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X线
  • 4篇成像
  • 4篇磁共振
  • 4篇磁共振成像
  • 3篇影像
  • 3篇影像诊断
  • 3篇显像
  • 3篇X线计算
  • 3篇X线计算机
  • 3篇CT
  • 2篇血管
  • 2篇肿瘤
  • 2篇螺旋CT
  • 2篇恶性
  • 2篇艾滋病
  • 2篇CT分析
  • 2篇病变
  • 2篇病理
  • 1篇胆管
  • 1篇胆管癌

机构

  • 18篇广东医学院附...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广东医学院第...
  • 1篇遂溪县人民医...

作者

  • 18篇王东
  • 5篇陈武标
  • 4篇刁胜林
  • 3篇罗泽斌
  • 2篇谢长浓
  • 2篇景志亮
  • 2篇梁伟娟
  • 2篇江华堂
  • 2篇刘文慈
  • 2篇吴永峻
  • 1篇吴剑波
  • 1篇尹延庆
  • 1篇陈志聪
  • 1篇田国强
  • 1篇李捷
  • 1篇陈义雄
  • 1篇唐静
  • 1篇周国英
  • 1篇苏敏
  • 1篇陈韵

传媒

  • 4篇广东医学院学...
  • 2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河北医学
  • 1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右江医学
  • 1篇罕少疾病杂志
  • 1篇实用医学影像...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8
  • 3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0
  • 1篇199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上型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影像诊断(附2例报告)
2006年
目的探讨心上型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心上型TAPVC)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手术证实的心上型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心脏X线片,超声心动图及1例心血管造影的影像表现,并结合文献探讨心上型TAPVC的影像诊断。结果2例X线表现为肺充血,心脏呈“8”字型,右房右室增大;彩色超声心动图显示右房右室增大,ASD,畸形垂直静脉与增粗的左无名静脉相通;1例心血管造影见造影剂经畸形的共同肺静脉通过垂直静脉流入左无名静脉再流回右心房,并见房间隔缺损(ASD)。结论心上型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影像学表现有特异性,影像学检查能确诊本病。
王东谭志
关键词:心上型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X线摄影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
MRI与HLA-B_(27)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联合应用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探讨MRI与HLA-B27联合对诊断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SIJ)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临床确诊的AS的MRI和HLA-B27检测资料,并比较MRI与MRI联合HLA-B27对ASSIJ病变诊断的阳性率。结果 48例AS病例中,MRI检查诊断AS的阳性率为79.2%;HLA-B27检测阳性率为89.6%;MRI联合HLA-B27检测阳性为91.7%;MRI联合HLA-B27诊断AS的阳性率高于单纯MRI检查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59,P<0.01)。结论 MRI与HLA-B27联合可提高AS诊断的阳性率,有利于AS的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王东江华堂陈武标吴永峻
关键词:骶髂关节强直性脊柱炎HLA-B27
PET/CT与CT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的显像对比研究
2016年
目的研究比较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的诊断过程中,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和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车祸致重型TBI的非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评价PET/CT和CT在重型TBI伤后的脑组织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状态的显像作用效果。结果经影像学检查后,21例患者中,采用PET/CT检查发现阳性病灶[脑挫裂伤和(或)脑缺血]78.25处,明显多于使用CT检查所示阳性病灶61.25处,PET/CT检查阳性病灶部位敏感度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PET/CT检测出的大脑皮层和(或)皮层下区域阳性病灶部位及脑深部区域阳性病灶部位敏感度均高于CT检测出的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ET/CT对重型TBI患者较CT的临床诊断价值更高。
尹延庆岑学程王东龙霄翱李捷黄梓雄廖壮槟
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滑膜肉瘤的CT和MRI表现及相关病理改变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滑膜肉瘤(SS)的CT和MRI表现及相关的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SS的CT、MRI和病理学资料。结果四肢11例,躯干2例,颈部2例,纵隔1例。CT显示肿块密度大部分与肌肉密度相似或略低于肌肉密度,多不均匀;2例肿块内出现钙化,位于肿块的周边。MR检查示肿瘤软组织成分多呈T1WI等或稍低信号为主、T2WI稍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6例肿块在T2WI出现明显高信号、稍高信号和低信号的三重信号;4例T2WI脂肪抑制序列见"铺路石"征;增强扫描,10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分隔不强化。光镜下见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双相分化为SS的特征性病理表现。结论 SS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组织病理学检查的诊断准确率。
