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心脏
  • 4篇心房
  • 4篇心房颤动
  • 4篇瑞舒伐他汀
  • 4篇他汀
  • 4篇伐他汀
  • 4篇房颤
  • 3篇心脏起搏
  • 3篇血浆
  • 3篇永久性
  • 3篇永久性心脏起...
  • 3篇阵发
  • 3篇阵发性
  • 3篇起搏
  • 3篇贝那普利
  • 2篇心病
  • 2篇心肌
  • 2篇心力衰竭
  • 2篇阵发性心房颤...
  • 2篇衰竭

机构

  • 8篇济宁市第一人...
  • 6篇山东省医学科...
  • 2篇济宁医学院
  • 1篇济南大学

作者

  • 11篇田飞飞
  • 7篇孙晓斐
  • 6篇魏子秀
  • 5篇徐勤成
  • 2篇武宗寅
  • 1篇孙辉
  • 1篇吴联合
  • 1篇张申
  • 1篇杨建
  • 1篇杨建
  • 1篇陈谦谦
  • 1篇盛存见
  • 1篇张正升

传媒

  • 4篇心脏杂志
  • 2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济宁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临床个性化医...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19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09
  • 2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同期实施心脏瓣膜手术、冠脉搭桥手术及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手术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总结同期实施心脏瓣膜手术、冠脉搭桥手术及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及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并发房颤患者188例的临床资料,由患者及其家属自愿选择是否同期实施房颤射频消融术。分为同期消融组(n=96)和非消融组(n=92)。同期消融组患者行同期心脏瓣膜手术、冠脉搭桥手术及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手术,非消融组患者仅进行心脏瓣膜手术和冠脉搭桥术。通过对比两组患者体外循环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插管时间、心外科ICU监护时间和术后普通病房住院时间,出院后随访12个月,根据随访结果,记录术后6个月、12个月窦性心律转复率、心功能指标;12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CE,包括恶性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栓塞)发生率,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体外循环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机插管时间,心外科ICU监护时间和术后普通病房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12个月窦性心律转复率,同期消融组优于非消融组(P<0.05),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心功能指标(左心房内径、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同期消融组优于非消融组(P<0.05);同期消融组12个月内MACCE发生率显著低于非消融组(P<0.05)。结论对同时患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及房颤患者,同期实施心脏瓣膜手术、冠脉搭桥手术及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手术,窦性心律转复率更高,临床疗效更好。
米怀雪张申田飞飞吴联合盛存见张正升
关键词:心脏瓣膜手术冠脉搭桥术同期手术临床疗效
瑞舒伐他汀联合贝那普利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与贝那普利联合应用对阵发性房颤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入选7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试药组(口服胺碘酮+瑞舒伐他汀+贝那普利)及对照组(口服胺碘酮),比较两组患者房颤治疗效果、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左房内径(LAD)。结果:经过6个月的随访,与对照组比较,试药组房颤发作次数、房颤持续时间显著下降,总有效率提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且CPR水平、LAD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贝那普利可以减少房颤发生,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炎症反应,抑制心肌重构有关。
田飞飞魏子秀徐勤成孙晓斐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贝那普利
缬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对阵发性心房纤颤复发的防治作用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对阵发性心房纤颤(房颤)复发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阵发性房颤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口服胺碘酮转复及维持窦性心律,观察组患者另口服缬沙坦(80 mg/次,每早1次)和瑞舒伐他汀(10 mg/次,每晚1次),比较两组患者房颤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左心房内径(LAD)。结果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房颤发作次数减少〔(3.1±0.5)次比(1.6±0.4)次〕,房颤持续时间缩短〔(6.4±2.6)h比(4.8±3.6)h〕,血清CRP水平降低〔(6.0±1.2)mg/L比(5.0±0.7)mg/L〕,LAD缩小〔(30.1±2.2)mm比(24.9±3.5)mm〕(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可以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复发,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炎性反应及抑制心肌重构有关。
田飞飞魏子秀徐勤成孙晓斐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阵发性心房颤动
缬沙坦对永久性心脏起搏患者血浆脑钠肽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应用缬沙坦对永久性心脏起搏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浓度的影响,以了解ARB类药物对该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于我院行永久性心脏起搏的患者120例,其中VVI起搏62例DDD起搏58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服用缬沙坦组(干预组)及未服用缬沙坦组(非干预组),每组根据起搏模式不同分为VVI起搏亚组及DDD起搏亚组,每个亚组以心室起搏百分比50%为界分为高起搏百分比组和低起搏百分比组。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6个月检测血浆BNP浓度。结果干预组血浆BNP浓度显著低于与非干预组(P<0.05),缬沙坦对低起搏百分比患者的影响优于高起搏百分比患者(P<0.05),对DDD的影响优于VVI(P<0.05)。结论缬沙坦延缓永久性心脏起搏患者血浆BNP浓度的增加,延缓心衰症状的出现,提高生活质量。其中对低起搏百分比患者的影响优于高起搏百分比患者,对DDD的影响优于VVI。
田飞飞孙晓斐武宗寅杨建魏子秀
