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刚
- 作品数:10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高氧液在治疗CVS中S-100B蛋白与脑水肿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高氧液在治疗兔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中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及其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新的治疗脑血管痉挛的技术奠定基础。方法以二次注血法,建立0~72h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n=6),72h组以高氧液(20mg/kg)静脉注射,取脑脊液分析S-100B的浓度,取脑组织观察其脑水肿程度的变化。结果不同时间段痉挛组的S-100B蛋白水平均较正常组明显上调(P〈0.01),且在不同时间段中,S-100B蛋白的变化与脑血管痉挛严重程度呈正性相关(P〈0.01);各组均以20mg/kg的量给予高氧液后,治疗组S-100B蛋白水平均较其对应的损伤组明显降低(P〈0.01),脑水肿程度得到明显缓解。结论高氧液在治疗脑损伤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氧液具有促醒、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的作用。
- 熊进挺邓培刚章升国王新刚
- 关键词:高氧液脑血管痉挛S-100B
- 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后迟发性癫痫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后迟发性癫痫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接受开颅夹闭动脉瘤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250例纳入研究,根据是否发生迟发性癫痫将其分为癫痫组(12例)和非癫痫组(238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surgical Societies,WFNS)分级和改良Fisher量表分级、出院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术中电生理检测情况。结果癫痫组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监测异常、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术后脑水肿比例均显著大于非癫痫组(P<0.05);两组患者的改良Fisher量表评分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AH患者术后癫痫发生率与WFNS分级呈正相关(r=0.958,P<0.05),与GOS评分呈负相关(r=-0.951,P<0.01);两组患者的动脉瘤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开颅夹闭动脉瘤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癫痫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WFNS分级越高、GOS评分越低的患者癫痫发生率越高,应对此类患者予以重点关注。
- 万辉曾斌华王新刚李嘉杰章升国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癫痫电生理
- 支架取栓术结合动脉溶栓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观察
- 王新刚
- 心源性栓塞和大动脉粥样硬化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的预后和安全性
- 2025年
- 目的:探讨心源性栓塞(CE)和大动脉粥样硬化(LAA)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急诊收治的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致AIS 160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根据改良TOAST病因分型分为CE组和LAA组各8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指标和预后指标差异。再通过收集全体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指标,分析AIS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之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史、肾病史、吸烟史、全血细胞计数、血脂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糖化血红蛋白、Alberta卒中操作早期急性卒中分级CT评分(ASPECTS)评分、取栓次数、股动脉穿刺-血管再通时间、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术后24 h 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术后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全身并发症、手术装置相关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的心脏病史、美国介入治疗神经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会(ASITN/SIR)分级、术中用药(替罗非班)、90 d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90 d死亡、手术后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有心脏病史、ASITN/SIR 0-2级、术中用药(替罗非班)、90 d mRS评分>2分是导致卒中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CE致AIS患者的90 d死亡率高于LAA致AIS患者,手术后出血风险高于LAA致AIS患者。结论:CE致AIS患者和LAA致AIS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预后和安全性基本一致,但CE致AIS患者的90 d死亡率和手术后出血风险更高。
- 曾斌华王新刚万辉
- 关键词:心源性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血管内治疗预后
- 轻度脑震荡大鼠神经元细胞凋亡的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观察大鼠轻度脑震荡后神经元细胞的凋亡情况。方法将10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只,将实验组大鼠用铁锤单摆致伤仪制作轻度脑震荡模型。于实验组伤后6 h,1、2、4、8 d共5个时间点采用TUNEL法检测2组大鼠神经元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实验组各时间点凋亡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各时间点凋亡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凋亡细胞计数伤后2 d与伤后6 h、8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鼠轻度脑震荡后有神经元细胞凋亡,凋亡数量逐步上升,至伤后2d达高峰,然后逐步下降。
- 章升国熊进挺曾斌华王新刚余振兴邓培刚
- 关键词:细胞凋亡神经元细胞
- 谷氨酸、CRP及S-100β蛋白水平与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关系
- 2024年
- 目的:分析谷氨酸、C反应蛋白(CRP)及S-100β蛋白水平与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2月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脑出血患者,患者入院后采集血样,测定血清谷氨酸、CRP及S-100β蛋白水平。随访90 d,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PS)进行预后评价,根据GP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1~3分)、预后良好组(4~5分),比较两组谷氨酸、CRP及S-100β蛋白水平,分析谷氨酸、CRP及S-100β蛋白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这些生物标志物对患者预后预测的价值。结果:在80例脑出血患者中,预后不良发生率为43.75%(35/80)。预后不良组血清谷氨酸、CRP及S-100β蛋白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点二列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谷氨酸、CRP及S-100β蛋白与预后呈正相关(r=0.709、0.764、0.654,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谷氨酸、CRP与S-100β蛋白呈正相关(r=0.361、0.431,P<0.001)。ROC曲线显示,谷氨酸、CRP、S-100β蛋白对患者预后预测的AUC分别为0.912、0.945、0.881,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谷氨酸、CRP及S-100β蛋白水平与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并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在评估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时,这些可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
- 曾斌华万辉王新刚
- 关键词:脑出血谷氨酸S-100Β蛋白
- 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 观察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尼莫地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的aSAH后CVS患者共12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接受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疗程14d,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CVS的发生率、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血流速度、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分、Glasgow预后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出现症状性脑血管痉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76,P=0.378)。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Glasgow预后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DL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4h、72h、14d后MCA血流速度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杏内酯注射液配合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aSAH后CVS的临床疗效好,能显著改善大脑中动脉血流平均速度,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和生活质量。
- 万辉曾斌华熊宇捷王新刚李嘉杰章升国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尼莫地平
- 对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常规治疗、护理及指标观察,对比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和未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相关指标,归纳诱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并将归纳的结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在这60例患者中,被确诊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有20例(占患者总数的33.33%),其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治愈的患者有13例(占患者总数的65.00%),死亡的患者有7例(占患者总数的35.00%)。经统计学分析,高龄(年龄>50岁)、接受开颅手术、伴有胸部外伤、存在误吸及呕吐的情况、脑挫裂伤程度严重(>Ⅱ型)及GCS评分较低(3~5分)是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ADRS的主要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接受开颅手术、伴有胸部外伤、存在误吸及呕吐的情况、脑挫裂伤程度严重及GCS评分较低是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ADRS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加强对存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以降低其死亡率。
- 曾斌华王新刚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6例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体会
- 邓培刚章升国熊进挺李嘉杰王新刚万辉曾斌华
- 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择期行颅骨修补的效果
- 2024年
- 目的:探讨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择期行颅骨修补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行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并择期行颅骨修补的患者,按照修补时间实施分组处理,对照组43例在去骨瓣减压术后3~6个月实施颅骨修补治疗,观察组43例在去骨瓣减压术后≥1个月且<3个月实施颅骨修补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疼痛程度、颅脑指标、应激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NIHSS评分、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GOS评分、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5、7 d头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 h颅内压异常指数、脑灌注异常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 h皮质醇、IL-6、TNF-α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1个月且<3个月实施颅骨修补治疗,可降低机体应激反应,同时改善颅脑指标及预后效果。
- 曾斌华万辉王新刚
- 关键词: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颅骨修补应激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