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庆飞
- 作品数:18 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 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的时序性表达及其意义
- 目的:
继发性脊髓损伤的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低氧诱导因子—1α是20世纪90年代对氧感受器—信号传导—效应基因的低氧反应通路的重要发现。多数学者认为HIF—1α是诱导低氧基因和维持细胞氧内环...
- 牛庆飞
- 关键词:低氧诱导因子继发性脊髓损伤时序性表达
- 文献传递
- 髌上入路交锁髓内钉治疗Gustilo-Ⅰ、Ⅱ型胫骨近端开放性骨折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探讨髌上入路交锁髓内钉治疗Gustilo-Ⅰ、Ⅱ型胫骨近端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Gustilo-Ⅰ、Ⅱ型胫骨近端开放性骨折患者18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40.5岁。所有患者于伤后6~9 d行胫骨髌上入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情况、关节功能、膝关节疼痛情况,采用胫骨骨折Johner-Wruh疗效评估标准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18例患者手术时间60~100 min,平均手术时间(76.6±9.1)min;术中失血量40~80 m L,平均出血量(53.6±6.8)m L;术后切口愈合良,无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时间9~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3.5±4.6)个月;所有骨折均一期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5±1.7)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膝前疼痛症状,JohnerWruh疗效评估优良率为94.4%,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4.4%。结论髌上入路髓内钉治疗Gusitlo-Ⅰ、Ⅱ型胫骨近端开放性骨折操作方便,并发症少,术后功能良好,疗效满意。
- 牛庆飞卢建新金家峰王浩然王硕
-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再修复作用的研究
- 2010年
- 目的 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SD大鼠4只作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提取MSCS;60只大鼠制做脊髓横断损伤模型,细胞移植组24只,PBS(磷酸盐缓冲液)液组24只,空白对照组12只.于脊髓损伤后第7天,无菌条件下,细胞移植组以微量注射器缓慢注入含MSCS的培养液5μl,PBS组注入缓冲液体5 μl,对照组未加任何干预因素.分别于术后7、14、28 d麻醉下行心脏灌流固定取T10节段脊髓,细胞移植组与磷酸盐缓冲组取出损伤节段的脊髓(8只/时点),空白对照组于同一节段取出相应脊髓(4只/时点).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MSCS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BDNF的表达变化.结果 细胞接种24 h后贴壁生长,72 h细胞增殖,有细胞团形成,在传代过程中,4代以前的细胞倍增时间约为4~6 d,至10代以后细胞增殖能力有所减弱,胞体变得扁平,若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则可维持基增殖能力和形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有一定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后第7、14及28天,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均高水平表达,与缓冲液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 d:0.31±0.03 vs 0.25±0.04,P<0.01).结论 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轴突的再生可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重要机制.
- 李国良牛庆飞金家峰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移植
- 加长PFNA治疗Winquist Ⅲ,Ⅳ型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13例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加长PFNA治疗Winquist Ⅲ,Ⅳ型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Winquist Ⅲ,Ⅳ型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13例: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33~59岁,平均44.3岁。所有患者于伤后5~14天行加长PFNA闭合复位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情况、股骨头坏死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13例患者手术时间90~150min,平均(106.6±10.1)min;术中失血量150~500mL,平均(243.6±16.8)mL;术后切口愈合良、无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5.5±4.6)个月;所有股骨颈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8±1.6)个月;所有股骨干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3±1.8)个月;未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应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7例,良5例,中1例,优良率为92.3%.结论:加长PFNA治疗Winquist Ⅲ,Ⅳ型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操作方便,并发症少,术后功能良好,疗效满意。
- 牛庆飞夏凡贾乐生杨爽郑刚
-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股骨颈骨折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英文)被引量:4
- 2009年
- 背景:近年来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修复方面的研究较多,但目前相关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3-04/07在中国医科大学神经解剖学实验室完成。材料:选取鼠龄3个月的SD大鼠64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0-300g,随机抽取4只大鼠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其余60只用于制备脊髓横断损伤模型。方法:60只大鼠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细胞移植组(n=24):脊髓损伤后第7天,无菌条件下以微量注射缓慢注入含骨髓问充质干细胞(1×10^9L^-1)的培养液5μL至脊髓损伤区:PBS组(n=24):注入等量(5uL)磷酸盐缓冲液体:空白对照组(n=12):注入生理盐水5uL。主要观察指标:分别子造模后7,14,28d取材,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结果:60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10代以后细胞增殖能力有所减弱,胞体变得扁平,若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则可维持其增殖能力和形态。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有一定表达,细胞移植后第7,14,28天,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均高于PBS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空白对照组与PBS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轴突的再生,可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重要机制。
- 陈晓春牛庆飞杨爽
- 关键词:脊髓损伤干细胞移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髌上入路交锁髓内钉治疗Gustilo-Ⅰ、Ⅱ型胫骨近端开放性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 目的 探讨髌上入路交锁髓内钉治疗Gusitlo-Ⅰ、Ⅱ型胫骨近端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Gustilo-Ⅰ、Ⅱ型胫骨近端开放性骨折患者18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25~...