关键词:永久性心脏起搏脑钠肽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疗效及安全性观察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抽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住院行冠脉造影检查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210例(≥75岁),随机分为甲组,乙组,对甲组给予10 mg/d的瑞舒伐他汀药物口服治疗,乙组给予20 mg/d的瑞舒伐他汀药物口服治疗,其它协同药物服用方法均采集。收集患者开始服用瑞舒伐他汀药物前及服用后1月、6月、12月的血生化指标及颈动脉彩超结果,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谷丙转氨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观察这些指标服药前后变化的情况。结果:瑞舒伐他汀药物治疗1月、6月、12月后两组患者指标相比较,乙组患者较甲组患者TC、TG、LDL-C、hs-CRP、IMT降低更明显,而HDL-C升高水平则明显高于甲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之间血生化指标ALT及药物治疗期间发生瑞舒伐他汀相关严重不良反应例数,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均无因心脏不良事件(MACE事件)而终止实验的患者。结论: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瑞舒伐他汀药物治疗可以获益,高强度的瑞舒伐他汀药物获益更显著,并且是安全的。
岳福伟魏子秀徐勤成田飞飞孙晓斐
关键词:冠心病瑞舒伐他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脑利钠肽在心肌缺血与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09年
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利钠肽系统的一种肽类激素,首先是由日本学者Sudoh等于1988年从猪脑中分离出来,因而得名,BNP本质上是一种心脏神经激素,在血容量增加和压力超负荷的情况下反应性从心室分泌出来。BNP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它可以促进排钠、利尿,具有较强的舒张血管作用,
田飞飞孙晓斐
关键词:脑利钠肽心力衰竭心肌缺血舒张血管作用利钠肽系统生理学意义
永久性心脏起搏对血浆脑钠肽的影响及贝那普利的干预作用
目的:究不同起搏模式、不同心室起搏百分比、不同房室延迟(atrioventricular delay,AVD)对永久性心脏起搏患者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浓度的影响,及贝那...
田飞飞
关键词: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起搏模式房室延迟血浆脑钠肽贝那普利
文献传递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2025年
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是两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两者具有很多相同的危险因素,常合并存在并相互促进,且房颤合并心衰时较任一疾病预后更差。本文旨在总结近年来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治疗房颤合并心衰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能否成为治疗房颤合并心衰的一线用药。Atrial fibrillation and heart failure are two comm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hey have many of the same risk factors, often coexist and promote each other, and the prognosi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combined with heart failure is worse than either disease. This article aims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acubitril/valsartan in the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complicated with heart failure in recent years, and to explore whether sacubitril/valsartan can be the first-line drug for the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complicated with heart failure.
李洋褚红硕徐勤成田飞飞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力衰竭
瑞舒伐他汀对扩张型心肌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阵发性房颤的影响
2015年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后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入选我院DCM行CRT后患者44例,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治疗组(试药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22例,所有患者试验前及18个月后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脑钠尿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跟踪分析起搏器中记录到的心房颤动事件。结果两组患者在基线状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8个月后,共42人完成随访,与基线数据相比较,试验组hs-CRP、BNP、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均显著降低(P<0.05,P<0.01),对照组仅BNP、LVEDD显著降低(P<0.05),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显著升高(P<0.05),两组LDL-C均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药组PAF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0%(2/21)vs.38%(8/21),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显著降低DCM患者CRT后PAF的发生率,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减轻炎症反应而非依赖降脂作用。
孙辉陈谦谦徐勤成魏子秀田飞飞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永久性心脏起搏对血浆脑钠尿肽的影响及贝那普利的干预作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不同起搏模式、不同心室起搏百分比对永久性心脏起搏患者血浆脑钠尿肽(BNP)浓度的影响,及贝那普利对该类患者心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入选2006年1月~2007年10月于我院行永久性心脏起搏的患者120例,其中VVI起搏62例DDD起搏58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服用贝那普利组(干预组)及未服用贝那普利组(非干预组),每组根据起搏模式不同分为VVI起搏亚组及DDD起搏亚组。分别于起搏前、起搏后6个月检测血浆BNP浓度。结果:VVI起搏患者血浆BNP浓度大于DDD起搏患者(P〈0.05);高心室起搏百分比患者血浆BNP浓度大于低心室起搏百分比患者(P〈0.05);干预组血浆BNP浓度显著低于非干预组(P〈0.05)。结论:起搏后血浆BNP浓度增加,且随着心室起搏百分比的增高而增高,但DDD起搏优于VVI起搏;贝那普利可以延缓永久性心脏起搏患者血浆BNP浓度的增加量。
田飞飞孙晓斐武宗寅杨建魏子秀
关键词:永久性心脏起搏脑钠尿肽贝那普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