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敬业 作品数:33 被引量:100 H指数:6 供职机构: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急性脑梗死再通术后即刻平扫CT高密度影对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5 2020年 目的探讨取栓患者术后即刻CT高密度影与最终梗死体积及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搜集取栓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28例。采用ASPECTS评分法,半定量评估术后即刻平扫CT高密度区(post-thrombectomy ASPECTS,PTASPECTS)以及最终梗死体积(infarct volume ASPECTS,IV-ASPECTS)。将出院时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和预后不良组(3~6分)进行比较。采用线性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寻找IV-ASPECTS评分及出院时mRS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13例(46.4%),预后不良组15例(53.6%)。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术前NIHSS评分、术前mRS评分、出院时NIHSS评分更高,术前ASPECTS、PT-ASPECTS、IVASPECTS评分更低,出血转化率更高,住院时间更长。相关分析显示PT-ASPETS评分与IV-ASPECTS评分高度相关;PT-ASPECTS评分与出院时mRS评分之间也明显相关。回归分析显示PT-ASPECTS评分是最终梗死体积以及出院时预后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基于取栓术后即刻平扫CT显示的高密度进行PT-ASPETS评分能一定程度上预测患者的最终梗死体积、以及出院时的预后不良。本研究有望为临床提供一种简单、可行的术后早期预测指标,以评估取栓患者短期预后。 陈露露 杨卫民 张晨 汪凯 汪敬业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机械取栓 梗死体积 预后 成年大鼠全脑严重缺血诱导的神经元死亡机制及3-甲基腺嘌呤的作用研究 目前,心脑血管病位居我国死亡原因的第一位。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敏感性高、耐受性低,损伤往往最为严重,且决定着患者的预后。有研究发现自噬参与脑缺血缺氧损伤,迄今,成年动物全脑缺血复灌损伤中3-MA是否同样具有脑保护作用尚不明... 汪敬业关键词:全脑缺血 程序性细胞死亡 溶酶体酶 文献传递 自噬与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09年 自噬是细胞内降解/再循环系统,被称为II型程序性细胞死亡。近年来研究表明自噬广泛参与神经系统发育以及脑缺血、痴呆、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但在自噬对神经细胞死亡的作用上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就自噬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从而有助于今后深入探索自噬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功能并开辟神经系统疾病新的治疗方向。 潘婕 汪敬业 罗本燕关键词:自噬 神经系统疾病 细胞死亡 磁共振成像常规检查序列对计算机断层扫描阴性的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分析总结常规M RI序列(T1WI、T2W I、F L A I R、D W I)对C T阴性的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19年10月30日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CT结果为阴性但腰椎穿刺证实为SAH,且进行了头颅MRI辅助诊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共入组5例患者,男性3例(60.0%),年龄范围14~53岁。基于临床表现,最初诊断高度怀疑SAH 1例(20.0%),不除外出血3例(60.0%),怀疑非出血性疾病1例(20.0%)。MRI假阴性1例(20.0%)、误报转移瘤1例(20.0%);在FLAI R、DWI、T2WI、T1WI序列上显示SAH阳性的例数分别为4例(80.0%)、1例(20.0%)、0例、0例。出血病因分析中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20.0%),不明原因型4例(80.0%),5例患者出院时均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结论常规MRI检查在CT阴性的不典型SAH中有良好的显示率,其中FLAIR序列阳性率最高。神经科或影像科医师需要重视MRI在SAH中的诊断价值,并能正确识别其异常信号。 汪敬业 陈露露 汪凯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计算机断层扫描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隐匿性恶性肿瘤患者13例临床特点总结 被引量:18 2017年 目的研究并总结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隐匿性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搜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16年5月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之后查出恶性肿瘤患者的病史、生化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共纳入13例患者,消化系统或肺部肿瘤11例(84.6%),转移11例(84.6%),肿瘤指标阳性率66.7%。D-二聚体值增高11例(91.7%),FDP值增高10例(100%)。11例(84.6%)为多发性脑梗死,脑梗死病灶累及循环个数≥2占76.9%,前后循环同时累及占61.5%,小病灶占74.7%。结论该组患者肿瘤多来源于消化系统或肺部,转移比例高。D-二聚体和FDP值明显增高,阳性率高于肿瘤指标。梗死病灶容易出现在多个循环尤其是前后循环且以小病灶为主。 张艳召 汪凯 张辉 汪敬业关键词:脑梗死 高凝状态 D-二聚体值>5 mg/mL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分析并总结D-二聚体(DD)值>5 mg/mL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特点。