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胜
- 作品数:35 被引量:21H指数:2
- 供职机构:湖南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论《濂洛风雅》的编选宗旨与文学史意义
- <正>南宋以来,随着理学的发展,理学对文学的渗透愈见明显。一些理学家除从事诗文创作外,还以诗文选编这一崭新的文学批评形式宣传其理论主张,表达其文学史观。吕祖谦的《皇朝文鉴》与《古文关键》,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与《续文章...
- 王友胜
- 文献传递
- 论李元度《小学弦歌》的编选内容与诗学旨趣
- 2024年
- 作为晚清重要蒙学读物与诗歌名选,《小学弦歌》的诗选关涉“教”与“戒”两大基础面相,编选路径以“诗歌”之瓶装“教化”之酒,欲于学童“天性未漓”之时,向其传授日常伦理、立志修身、为官准则等,以达到“厚人伦,励风俗”的诗学效果。该选本秉持教化为先、以诗训蒙的诗学宗旨,标举重情重理、至性至情的诗学范式,彰显温柔敦厚、文质并重的诗学主张。该书亦存在选诗题材雷同、编排失序等缺陷。
- 王友胜丁畅
- 新时期以来范仲淹《岳阳楼记》研究综述
- 2020年
-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构思新巧、语言纯净、意蕴深厚,具有持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新时期以来,众多学者对《岳阳楼记》的创作目的、思想蕴含、艺术特征、传播影响、文本解读与纵横比较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的解读与探讨,提出了诸多不同的见解,进一步深化了对范仲淹其人其文的认识与理解,为古代亭台楼阁记研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王友胜牛心雨
- 关键词:《岳阳楼记》艺术特征文本解读
- 论海外苏轼的生存困境与应对举措被引量:2
- 2022年
- 苏轼内心强大,在诗歌等公共话语领域中正视人生厄运,保持达观心态;然在具有私秘性的书信中却真诚直率,敢于向友人表达生存困境,展露真实自我。苏轼被贬谪儋州期间,首先,“居无室”,仅有遮风避雨之所;其次,不仅“食无肉”,连吃饭也成问题;再次,日渐衰老而“病无药”,气候炎热而“夏无寒泉”;最后,因政治危机、空间阻隔、语言交流等而致“出无友”,情感寂寞。苏轼思想博通、处事灵动,对生存困境有较强的应对能力与较好的消解策略。第一,通过同友朋的感情联络与热情赞助,解决在贬所生活与医用物质的短缺。第二,延续贬谪黄州、惠州时形成的生活物质自产自给自足的传统,也能逐步适应海南的饮食习惯。第三,保持与部分旧友的书信联络,融入黎族同胞生活,和谐共处。
- 王友胜
- 关键词:诗文书信
- 论戴复古的诗学渊源
- 2019年
- 戴复古在晚宋"以诗鸣海内余四十年",声誉崇隆,作品广为流传,这与作者在诗学取向上博观约取、转益多师不无关联:戴复古早年学乃父戴敏诗之风骨,学乡贤林宪、徐似道之句法,并学同时而稍早的永嘉四灵,由此模拟晚唐姚合、贾岛;至中年经过诗学反思,深感四灵及晚唐诗格局狭小、题材琐屑,转而亲炙放翁、师法老杜,充分汲取两位大诗人的艺术营养;晚年与诗学家严羽彼此切磋诗艺,最终形成宁朴勿琢、崇尚心机的诗学主张与流丽、雄浑、冲淡等多样的艺术风格。
- 王友胜
- 关键词:戴复古师法艺术渊源
- 论宋代的辞赋
- <正>宋赋数量可观,马积高先生主编的《历代辞赋总汇》,收录宋代辞赋作家347人,辞赋作品1445首,这个数量自然无法与明清相比,就是比唐朝(《总汇》收579人,1711首)也要少,但它作为宋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也是...
- 王友胜
- 文献传递
- 纪念李白诞生13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综述
- 2001年10月25-30日在安徽马鞍山市召开的纪念李白诞生 13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是新世纪李白研究的第一次重大会议, 也是中国李白研究会成立以来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盛会。与会学者逾百人,分别来自全国2...
- 王友胜
- 纪念李白诞生13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综述
- <正>2001年10月25-30日在安徽马鞍山市召开的纪念李白诞生 13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是新世纪李白研究的第一次重大会议, 也是中国李白研究会成立以来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盛会。与会学者逾百人,分别来自...
- 王友胜
- 论苏轼的读书生活与精神世界
- 2024年
- 作为生活的常态与生命的独特存在方式,苏轼的读书贯穿一生,内容关涉群经、史书、诸子、诗文集及佛、道二藏等,所作读经诗、读史诗、读子诗与读诗诗不胜枚举,颇具特色。其读书诗体现出作者独特的读书方法,其中既有广博与持久的共性,也有诸如八面受敌、熟读与抄读、夜读与美读等诸多独特之处。苏对读书的作用与意义有明确认知,尤善将阅读所得内化为自己对社会与人生的认知,展示出一副学者自画像。借助阅读,苏轼逐渐形成了充实、愉悦、儒雅与达观的精神世界。
- 王友胜
- 简述方东树对李白诗歌的论评
- <正> 方东树(1772~1851年)字植之,别号副墨子,晚年以“仪卫”名轩,学者称仪卫先生。安徽桐城人。幼聪悟好学,22岁受业于同里姚鼐主讲的钟山书院。然久困场屋,累应乡试不第。50岁后遂绝意举业,故终生未得功名。自青...
- 王友胜李德辉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