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前程
- 作品数:89 被引量:49H指数:3
- 供职机构: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军事更多>>
- 三国争霸,争在夷陵——简论三国时期宜昌地区的军事战略价值被引量:2
- 2008年
- 宜昌,古称"夷陵",乃"楚之西塞"。在汉末三国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价值,是名副其实的"争地",乃三国兵家们拼死争夺的焦点:三国之争,争在荆州,荆州之争,争在夷陵。蜀汉集团的悲剧始于夷陵之失,夷陵成为蜀汉英雄们永远的伤痛。
- 王前程杨爱丽
- 三国时期宜都郡郡守及郡治小考
- 2017年
- 汉末曹操分荆州南郡西部立临江郡,使宜昌地区首次以郡级行政区划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范围涵盖了今长江三峡大部分区域。吴蜀出任宜都太守和西陵督者大多是名将名士,宜昌是他们大显英雄本色的政治和军事舞台。宜都郡郡治迁移不定,曹魏临江郡郡治设在今宜昌市伍家区,蜀汉宜都郡郡治以秭归县(今湖北秭归县归州镇)时间最久,吴国宜都郡郡治基本固定在西陵(今湖北宜昌市西陵区)。
- 王前程
- 《三国演义》的英雄观与宋元忠义思潮——蜀汉忠义文化的基本内涵被引量:1
- 2015年
- 小说名著《三国演义》对历史材料有所取舍,以蜀汉政权为中心,对蜀汉英雄情有独钟,表现出了进步的英雄观:一是具有崇高的信仰,关心天下兴亡,遵行大义,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利益;二是具有坚贞不渝的节操,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人民,矢志不移;三是具有伟大的进取精神,为完成一项伟大事业而勇往直前,百折不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进步的英雄观正是蜀汉忠义文化的基本内涵,其形成与宋元时期大张忠义精神的社会思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三国演义》既是三国历史的客观再现,也是宋元人民忠义精神和民族情感的真实写照。
- 王前程
- 关键词:《三国演义》英雄观
- 青冢源流及其符号象征意义
- 2022年
- 作为王昭君墓葬的专称,“青冢”最早见于盛唐诗人笔下。匈奴单于为昭君修建了高大墓冢,但“青冢”之名并非源自匈奴单于,而是源于草原牧民的创造,时间大约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沉淀,青冢早已成为一个多民族认同和共享的文化符号。它既是古代和亲女性悲苦经历的象征,也是巾帼英雄建功立业的丰碑,更是多民族友好团结、交流交融的伟大见证与永久记忆,在民族关系史上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
- 王前程
- 关键词:昭君出塞民族团结
- 三国时期上庸地区的战略地位与刘备诸葛亮的失误被引量:1
- 2016年
- 古上庸地区地处汉水、长江之间,北抵汉水,西连汉中,南接长江,东通襄阳,在汉末三国时期具有得天独厚的军事战略价值,是三国英雄争霸的重要战场之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汉集团成功夺取上庸之地,却因浓烈的享乐主义思想和麻痹轻敌而痛失荆州和上庸。蜀汉建兴五年(227年),孟达谋划叛魏归蜀,诸葛亮因内部权力之争和个人喜好而消极处事,断送了上庸回归蜀汉之路,失去了蜀汉事业由弱变强、实现战略转折的良机,也充分暴露了蜀汉用人制度的严重弊端。
- 王前程占艳娟
- 从“盗匪”到“救国英雄”——水浒故事的嬗变与《水浒》主题的深化
- <正>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发生到明代初期《水浒传》的最后形成,足足经历了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这期间,许多民间艺人、失意文人乃至小民百姓都参与了小说宏大工程的构建,最后由一位或数位伟大作家在这些零散、不成体系的创作基础上进...
- 王前程
- 文献传递
- 论关羽在荆州争夺战中的历史贡献——兼谈蜀汉失荆州的根本原因
- 2019年
- 汉末魏蜀吴三大集团之间爆发大规模的荆州争夺战共有四次,蜀汉名将关羽亲历了前三次,为蜀汉大业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一是不惧艰险,为蜀汉集团立足荆州立下汗马功劳;二是实行向北发展、向南巩固的战略方针,增强蜀汉军队的战斗力和威慑力;三是发起樊城之战,为蜀汉集团建立北伐战略基地创造有利局面。关羽失荆州与他自身的失误分不开,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蜀汉最高决策层的失误。蜀汉严重的贪腐之风和享乐主义思想葬送了荆州半壁江山,葬送了一代名将关羽的卓绝奋斗,也葬送了蜀汉集团的战略优势和一统天下的希望。
- 王前程李亚丽
- 关键词:关羽
- 昭君文化符号生成原因考被引量:3
- 2022年
- 王昭君出塞是民族关系史上最负盛名的一次和亲事件,围绕昭君和亲两千多年来产生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和学术论著,王昭君已经成为各民族高度关注和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毋庸置疑,平民女子浓烈的家国情怀和大局观念是昭君文化符号生成的历史基础;吃苦耐劳与勇于牺牲使得昭君出塞成为我们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符号;各民族广大民众努力追求民族友好团结和共同发展的强烈愿望,应是王昭君名扬天下、昭君文化符号形成的根本原因。
- 王前程
- 关键词:文化符号和亲
- 金本《水浒》对原作主题的颠覆及其意义
- 在中国古典小说批评史和传播史上,金圣叹"腰斩"、评改《水浒》无疑是一件大事。从现有资料看,最接近《水浒传》原作的刻本当是繁本中的百回本,保存完整的本子有明万历三十八年容与堂刊《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等。至明崇祯末年,...
- 王前程
- 文献传递
- 猇亭之战中刘备重用荆襄派的得失
- 2022年
- 在吴蜀猇亭之战中,荆襄派是刘备倚重的中坚力量,作用和贡献显而易见:其一,坚决支持刘备、诸葛亮的战略决策;其二,善于攻坚守险,为刘备东征开辟了大好局面;其三,拼死抵抗,为刘备脱险赢得了宝贵时间。但荆襄派的失误亦很明显:一是严重轻敌,对对手缺乏深入研究;二是过于倚重荆襄派,没有妥善解决内部矛盾。刘备身边缺乏谋略之士、善战之将,实由他长期未能根本解决内部矛盾所致,败局早已注定。
- 王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