方法纳入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D-二聚体检查次数≥2次,且至少有一次DD值>5 mg/mL的患者,同时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患者分为如下亚组比较:一次DD值>5 mg/mL(DD1组,26例)和两次及以上DD值>5 mg/mL(DD2组,39例);明确肿瘤组(14例)和未明确肿瘤组(51例)。结果共入选65例患者,男性30例(46.2%),年龄46~87岁,平均年龄68.7岁。低蛋白血症35例(53.8%),贫血30例(46.2%),明确肿瘤14例(21.5%),预后不良13例(20.0%)。除肿瘤外,导致DD升高的明确原因还包括感染性心内膜炎、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酸中毒、大面积烫伤、股骨颈骨折等。DD1组与DD2组比较,在DD值、白蛋白量、低蛋白血症、肿瘤标志物怀疑肿瘤的比例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确肿瘤组中血红蛋白量,性别、贫血、危险因素个数、肿瘤标志物怀疑肿瘤、预后不良比例与未明确肿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是导致脑梗死患者DD增高的首位明确病因,肿瘤与非肿瘤原因导致的高凝状态间存在明显差异。 汪敬业 陈露露 汪凯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D-二聚体 高凝状态 贫血 直接取栓与桥接治疗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疗效比较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比较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AIS-LVO)患者直接取栓治疗(direct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DEVT)和桥接治疗(bridging therapy,B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1990年1月1日-2022年7月15日Pub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已经发表的英文文献。纳入标准:在符合IVT条件(卒中发作时间≤4.5 h)的AIS-LVO患者中,应用随机临床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或基线匹配分析的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比较DEVT与BT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首要有效性终点为卒中发病90 d神经功能独立(mRS 0~2分),首要安全性终点是全因死亡率,其他终点包括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发生率和血管成功再通率(TICI≥2b/3级)。主要有效性的非劣效性界值定义为RD的95%CI下限≥-6.5%。结果共6项RCT研究(2334例)和5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2947例)纳入荟萃分析。DEVT组2620例(49.6%),BT组2661例(50.4%)。对于首要有效性终点,DEVT的发病90 d神经功能独立性差于BT(44.4%vs.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03,95%CI-0.06~-0.01)。DEVT组sICH发生率低于BT组(4.3%vs.5.5%;RD-0.01,95%CI-0.0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全因死亡率(20.0%vs.18.8%,RD 0.01,95%CI-0.01~0.03)和血管成功再通率(85.1%vs.86.4%;RD-0.01,95%CI-0.04~0.0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卒中发病后≤4.5 h的AIS-LVO患者,直接取栓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差于桥接治疗,还需要进一步行RCT研究。 郑玮 翟华筝 陈萌萌 汪敬业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 非劣效性 缺血后处理减轻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最近卫生部公布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脑血管病均已经成为继恶性肿瘤后的第二大死亡原因,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其居高不下的致死率及致残率给患者及亲属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经... 汪敬业关键词:脑血管病 血液灌流 缺血再灌注损伤 文献传递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干预研究 罗本燕 夏强 汪敬业 李霞 袁圆 许洛伊 该项目以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分两部分进行:1.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包括microRNA的变化特点、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具体程序机制。2.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干预研究:明确缺血后处理、自噬抑制剂、杭白...关键词: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依诺肝素 阿司匹林 成人急性脑梗死合并贫血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分析总结急性期脑梗死合并贫血患者的,瞄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成人急性期脑梗死合并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并分析急性梗死病灶的分布特征。结果八组27例患者,男性14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7.1±11.9)岁(49~84岁),平均血红蛋白浓度(67.5±18.5)g/L(55~107g/L)。该组患者具有如下特点:15例(48.1%)患者卒中危险因素≤1,15例(48.1%)患者出现意识障碍。16例(59.5%)患者表现为急性多发性脑梗死(acute multiple brain infarction,AMBI),12例(75%)的AMBI累及1个以上循环。13例(48.1%)在2周内有卒中复发并加重。结论脑梗死合并贫血患者卒中危险因素少,但急性期内复发率高,出现意识障碍及AM引患者比例较高,累及^个以上循环的AMBI多见。 汪敬业 张辉 卓胜霞 汪凯关键词:贫血 磁共振弥散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