- 牛庆飞赵伟张洋王涛周禹博
-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
- 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退变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 2008年
- 背景:在正常情况下成人椎间盘组织中含有很少量的小血管,但在突出的椎间盘中却出现了明显的血管化,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在人类出生后成人组织血管发生的启发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椎间盘中的表达少见报道。目的:检测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腰椎间盘中的表达,进而评估两者在椎间盘的血管化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05/2007-01在中国医科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材料:48份椎间盘突出标本及14份非椎间盘突出标本。椎间盘突出标本分突出型、脱出型、游离型。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实验组48份腰椎间盘突出标本及对照组14份非腰椎间盘突出标本进行抗SDF-1α和抗VEGF单克隆抗体染色。主要观察指标:腰椎间盘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实验组椎间盘标本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标本,实验组标本中游离型及脱出型的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均比突出型高,游离型与脱出型之间的表达无差异。结论:腰椎间盘组织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可能与腰椎间盘血管新生有关。
- 赵嘉国贾长青张圣飞齐峰牛庆飞王俊丰
- 关键词:椎间盘血管新生
- 骶尾部肿瘤的发病特点及外科治疗体会
- 目的:探讨骶尾部肿瘤的发病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总结近3年来8例骶尾部肿瘤的治疗结果和经验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本组8例随访时间1个月至3年5个月,其中2例转移癌因其它部位再发转移2年内死亡;下肢受累者均得
- 贾长青梁峰牛庆飞刘振宁韩长旭王振武
- 关键词:骶尾部肿瘤外科治疗发病特点
- 文献传递
- 颈椎前路钢板螺钉松动脱出3例的处理及分析
- 2017年
- 颈椎前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是脊柱外科常见手术,术中能够直接切除脊髓致压物、恢复颈椎正常曲度且术后疗效稳定,是临床上用来治疗退变性及创伤性颈椎病变的最广泛的术式。该术式具有巨大优势的同时也具有一些并发症,其中之一便是内固定物的松动,据文献报道发生率为0%~15.4%不等。虽然颈椎前路钢板螺钉的松动、脱出发生率不高,但却可能引起吞咽困难、
- 牛庆飞夏凡李国良
- 关键词:螺钉
- 低氧诱导因子1α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的时序性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继发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lα,HIF-lα)的表达规律,探讨其在继发性SCI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66只,雌雄不限,体重(250±20)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6只)、假损伤组(B组,6只)和SCI组(C组,54只)。A组不作任何处理;B组大鼠仅行椎板切除术;C组大鼠在椎板切除术后采用脊髓静压法建立T10静压SCI模型。A、B组于术后1h,C组于术后1、3、6、12h及1、2、3、7、14d各处死6只大鼠,取损伤区脊髓组织行HE染色,采用SABC法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HIF-1α阳性表达情况并计数。结果各组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HE染色示,A、B组脊髓组织结构致密,细胞核圆而大、染色浅、核仁清晰。C组术后1~12h,损伤局部神经元核固缩,胞体缩小,胞质深伊红染色;1~3d,轴突肿胀,出现空泡,白质内神经髓鞘散乱、崩解破裂;7、14d,胶质细胞增生明显,损伤段脊髓变细,部分灰质崩解坏死,可见囊腔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组HIF-1α阳性细胞少,B组稍增多。C组术后1、3h,HIF-1α阳性产物开始增多,主要在脊髓前角神经元和少量胶质细胞中表达;术后1d达峰值,1~3d维持较高水平,此后逐渐减少;14d时仅可见少量白质中的胶质细胞。A、B组间HIF-1α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5,P=0.137)。C组各时间点HIF-1α阳性细胞数均高于A、B组(P<0.05),C组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I后HIF-1α表达开始升高,与继发性SCI缺血缺氧密切相关,其表达规律与损伤时间具有相关性。
- 牛庆飞贾长青王楠陈晓春赤仁杰柏树令
- 关键词:低氧诱导因子1Α继发性脊髓损伤缺血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