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业根

作品数:41 被引量:184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6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6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根瘤
  • 11篇根瘤菌
  • 7篇固氮
  • 6篇青枯
  • 6篇桉树
  • 6篇木麻黄
  • 5篇微生物
  • 5篇苗期
  • 4篇树种
  • 4篇青枯病
  • 4篇相思根瘤菌
  • 4篇解磷
  • 4篇黑木相思
  • 3篇造林
  • 3篇生物肥
  • 3篇生物肥料
  • 3篇微生物肥
  • 3篇微生物肥料
  • 3篇尾叶桉
  • 3篇解磷能力

机构

  • 33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南昌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浙江省林业科...
  • 1篇中国林科院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作者

  • 36篇江业根
  • 31篇康丽华
  • 24篇马海宾
  • 16篇王胜坤
  • 12篇陆俊锟
  • 5篇廖绍波
  • 3篇尚军红
  • 3篇陈应龙
  • 3篇崔宁宁
  • 2篇张希涛
  • 2篇郑翠梅
  • 2篇罗玉萍
  • 2篇袁辉林
  • 2篇窦雅静
  • 2篇许松葵
  • 2篇彭耀强
  • 1篇彭耀强
  • 1篇萧江华
  • 1篇岳春雷
  • 1篇楼一平

传媒

  • 7篇林业科学研究
  • 3篇中南林业科技...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生物技术
  • 1篇防护林科技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林业科技开发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浙江林业科技
  • 1篇广东林业科技
  • 1篇林业实用技术
  • 1篇2005全国...
  • 1篇第十九届全国...
  • 1篇第三届中国森...
  • 1篇中国林学会桉...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木麻黄青枯病防治研究进展与对策被引量:3
2011年
木麻黄青枯病是茄拉尔氏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细菌病害。文章概述了木麻黄青枯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综述了我国木麻黄青枯病的抗病育种、抗性检测、生物防治以及化学防治、混交造林等防治技术研究进展。对木麻黄青枯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及高新技术育种、生态调控技术等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马海宾康丽华江业根王胜坤
关键词:木麻黄青枯病
一种快速检测青枯菌的检测引物组、检测试剂盒和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检测青枯菌的检测引物组、检测试剂盒和检测方法。本发明针对青枯菌16srRNA特异性靶基因设计和筛选了一套特异性检测引物组以及含有该检测引物组的检测试剂盒和利用该检测试剂盒通过环介导等温扩增的检测方法,...
王胜坤康丽华马海宾陆俊锟江业根
生物固氮技术在沿海防护林的研究与应用
木麻黄是沿海地区营造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和能源林的重要树种.本文论述了木麻黄根瘤内生菌-弗兰克氏菌的分离、弗兰克氏菌的培养、弗兰克氏菌的人工接种技术、木麻黄弗兰克氏菌对青枯病菌的抑制作用、木麻黄弗兰克氏菌的侵染特性、华...
康丽华江业根彭耀强许松葵马海宾张希涛
关键词:木麻黄根瘤内生菌防风固沙林生物固氮沿海防护林
文献传递
细枝木麻黄在干热河谷的适应性及生长比较研究
2010年
