媒

  • 4篇高分子材料科...
  • 2篇工程塑料应用
  • 1篇功能材料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HDPE/UHMWPE共混物的动态流变性能被引量:18
2011年
将少量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引入高密度聚乙烯(HDPE)构成共混体系,考察了共混物的动态流变行为随组成、温度、频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体系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复数黏度随UHMPWE含量增加而增大;Han曲线斜率均小于2且不存在温度依赖性;Cole-Cole曲线均呈半弧形未表现出相分离特征,说明共混体系在熔体状态下并未发生分相过程;所有试样的时温叠加(TTS)主曲线在低频区并未出现特殊的粘弹松弛行为,而在高频区随着UHMWPE含量增加,时温叠加原理失效现象更加显著。
李艳梅白露王宇杨伟杨鸣波
关键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共混动态流变行为
不同重均分子量的HDPE动态流变行为的研究
通过对三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高密度聚乙烯动态流变行为测试,研究了试样动态流变行为随分子量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随着分子量的增大,HDPE的松弛时间延长;(2)由于所采用的HDPE样品具有多分散性,共混体系的流变行为偏...
白露李艳梅杨伟杨鸣波
关键词:高密度聚乙烯分子量
文献传递
低界面热阻、高面外热导率纤维素基复合膜
2024年
为有效解决电子设备的高效散热问题,迫切需要开发高性能导热复合材料。近年来,具有高面内热导率的导热复合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低的面外热导率限制了其应用。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高面内和面外热导率的导热复合膜表现出均匀的散热性能,是先进电子器件理想的热管理材料。依据“最密堆积模型”,分别使用球形Al_(2)O_(3)粒子和石墨烯微片(GNPs)作为导热模板和导热增强相,采用真空辅助自组装方法,通过填料立体有序结构设计和界面结构优化,制备了高面外热导率柔性细菌纤维素(BC)基导热复合膜材料。大尺寸Al_(2)O_(3)粒子构筑基础传热网络,少量小尺寸Al_(2)O_(3)粒子填充在大尺寸Al_(2)O_(3)粒子之间的间隙,GNPs以球形Al_(2)O_(3)粒子为模板进行有序排列;通过调节不同尺寸Al_(2)O_(3)粒子的比例和对导热填料进行聚多巴胺(PDA)表面改性,构建了具有低界面热阻的协同立体传热网络,制备的导热复合膜的面外和面内热导率分别达到5.42 W/(m·K)和7.06 W/(m·K)。导热填料的PDA表面改性增强了填料/基体之间相互作用,在提高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同时也改善了力学性能,复合材料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得以提升。
张良白露杨洁杨伟
关键词:界面改性
一种改进的MoS_2二维纳米片的高效液相剥离方法被引量:1
2017年
报道了一种改进的液相剥离方法以实现MoS_2二维纳米片的高效制备。在MoS_2球磨的过程中引入轻质CaCO_3粒子作为微磨球,引入少量N-甲基吡咯烷酮作分散剂,在400r/min下球磨一定时间得到充分研磨细化的MoS_2纳米粒子。将其与含适量HCl的45%的酒精水溶液充分混合后,再进行高速剪切液相剥离,可实现MoS_2二维纳米片的高效制备。利用纳米粒度仪、AFM、TEM、拉曼光谱等对所制得的MoS_2二维纳米片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这种改进的球磨结合高速剪切的液相剥离方法可获得的最高产量达54.43mg/mL。
孙贞燚白露包睿莹杨鸣波杨伟
高密度聚乙烯共混体系的动态流变行为被引量:5
2010年
通过对两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高密度聚乙烯的共混体系动态流变行为研究,探寻了共混物的动态流变行为随组分含量、温度、频率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共混物流变行为讨论了相形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HDPE的多分散性,共混体系的流变行为偏离经典的线性粘弹性理论模型,而且由于相对分子质量的不同,HDPE6098的动态模量和复数黏度均远大于HDPE2911,共混体系则处于两纯样之间,呈现递变趋势。随着频率ω的增加,纯HDPE及其共混物熔体的复数黏度η*均呈下降趋势,表现出典型的假塑性流体的流动特征。两种HDPE的共混体系在不同温度的熔体均为均相结构。
白露李艳梅杨伟谢邦互杨鸣波
关键词:高密度聚乙烯共混动态流变行为
细菌纤维素/氧化铝/二氧化硅改性石墨烯复合导热膜的结构与性能被引量:3
2021年
采用真空辅助抽滤方法制备了细菌纤维素(BC)/球形氧化铝粒子/改性石墨烯纳米片(SiO_(2)@GNPs)薄膜热界面材料,研究了球形氧化铝粒子粒径对热界面材料形态结构和导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形粒子与二维片状导热粒子复配时,可有效构筑面外方向导热通路。调节氧化铝粒子和改性石墨烯纳米片的直径比可有效调整改性石墨烯纳米片在复合薄膜中在面外方向的取向程度,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面外导热系数。随着球形氧化铝的直径从2μm增加到60μm,导热薄膜的面外导热系数从0.5 W/(m·K)提高到4.2 W/(m·K),导热系数提高了7.4倍。
宋攀冯昌平张凯白露刘正英杨鸣波杨伟
关键词:导热性能
玻璃微珠对PP/SAN共混体系动态流变行为的影响被引量:4
2008年
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玻璃微珠(GB)含量不同的PP/SAN/GB复合材料。试样断面的SEM结果表明,GB与SAN的亲和力更强,GB选择性分布在分散相SAN中。流变测试结果表明,GB的含量和分布极大地影响着复合材料的流变行为。低含量时(小于15 phr)GB的加入对共混体系的流变行为基本无影响,当加入GB量超过一定值(15 phr)时体系的复数黏度和动态储能模量才有明显的升高。GB的表面处理改善了GB的分散性,没有改变选择性分布,增加了与聚合物之间的作用力,提高了共混体系的动态储能模量和复数黏度。
于清泉杨其黄亚江白露王波
关键词:聚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共混物玻璃微珠
导热多级相变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热管理中应用被引量:1
2022年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具有石蜡(PW)单一相变特性、高密度聚乙烯(PE-HD)单一相变特性、PW和PE-HD多级相变特性的相变复合材料,探究相变材料的相变特性对电子器件热量管理效果的影响。实验以加热片模拟发热电子器件。结果表明,单一相变复合材料可以使加热片温度降低17.9℃,而多级相变复合材料可以使加热片温度降低27.2℃。在多级相变复合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导热填料-石墨烯微片(GNPs),可以加快电子器件的热量向多级相变复合材料传递并高效耗散,从而能进一步降低加热片的温度。结果表明,含质量分数10%的GNPs的多级相变复合材料能使加热片温度降低32.8℃。因此,制备得到的导热多级相变复合材料在电子电器热量管理中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韩咚林王帅鹏曾显清刘锴邓永黄玉川杨露瑶白露杨洁杨伟
关键词:相变特性热导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