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萍
- 作品数:19 被引量:190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与腹腔液中DNA甲基转移酶的测定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患者DNA甲基转移酶1(DNA methyltransferase,DNMT1)及DNMT3B在血清与腹腔液中的表达,探讨EMs增殖期和分泌期存在的甲基化改变。方法:选取2013年7—12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妇科及计划生育科行宫腹腔镜手术,并证实为EMs的患者61例作为研究组,其中Ⅰ~Ⅱ期39例(A组),Ⅲ~Ⅳ期22例(B组),选取同期行宫腹腔镜手术证实为非EMs的2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3组增殖期和分泌期患者DNMT1及DNMT3B在血清及腹腔液中的表达。结果:1B组增殖期患者DNMT1在血清中的表达高于A组和C组增殖期患者,A、B组增殖期患者DNMT3B在血清中的表达高于C组增殖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A组增殖期患者DNMT3B在腹腔液中的表达高于B组和C组增殖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3组分泌期患者DNMTs在血清及腹腔液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殖期时EMs体内甲基化改变明显,且EMs不同分期的甲基化状态的改变也有差异,提示增殖期DNA甲基化改变在EM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王国萍胡启彩赵京卉曾荔苹何芳吴瑞芳
-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DNA甲基化
- 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和杂交捕获二代HPV检测在宫颈癌群体筛查中的价值被引量:14
- 2010年
- 目的评价液基细胞学检查(LCT)和杂交捕获二代(HC-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两种方法不同组合的筛查方案在宫颈癌群体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采用LCT和HC-ⅡHPV两种方法对2004年5月~2009年5月深圳市25~59岁群体妇女共5217例进行同步宫颈癌筛查,对两种检查方法任一项有异常者行阴道镜检查,以病理结果作为最终诊断,评价不同组合的筛查方案在宫颈癌群体筛查中的价值。结果随着宫颈病变级别升高,高危型HPV感染率及LCT阳性率增加(P<0.05)。比较六种方案对筛查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级及以上病变的价值:HC-ⅡHPV比LCT敏感性高,HPV-LCT平行实验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高,以HPV为基础的筛查其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高,HPV-LCT系列实验可减少阴道镜检查的数目,以LCT为基础的筛查可减少筛查实验的数目。结论LCT和HC-ⅡHPV检测均是目前宫颈癌筛查有价值的方法,在宫颈癌群体筛查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两种方法不同组合的筛查方案。
- 黄斌李瑞珍乌兰娜刘志红李鹃汤惠茹杜辉王国萍周艳秋王纯翁立明吴瑞芳
- 关键词:宫颈癌人乳头状瘤病毒杂交捕获薄层液基细胞学
- 小剂量hCG联合hMG在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中促排卵的应用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分析小剂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CG)联合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 MG)对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hypogonadotropic hypogonadism,HH)患者促排卵的作用。方法:11例HH者(研究组)于月经第5天开始应用小剂量h CG(100-200 IU/d)联合h MG(150 IU/d)促排卵23个周期。5例HH者(对照组)于月经第5天开始仅应用h MG(150 IU/d)促排卵9周期。对2组HH患者周期应用h MG总剂量、连续刺激时间、诱发排卵日获得平均直径≥18 mm卵泡数、子宫内膜厚度、周期妊娠率进行比较。结果:12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诱发排卵日获得平均直径≥18 mm卵泡数、子宫内膜厚度和周期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促排卵周期应用h MG总剂量分别为(1 829.35±625.35)IU和(2 408.33±263.69)I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和对照组促排卵连续刺激时间分别为(15.04±2.94)d和(22.89±1.9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小剂量h CG联合h MG对HH患者促排卵,在维持高周期妊娠率的前提下,可减少h MG用量和缩短促排卵连续刺激时间。
- 王国萍吴瑞芳何芳
- 关键词:促性腺素类性腺功能减退症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排卵诱导
- 深圳市原住居民女性生殖道HPV感染与宫颈癌相关性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了解深圳市原住居民女性人群的生殖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现状、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宫颈癌的现患率。[方法]2009年6月至2009年10月在深圳市龙岗区坑梓街道办事处辖区25~59岁、3年内未做过宫颈癌筛查的原住居民女性进行整群抽样,并以同一辖区外来移民女性为对照。所有接受筛查女性均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及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hybrid captureⅡ,HC-Ⅱ)高危型HPV检测。HPV阳性和/或细胞学≥ASCUS的女性行阴道镜检查和活检。[结果]共有942名原住居民妇女和1183名外来移民女性参加了本次调查。原住居民与外来移民妇女HPV阳性率分别为16.9%和11.8%(P〈0.05)。原住居民妇女CIN现患率为9.7%,其中CINⅡ及以上病变现患率为6.3%,外来移民CIN现患率5.1%,其中CINⅡ及以上病变现患率为2.6%。原住居民妇女CIN和CINⅡ及以上病变现患率均明显高于外来移民(P〈0.001),尤以30~39岁年龄组最为明显。[结论]30~39岁年龄组妇女HPV感染和CIN现患率均较高,应作为宫颈癌防治的重点监测对象。
