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坚
- 作品数:73 被引量:366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一种应用于珊瑚碎屑底质中的海草移植装置以及海草的移植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珊瑚碎屑底质中的海草移植装置以及海草的移植方法。它包括植株生长槽和能罩住植株生长槽的植株防浪罩;所述的植株生长槽包括四周的边框和下底板,在相对的左右边框下部分别固定有下底侧托板,在前侧边框下面设有下...
- 刘松林张景平吴云超江志坚于硕黄小平
- 文献传递
- 镉在泰来藻体内的累积规律及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采用化学逐步提取法和叶绿素荧光技术,在实验室无底泥条件下研究了镉(Cd)在热带海草泰来藻(Thalassia hemprichii)不同组织(叶、茎、根)中的累积规律,以及Cd对其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Cd在泰来藻体内的累积模式是叶>根>茎;在各处理条件下,泰来藻各组织中氯化钠、醋酸和盐酸提取态的Cd均是优势形态,三者之和占总量的80%~99%,表明活性较低且迁移能力较弱的形态是主要形态;随着Cd暴露浓度的增加,泰来藻各组织中盐酸提取态所占的比例下降7%~24%,而氯化钠和醋酸提取态的分配比例总和增加2%~24%,叶片中活性较高的乙醇和水提取态所占比例之和不断减小,而茎、根则呈现相反的趋势,这说明泰来藻通过改变各形态Cd在细胞和组织中的分配比例来降低高浓度Cd胁迫的毒性;高浓度Cd胁迫显著降低有效光量子产量ΔF/Fm'、叶绿素a、b和总叶绿素含量,表明其光合作用受到严重抑制。总之,在较低浓度Cd胁迫下,泰来藻存在一定的保护机制,但在高浓度Cd胁迫下,这种保护机制已不足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从而引起一系列毒性效应。
- 冯韶辉黄小平江志坚
- 关键词:镉化学形态光合作用
- 底质类型对热带海草海菖蒲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被引量:4
- 2021年
- 近几十年来,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海草床呈现退化趋势,海草床的恢复备受关注。其中,海草种子或幼苗移植由于其对供体海草床破坏和影响较小,并能保证海草的遗传多样性而备受重视。移植区的底质类型是决定海草种子或幼苗移植存活率的重要因子,然而,目前关于热带海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不同底质类型响应的研究很有限。本研究以热带海草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种子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模拟实验,分别设置细砂和砂砾底质的处理,探讨不同底质类型对海菖蒲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细砂组和砂砾组的萌发率和萌发历期的平均值分别96.3%、3.6 d和95.0%、3.4 d,两个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萌发后的细砂组海菖蒲幼苗的存活率为97.37%,而砂砾组的幼苗存活率仅为81.58%;另外,海菖蒲幼苗的叶片长度、根长度、叶片生长速率和根生长速率在细砂组均显著高于砂砾组。因此,沉积物粒径的差异对海草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时间没有显著性影响,但沉积物粒径增大会显著降低萌发后海菖蒲幼苗的存活率和生长速率。因此,未来开展海菖蒲种子或幼苗的野外移植,应选取沉积物粒径较小细砂质区域进行移植,可促进海菖蒲种子或幼苗移植的成活率,提高海菖蒲生态修复的成功率。
- 刘松林江志坚江志坚张霞吴云超
- 关键词:海洋生物学种子萌发幼苗
- 一种可调式海草种子野外移植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调式海草种子野外移植装置,包括种子培育格和调制式保护罩;种子培育格包括围隔和隔板,围隔构成一个上下均敞开的内部区域,隔板在围隔内部纵横垂直交错形成多个生长格,各生长格内均设置有用于保持海草种子的毛刷条;...
- 刘松林吴云超黄小平张霞江志坚
- 文献传递
- 钦州湾春季和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被引量:4
- 2017年
- 为了解钦州湾大型底栖动物及其群落结构状况,于2011年春季和2012年秋季对钦州湾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钦州湾春季和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分别有31种和33种,均以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类为主,优势种均为鳞片帝纹蛤(Timoclea imbricata Sowerby)。春季和秋季平均生物栖息密度分别为117.92 ind/m^2和152.50 ind/m^2,秋季大于春季;春季和秋季平均生物量分别为63.93 g/m^2和41.20 g/m^2,春季大于秋季;春季和秋季平均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60和1.93,秋季大于春季。上述生物群落结构参数在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在排污区和填海区较低,说明污水排放和填海等人类活动已对钦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产生了明显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半封闭性海湾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 黄驰江志坚张景平黄小平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
- 盐度耦合海洋酸化对泰来藻碳氮分配的影响
- 本文通过短期室内模拟实验,探讨盐度改变和海水酸化对海草泰来藻(Thalassia hemprichii)的耦合胁迫效应。结果表明,海水酸化会促进泰来藻的生长速率以及非结构性碳的储存。盐度的升高和降低对泰来藻的影响是不利的...