蔡玖明王东陈武标景志亮
关键词:滑膜肉瘤磁共振成像病理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及病理特征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探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CT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男10例,女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FH的CT和病理学资料。结果 MFH位于下肢8例,上肢1例,腹膜后3例,鼻部2例,肝脏2例,背部1例,肠道1例。CT示肿块密度与肌肉密度相似或略低,多不均匀,边界不清,病灶内见坏死15例,囊变9例,钙化3例,出血2例;增强后肿瘤多呈不均匀中等强化,以周边强化明显,并呈现"快进慢出"的特点。光镜下见肿瘤细胞成分复杂,大量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呈席纹状或轮辐状排列为其特征性病理表现。结论 CT对诊断MFH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王东陈韵刘文慈曾山
关键词:组织细胞瘤病理学
小儿头部FLAIR图像上脑室内脑脊液搏动伪影(VCSFA)的探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小儿头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图像上脑室内脑脊液搏动伪影(VCSFA)的发生率及影像表现。方法搜集做过头部FLAIR序列小儿100例,分成未见异常组、脑室形态异常组、脑室形态正常伴颅内病变组。统计VCSFA发生率及影像表现。结果 VCSFA在第三、四脑室内常见,导水管内少见。脑室形态异常组发生率最高,好发于孟氏孔、第三、四脑室顶部、导水管末端,呈高信号。结论 VCSFA在小儿FLAIR图像上常见,影像表现特异,脑室形态异常对VCSFA发生有一定影响。
王东陈武标江华堂
关键词: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小儿磁共振成像
13例肠系膜淋巴管瘤CT分析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 :探讨肠系膜淋巴管瘤 (ML)的 CT表现及其分型。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 ML13例 ,男 7例 ,女 6例 ,平均34岁。 8例做常规 CT扫描 ,5例做螺旋 CT扫描 ,层厚 10 mm。结果 :10例起源于小肠系膜 ,3例起源于结肠系膜。单房型囊肿 3例 ,多发或多房囊肿 10例 ,囊壁菲薄 ,光滑 ,囊内密度均匀 ,增强扫描如有囊壁及分隔有明显强化是其特点。成年型 :囊肿形状较规则 ,分叶明显 ,类似扩张的结肠 ;幼儿型 :囊肿形状欠规则 ,分叶及分隔不规则。结论 :肠系膜淋巴管瘤好发于小肠系膜 ,无年龄特异性 ,CT表现为单房或多房性 (多发性 )囊肿 ,多呈壁薄分叶状多房性囊肿 ,增强扫描多数病变囊壁及分隔有明显强化。
王东谢长浓罗泽斌
关键词:肠系膜淋巴管瘤囊肿X线计算机
肺泡蛋白沉积症的X线诊断与鉴别诊断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 :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 (PAP)的 X线诊断、X线分型与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 15例经病理证实的PAP的 X线表现 ,全部病例都作了胸部 X线平片检查 ,其中 3例作了全肺体层。结果 :15例中 9例表现为双肺广泛分布的小结节状阴影 ,3例表现为以肺门为中心 ,向外放射的蝶翼状阴影 ,3例表现为双下肺野大片状致密阴影。结论 :PAP根据 X线表现可分为多发小结节型、类肺水肿型和类炎症型 ,分别应与肺泡细胞癌。
王东唐震周伟文刁胜林
关键词:肺泡蛋白沉积症X线诊断PAP
螺旋CT对诊断乏特氏壶腹癌的应用
2006年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诊断乏特氏壶腹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乏特氏壶腹癌的螺旋CT表现,均服开水做对比剂充盈肠管,病变局部采用薄层增强扫描,17例辅以图像后处理技术。结果:2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胆道系统低位梗阻,25例CT图像能明确壶腹部肿块,能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以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结论:壶腹部肿块是乏特氏壶腹癌的CT直接征象,应用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与图像后处理技术相结合对壶腹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可靠而有效的方法,并对其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王东王吕浩
关键词:乏特氏壶腹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螺旋CT直肠内置水囊结合二维重建技术对诊断直肠癌的应用价值
2006年
目的:探讨螺旋CT采用直肠内置水囊结合图像重建技术对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将48例拟诊直肠癌患者行直肠内置入水囊行螺旋CT扫描,采用薄层增强扫描加以矢状位及冠状位重建,分析其CT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探讨本方法对直肠癌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直肠内置水囊扫描能满意扩张肠腔,肿瘤病灶显示率为95.8%(46/48),辅以矢状位及冠状位重建判断侵犯浆膜外组织及器官敏感性为97%(33/34);特异性为85.7%(12/14),测量病变离肛口的距离准确率100%(46/46)。结论:螺旋CT直肠内水囊法扫描加以图像二维重建技术在诊断直肠癌时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对临床手术起重要指导作用。
王东罗泽斌陈金凤
关键词:直肠癌X线计算机水囊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