- 杜辉王国萍王纯吴瑞芳
-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宫颈癌
- 孕妇沙眼衣原体感染与胎膜早破及宫内感染的相关性被引量:7
- 2004年
- 目的 探讨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胎膜早破(PROM)及母婴垂直传播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248例孕妇宫颈分泌物及37例CT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咽部分泌物进行CT定量检测。 结果 有CT感染的孕妇PROM率为67.6%(25/37),无CT感染的孕妇PROM为8.1%(17/211),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有CT感染的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中,发生新生儿宫内CT感染者明显高于无CT感染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两者相比差异亦有高度的显著性(P<0.01);孕妇PROM的发生率以及CT感染的母婴垂直传播率与宫颈CT浓度有关。 结论 孕妇宫颈CT感染是发生PROM及母婴垂直传播的重要原因,且PROM的发生及母婴垂直传播率的高低与孕妇宫颈CT病原体的浓度呈正相关。
- 何芳王慧军汤惠茹王国萍
- 关键词:沙眼衣原体胎膜旱破母婴垂直传播
- 氯米芬和来曲唑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微刺激促排卵中的应用比较被引量:86
- 2014年
- 目的探讨氯米芬(cc)和来曲唑(LE)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微刺激促排卵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4年2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治疗的230例PCOS不育患者,于月经第3~5天应用CC(CC组82例)或LE(LE组148例)。CC组每日50mg,连服5日;LE组随机分两组,一组(85例)每日2.5mg,连服7日,另一组(63例)每日5.0mg,连服5日。月经第10日开始定期经阴道超声监测各组子宫内膜和卵泡。对各组获得平均直径≥18mm卵泡数、诱发排卵日子宫内膜厚度和每个平均直径≥18mm卵泡产生的E,量、周期妊娠率等进行统计比较。结果①230例PCOS患者促排卵230个周期,cc组促排卵82个周期;LE2.5mg组促排卵85个周期;LE5.0mg组促排卵63个周期。CC组、LE2.5mg组及LE5.0mg组周期妊娠率分别为7.3%、20.0%、31.7%,3组周期妊娠率比较,cc组与LE2.5mg组及LE5.0m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C组、LE2.5mg组及LE5.0mg组促排卵应用HMG率分别为26.8%、43.5%、44.4%。cc组与LE2.5mg组及LE5.0mg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c组、LE2.5mg组及LF5.0mg组促排卵应用戊酸雌二醇率分别为72.O%、44.7%、33.3%。CC组与LE2.5mg组及LE5.0mg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诱发排卵日子宫内膜厚度cc组较LE2.5mg组及LE5.0mg组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诱发排卵日E2量cC组大于LE2.5mg组及LE5.0m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OS微刺激促排卵应用LE较CC对子宫内膜影响小、周期妊娠率高。
- 王国萍吴瑞芳汤慧茹
- 关键词:氯米芬来曲唑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促排卵
- 深圳市成年女性生殖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患病调查被引量:26
- 2012年
- 目的了解深圳市成年女性生殖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患病情况。方法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深圳市罗湖、福田、南山、龙岗和保安区20-59岁有性生活史的女性开展宫颈癌筛查。受筛查妇女均行宫颈脱落细胞液基细胞学检查(LCT)或者新柏氏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和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HC-Ⅱ)。对HPV阳性,且细胞学≥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和/或LCT/TCT≥低度鳞状上皮内瘤样病变(LSIL)的妇女均行阴道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以确定有无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或宫颈癌。结果共筛查10210名妇女,其中10017人检验结果完整,高危型HPV-DNA的总检出率为16.29%,其中20~、30~、35~、40~、45~和50~59岁组的检出率分别为17.37%、15.59%、16.33%、14.74%、17.16%和17.98%。年龄别HPV感染率曲线呈“w”形。25~和50~59岁组HPV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各年龄组(χ^2=4.50,P=0.03);CINI、CINⅡ/Ⅲ、宫颈癌的现患率分别为5.32%、2.21%和0.12%,CINⅠ明显高于CINⅡ/Ⅲ(χ^2=134.15,P〈0.001),45~岁组宫颈癌现患率最高,为0.12%。深圳市各区HPV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1,P=0.03),其中福田区和罗湖区HPV感染率高于南山、宝安和龙岗区;宝安区CIN现患率最低,其他各区CIN现患率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84,P=0.18)。结论深圳市成年女性宫颈癌患病率较低,宫颈病变多处于发病早期,重点应预防HPV感染和治疗CIN。