- 江志坚黄小平张景平
- 关键词:盐度海洋酸化海草硝酸还原酶氮
- 文献传递
- 海南新村湾海草床生态系统海水溶解有机物的时空分布及控制因素
- 海草床溶解有机物质(DOM)的分布特征是其生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表征。本文以海南新村湾海草床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冬夏季对其DOM进行调查,分析了DOM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特征,并讨论了DOM的主要控制因素。结...
- 刘松林江志坚周沉冤吴云超甘茂林张景平黄小平
- 关键词:溶解有机物
- 环境胁迫对海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储存和转移的影响被引量:27
- 2012年
-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海草体内的代谢对植株的生长有重要影响。为更好地跟踪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海草响应环境胁迫中所起的作用,根据国内外最新文献,重点综述了光强、营养盐、盐度、海洋酸化、温度、硫化物和动物摄食等环境胁迫对海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储存和转移的影响。光限制和富营养化均降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并使之从地下根茎转移到叶;而海洋酸化却促进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合成并向地下组织转移;盐度变化改变海草体内渗透压,需要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来维持;温度通过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氮代谢来影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储存;而硫化物和动物摄食则分别通过抑制海草酶的活性和啃食海草光合组织,减少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储存。同时指出了一些今后关于海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重点研究方向:(1)海草不同生命阶段(种子休眠和萌发,发育,繁殖等)非结构性与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之间,以及可溶糖与淀粉之间的转化分配机制;(2)双环境因子或者多环境因子对海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耦合作用;(3)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作为海草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的研究与应用。
- 江志坚黄小平张景平
- 关键词:海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环境胁迫
- 铵态氮加富对贝克喜盐草光合作用、谷氨酰胺合成酶和氨基酸成分的影响被引量:2
- 2023年
- 海草贝克喜盐草(Halophila beccarii)由于体型小,其重要性一直被忽视,且近海氮负荷增加导致其处于加速退化状态。目前贝克喜盐草对铵毒害的生理响应尚不清楚。基于室内模拟实验,设置了四种铵态氮梯度(对照;25、50和100μmol·L^(-1)),结合叶绿素荧光技术、非损伤微测技术和靶向代谢组学,探讨了铵态氮加富对贝克喜盐草光合作用、叶绿素、叶肉细胞铵离子流速、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以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贝克喜盐草叶片的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呈现低铵态氮加富>中铵态氮加富>对照>高铵态氮加富的变化趋势,高铵态氮加富显著降低了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和光能利用效率,进而减少碳库用于铵态氮的同化。同时,铵态氮加富显著增加了铵离子内流流速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把过多的铵同化成氨基酸。但是,铵态氮加富却降低了氨基酸成分,这可能是由于氨基酸被用来合成有机物如关键次生代谢物,以进一步调节和适应铵毒害作用。因此,适度的铵营养盐增加可促进贝克喜盐草的光合作用和生长,而高浓度的铵营养盐则对贝克喜盐草产生毒害作用。
- 江志坚Chanaka Isuranga PREMARATHNE方扬林基桢吴云超吴云超黄小平
- 关键词:铵态氮光合作用谷氨酰胺合成酶氨基酸
- 海南新村湾海草床主要鱼类及大型无脊椎动物的食源被引量:12
- 2011年
- 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分析了海南岛新村湾海草床中主要鱼类及大型无脊椎动物的食物来源。结果显示,有机碳源δ13C值的变化范围为-16.9‰—-6.8‰,以海草叶片及其碎屑最高(-7.8‰±0.2‰),悬浮颗粒有机质(POM)最低(-16.9±0.2)‰,而附生藻类(-12.0±0.9)‰和沉积物有机质(SOM)(-13.2±0.2)‰居中。消费者δ13C值的变化范围为-15.4‰—-6.4‰,表明其食物来源较广。IsoSource混合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本海草床棘皮动物、多毛类、甲壳类和大部分的鱼类以海草为主要有机碳源,双壳类主要同化附生藻类和SOM的混合有机碳源,少数鱼类以POM为主要碳源。以上结果表明,海草是海草床中主要鱼类及大型无脊椎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 樊敏玲黄小平张大文张景平江志坚曾艳艺
- 关键词:海草食物来源鱼类大型无脊椎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