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首发
  • 2篇精神分裂症
  • 2篇分裂症
  • 1篇胆管
  • 1篇胆管疾病
  • 1篇胆管造影
  • 1篇胆管造影术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瘤
  • 1篇药物治疗
  • 1篇胰胆管
  • 1篇胰胆管疾病
  • 1篇胰胆管造影
  • 1篇胰胆管造影术
  • 1篇造影
  • 1篇造影术
  • 1篇诊治
  • 1篇症状

机构

  • 7篇解放军第三医...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8篇王军焕
  • 2篇李晓刚
  • 2篇周永锋
  • 1篇赵红全
  • 1篇戴捷
  • 1篇张冲
  • 1篇李晓林
  • 1篇石德红
  • 1篇原亚文
  • 1篇李鸣
  • 1篇周妍
  • 1篇梁君蓉
  • 1篇胡淑芳
  • 1篇李淑艳
  • 1篇刘光雄
  • 1篇杨来启
  • 1篇韩文强
  • 1篇吴兴曲
  • 1篇高永利
  • 1篇王蓉蓉

传媒

  • 3篇西北国防医学...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国行为医学...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1
  • 3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首发精神分裂症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探讨典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细胞因子的影响以及I型、II型患者免疫功能的差异。方法 :3 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 (其中I型 2 0例 ,II型 18例 )用固定剂量的氯氮平、氯丙嗪进行 8周治疗 ,采用放射免疫法对治疗前后血浆白细胞介素 1β (IL -1β)、白细胞介素 2 (IL -2 )、白细胞介素 6(IL -6)、α -肿瘤坏死因子 (TNFα)进行了检测 ,同时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阳性症状评定量表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测查精神分裂症患者。以 2 0例健康人为对照。结果 :氯氮平、氯丙嗪治疗均仅显著降低精神分裂症过高的IL -2水平 (P <0 0 5 ) ;I型患者治疗后IL -2水平显著低于疗前 (P <0 0 5 ) ;II型患者治疗后IL-1β水平显著低于疗前 (P <0 0 5 )。 结论 :非典型和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激活的免疫应答均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
马文涛杨来启张红宾张彦李淑艳胡淑芳王军焕刘光雄吴兴曲王蓉蓉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细胞因子氯氮平氯丙嗪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治儿童胰胆管疾病10例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评价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胰胆管疾病诊治中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2012年10月10例接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诊治且年龄小于15岁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治疗方法、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例患儿共进行了12次ERCP操作,在非全身麻醉下进行(其中11次治疗性ERCP和1例次诊断性ERCP)。ERCP操作成功率为100%(12/12),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8.3%(1/12):为1例急性胆管炎。随访7年3个月-1年5个月,无结石复发及胆管炎和胰腺炎发生。结论 ERCP是儿童胰胆管疾病诊治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人性化,疗效确切。
石德红张冲李晓林梁君蓉李亚萍韩国栋王敏慧王军焕
关键词:胰胆管造影术内镜逆行儿童
急性白血病误诊2例分析
2008年
王军焕李晓刚周永锋
关键词:误诊
以肠梗阻为首发症状的不完全性川崎病1例被引量:1
2008年
王军焕周妍赵红全
关键词:肠梗阻首发症状川崎病腹部B超检查入院检查浅表淋巴结
先天性感觉神经病1例
2008年
王军焕赵红全周妍
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2例被引量:1
2005年
王军焕许茜芳
关键词:丘脑
药物治疗血管瘤不良反应被引量:3
2011年
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利多卡因联合治疗血管瘤,在临床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其不良反应的发生较少报道。我科在2004~2009年治疗时出现23例不良反应,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科2004-Ol~2009-12使用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利多卡因联合治疗血管瘤共计672人次,年龄范围4月~6岁,平均年龄11.7月。其中头部301人次、躯干部326人次,四肢(关节处除外)37人次,会阴部8人次。
王军焕李晓刚周永锋韩丽丽
关键词:血管瘤平阳霉素
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大鼠脑内c-fos表达和行为的变化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大鼠的行为表现对中枢神经元c-fos表达的变化。方法选用Sprague-Dawley大鼠32只。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其中,实验组腹腔注射地卓西平马来酸盐(MK801)建立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用Norton氏行为观察量表和c-fos蛋白免疫组化的方法测量动物模型的行为变化和脑中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用MK801建立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c-fos蛋白能在模型动物大脑的额叶皮层、海马和垂体3区表达最明显,这种表达随着动物模型保持时间的延长,并有表达增加的趋势;而在边缘叶、丘脑、视前区和中脑4区表达亦明显。在c-fos蛋白表达增强的同时,模型动物的行为表现紊乱和不协调程度亦随着动物模型保持时间的延长加重。在第3,5天行为紊乱表现更为明显(9.06±0.73)分,与对照组[(5.63±0.87)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这种行为紊乱有一定的节律性,中午、下午两时间点行为分值较低[(8.47±1.70)分;(8.33±2.18)分],而在早、晚两时间点行为分值较高[(9.56±2.72)分;(10.45±1.66)分],其中晚上的行为分值[(10.45±1.66)分]在一天中最高。结论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大鼠脑内存在c-fos蛋白表达的增强,这种表达增强有一定的区域性。Norton氏行为观察量表分值随着动物模型保持时间的延长有明显的增加。
高永利王军焕韩文强李鸣张守信戴捷原亚文
关键词:C-FOS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