- 杜辉吴瑞芳汤惠茹乌兰娜张礼婕刘志红李鹃李瑞珍王国萍周艳秋王纯翁雷明
- 关键词:宫颈肿瘤人乳头瘤病毒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 改良取样巴氏涂片在人群子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探讨改良取样巴氏涂片(Pap)在子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0例30~59岁、3年内未行宫颈癌筛查的妇女行改良Pap、液基细胞学(LCT)和第二代杂交捕获实验(HC-Ⅱ)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Pap采用液基细胞学刷取样,2种细胞学取样采用分配样本法。细胞学以无明确诊断意义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为阳性阈值,对任一细胞学结果或HPV检测阳性的妇女行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检,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2种细胞学方法筛查宫颈癌的价值。结果:宫颈细胞学筛查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Ⅱ以上病变以ASCUS为阳性阈值的筛查效率最高;改良Pap和LCT的筛查效率(ROC曲线下面积比较,Z=0.70,P>0.05)和不满意率(χ2=0.343,P=0.5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细胞学的诊断完全一致率为86.8%,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变级别越高,2种细胞学方法判读结果的一致性越好。结论:改良Pap经济有效,可广泛应用于人群子宫颈癌筛查。
- 王国萍李瑞珍乌兰娜李鹃刘志红王纯何芳周艳秋翁雷明吴瑞芳
- 关键词:宫颈肿瘤阴道涂片细胞学
- 人乳头瘤病毒载量和人端粒酶RNA组分基因与子宫颈病变的关系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研究子宫颈脱落细胞中人乳头瘤病毒(HPV)载量和人端粒酶RNA组分(hTERC)基因的表达与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之间的关系。方法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子宫颈癌早诊早治中心诊断CINⅠ、CINⅡ/Ⅲ及浸润癌的患者分别为105例、59例、10例,并以51例非CIN(病理正常或炎症)者为对照。所有研究对象均取宫颈脱落细胞行HC-Ⅱ法高危型HPV(HR-HPV)和检测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hTERC基因检测。结果 (1)根据组织学结果分为非CIN、CINⅠ、CINⅡ/Ⅲ和浸润癌组,各组HPV的阳性率分别为58.82%、67.62%、98.31%和10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CIN、CINⅠ、CINⅡ/Ⅲ和浸润癌组病毒载量均值分别为135.67、345.04、535.08和612.62,CINⅡ/Ⅲ和浸润癌组的HPV病毒载量均值高于非CIN组(P<0.05)。随着病变程度加重,HPV阳性率和病毒载量均增加。(2)非CIN、CINⅠ、CINⅡ/Ⅲ和浸润癌组hTERC扩增率分别为3.92%、5.71%、57.63%和90.00%,各组间hTERC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在CINⅡ/Ⅲ及浸润癌组hTERC扩增率显著增高,为非CIN和CINⅠ的10~15倍。各组hTERC扩增均数分别为6.50、9.00、17.81、36.50,扩增均数随病变加重明显升高,CINⅠ与非CIN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Ⅱ/Ⅲ及浸润癌组hTERC扩增均数为非CIN和CINⅠ的2~4倍。(3)hTERC扩增在HPV阳性与阴性组分别为28.99%与3.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CIN组51例中,不伴有HPV感染的21例无hTERC扩增;CINⅠ与CINⅡ/Ⅲ组不伴HPV感染者各仅有1例hTERC扩增。结论 HPV载量和hTERC扩增均与CIN病变程度密切相关;hTERC扩增主要发生在HPV阳性病例,且与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更为密切,有望作为早期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生物学标记物。
- 李一冰李瑞珍周艳秋王国萍乌兰娜刘志红王纯翁雷明吴瑞芳
-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基因成分
- 阴道超声引导下绝经后妇女取环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研究阴道超声引导下绝经后妇女取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期间128例绝经后妇女取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60例阴道超声引导下绝经后妇女取环作为观察组,同期普通取环6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取环成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3.1±0.7min,术中出血量2.1±0.5ml,取环成功率98.3%;对照组手术时间4.0±1.2min,术中出血量3.6±0.8ml,取环成功率85.3%;两组中无1例妇女出现子宫穿孔。观察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阴道超声引导下绝经后妇女取环准确安全可靠,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 王国萍刘志红魏蔚霞吴瑞芳
- 关键词:阴道超声绝经后取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