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卫红

作品数:6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卫生局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营养
  • 3篇肝炎
  • 3篇肝硬化
  • 2篇营养评价
  • 2篇营养素
  • 2篇膳食
  • 2篇摄入
  • 2篇重型
  • 2篇重型肝炎
  • 2篇慢性
  • 2篇慢性重型
  • 2篇慢性重型肝炎
  • 2篇肝炎患者
  • 2篇病人
  • 1篇代偿
  • 1篇毒性肝炎
  • 1篇血浆
  • 1篇血浆游离氨基...
  • 1篇营养不良
  • 1篇营养参数

机构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王卫红
  • 5篇于淑清
  • 4篇倪明美
  • 2篇郭雁宾
  • 2篇李玉贤
  • 2篇孟庆华
  • 1篇王馨
  • 1篇王金环
  • 1篇班凌伟
  • 1篇赵亚平
  • 1篇华鑫
  • 1篇赵乾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营养...
  • 1篇肠外与肠内营...
  • 1篇北京医学
  • 1篇饮食科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199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病人的膳食干预与血浆游离氨基酸分析被引量:3
1999年
对20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HLCA)病人临床治疗同时给予高能量(167.2KJ·kg-1d-1)、高蛋白质(1.5g.kg-1·d-1,动物性30%)的膳食治疗,并设随意饮食对照。结果膳食干预组病人治疗后的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MAMC)及血浆游离氨基酸(PFAA)中的牛磺酸、精氨酸、组氨酸、丙氨酸和赖氨酸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1,P<0.05),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5)。说明无其它合并症的HLCA病人能够耐受高能量、高蛋白质的膳食供给。证实血浆游离氨基酸能够一定程度反应病人的膳食摄入和营养状况。
于淑清郭雁宾倪明美王卫红
关键词:肝炎肝硬化腹水膳食血浆游离氨基酸营养参数
肝硬化失代偿期住院患者营养素摄入量分析被引量:3
2003年
于淑清倪明美王卫红郭雁宾
关键词:肝硬化失代偿期住院患者营养素摄入量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膳食结构及膳食营养素初步调查
目的为提高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探讨慢性重型肝炎病人的营养状况与疾病进展、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膳食调查表对7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住院时前三天的膳食情况详细记录并输入计算机;应用膳食营养软件及 SPSS ...
孟庆华于淑清倪明美李玉贤王卫红王馨
关键词:慢性重型肝炎膳食结构营养素
文献传递
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营养状况分析及营养干预被引量:17
2006年
目的比较分析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慢重肝)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入院时的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和营养不良指标,以指导慢重肝的营养评价和营养支持,提高其存活率。方法称重记录60例慢重肝和60例肝硬化患者入院时的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同时测量和检测两组患者营养评价相关指标,经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1.5)统计处理并比较。结果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RNI)或适宜摄入量(AI)比较,慢重肝组膳食营养素摄入不足的人数为55.93±2.67(93.20%±4.54%),其中摄入严重不足的人数为45.67±7.32(76.20%±12.18%);而肝硬化组分别为26.07±13.74(43.46%±22.76%)和5.13±10.54(8.60%±17.65%),两组比较P<0.01;慢重肝组三头肌皮褶厚度(TSF)测量值显著低于肝硬化组,P<0.05;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和钙(Ca)的检测值显著高于肝硬化组,P<0.05;前白蛋白(PA)和运铁蛋白(TRANS)检测值显著低于肝硬化组,P<0.05。结论慢重肝患者的各种膳食营养素摄入量严重不足,能量-蛋白质营养不良问题比肝硬化患者更为严重,营养干预需要将膳食与肠内和肠外营养相结合,早期、全面地补充各种营养素。
于淑清孟庆华倪明美王卫红王金环李玉贤
关键词:慢性重型肝炎营养摄入营养评价
终末期肝病临床营养评价及40例干预治疗效果观察
2019年
目的:研究终末期干部患者的营养支持法对其生活质量和存活率的影响,对终末期肝病患者的膳食营养摄入量进行调查评价。方法:分别对30例终末期干部患者和40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用称重记账的方法对其进行膳食营养调查评价,两组患者采用SPSS11.5的方法对膳食营养摄入情况进行统计处理和对照比较。随机将30例终末期肝病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普通肝炎饮食的原则上干预组患者还给予含支链氨基酸型营养粉剂加餐,对照组则给予普通的肝炎饮食原则治疗。在临床治疗原则和方法上干预组对照组完全相同。结果:膳食营养摄入调查结果显示,终末期肝病患者摄入不足人数为(34.12±1.33)(占86.34%±3.34%),严重输入不足人数为(28.33±6.34)(占71.42%±8.56%);40例代偿期肝硬化对照组膳食营养摄入不足人数为(8.67±4.43)(占40.53%±13.34%),严重不足人数为(2.73±4.9)(占9.23%±17.96%),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三头肌皮褶厚度(TSF)的测量值,对照组明显低于干预组,P<0.05。结论:终末期肝病患者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严重摄入不足,甚至消耗过度。在微量元素硒和VC、VB1、VK以及矿物质(钙铁)的摄入上也不足。由此可见,在普通的肝炎饮食原则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营养加餐和补充营养粉剂等干预措施,使得终末期肝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王卫红
关键词:营养评价干预治疗终末期肝病
酒精性肝硬化和病毒性肝硬化病人营养状况调查和分析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对比分析酒精性肝硬化和病毒性肝硬化病人的营养状况,为营养支持提供针对性依据。方法:选择酒精性肝硬化病人95例,病毒性肝硬化病人260例,入院后48 h内采用欧洲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和主观整体评估(SGA)法对病人进行评估,记录病人的性别、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和血红蛋白(Hb)指标,测量病人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结果:酒精性肝硬化和病毒性肝硬化病人的NRS 2002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76.80%和65.00%,SGA评估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67.40%和61.90%。两组病人的性别、Child-Pugh A级、ALB、PA、Hb、NRS 2002筛查等结果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而年龄、Child-Pugh B级、Child-Pugh C级、BMI、SGA评估等结果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类型肝硬化病人普遍存在营养问题,酒精性肝硬化病人的营养风险发生率、贫血程度显著高于病毒性肝硬化病人。
班凌伟于淑清华鑫王卫红邹亚娜赵亚平赵乾
关键词:酒精性肝硬化营养不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