[目的]对云南干热河谷引种的细枝木麻黄,与海南和广东的相同种源进行生长分析。[方法]选取种源编号17、18的澳大利亚引种木麻黄于2002年11月播种育苗。随机产生4个试验点,每区种植苗种20株,株行距1.5×3m,调查6个月、18个月、36个月样株生长情况,并记录树高、胸径、冠幅、保存率等数据,应用SAS软件分析、统计。[结果]结果表明:4个点36个月平均单株材积排序为尖峰岭镇>澧江镇>朵美乡>龙颈镇,2个种源单株材积以18>17号,其中18号比17号高15.38%;细枝木麻黄在干热河谷地区具有一定适应性,引种选择工作有实际意义;细枝木麻黄在干热河谷地区更适生于该流域内中下游位置,流域上游的生长和保存率相对较差。[结论]细枝木麻黄在干热河谷地区具有一定适应性;4个试验点的2个细枝木麻黄种源间在生长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江业根白永文康丽华王胜坤马海宾刘菊丽
关键词:干热地区
黑木相思根瘤菌遗传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地位研究
黑木相思(Acacia melanoxylon)为相思属(Acacia)含羞草科(Mimosaceae)树种,是近年来我国南方引种的主要用材树种之一,其木材是优质的贴面板原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随着市场需求增大,黑木相...
窦雅静陆俊锟康丽华王胜坤江业根廖绍波
关键词:黑木相思含羞草科根瘤菌用材树种系统发育
文献传递
菌剂与化肥对降香黄檀苗期生长、结瘤的影响被引量:14
2016年
筛选出能促进降香黄檀苗期生长与结瘤的最佳施肥组合,探究菌剂在肥料中的作用。采用L9(34)正交设计,设立菌剂(根瘤菌+溶磷菌混合液,简称M)、N、P、K等施肥因素,以不施肥为对照,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11个月生降香黄檀的生长与结瘤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间降香黄檀的生物量、根瘤数、瘤质量等指标差异极显著,施肥对降香黄檀的早期生长极为重要;降香黄檀的苗高、地上干质量、地下干质量、根瘤数和瘤质量在最佳施肥处理中,相关的指标分别是不施肥对照处理的1.98、4.86、4.34、78、400倍;影响降香黄檀生物量的4种因素从主到次排序为K>M=P>N,影响根瘤数的4种肥料因素从主到次的排序为K>M>P>N,表明K是降香黄檀苗期生长与结瘤最为重要元素;按极差分析法,最佳肥料组合中,处理6(M2N3P1K2)适宜苗高生长,处理3(M1N3P3K3)适宜全株生长,处理2(M1N2P2K2)适宜单株结瘤个数,处理7(M3N1P3K2)适宜单株结瘤质量;菌剂与化肥在降香黄檀苗期的生长过程中尤为重要,且K在降香黄檀的生长与结瘤过程中影响最大,其次为菌剂;综合分析各施肥处理在促生能力、化肥的使用量少等条件,处理2的施肥组合有利于降香黄檀苗期的生长与结瘤,且减少化肥施用量,即每株降香黄檀幼苗施入10 m L菌剂、0.54 g尿素、11.56 g磷酸氢二钠以及1.91 g氯化钾。研究结果将进一步了解降香黄檀苗期对菌剂、化肥的真实需求,并促进降香黄檀微生物肥料的开发。
江业根陆俊锟康丽华王胜坤杨富成
关键词:降香黄檀苗期菌剂促生结瘤
根瘤菌、菌根菌对厚荚相思苗期生长的影响被引量:3
2005年
对厚荚相思苗期进行接种根瘤菌、菌根菌、根瘤菌+菌根菌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接种菌根菌的促生效果显著,幼苗高生长、地上部分干重、地下部分干重、根瘤个数、根瘤重量平均数比对照分别提高了53.36%,73.30%,89.69%,224.01%和186.96%。接种各菌种对幼苗的促生效果排序为:菌根菌+根瘤菌>根瘤菌>菌根菌>对照。苗木根部菌根菌感染强度排序为:菌根菌>菌根菌+根瘤菌>对照。
江业根康丽华马海宾
关键词:厚荚相思根瘤菌苗期接种
相思根瘤菌培养基优化及其固氮酶活性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研究了 2株相思根瘤菌在 4种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并在此基础上应用正交实验L9(34 )对相思根瘤菌进行优化培养基研究 ,筛选出相思根瘤菌优化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 :MZ菌株与YM2菌株在各自优化培养基的菌体数量高达 8.2× 10 9个 mL与 6 .3× 10 9个 mL ,分别为原有培养基的 3.6 4倍与 1.14倍 ;另外用乙炔还原法测得它们的最高固氮酶活性分别为 0 .96 3μg .mL- 1 .d- 1 与 0 .2 80 μg .mL- 1 .d- 1 。
尚军红康丽华罗玉萍江业根马海宾
关键词:培养基优化固氮酶活性乙炔还原法
杀菌剂对桉树焦枯病菌的毒力测定及林地防病效果被引量:7
2010年
选用1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2.7%二氢蒽醌悬浮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和25%丙环唑乳油6种杀菌剂对桉树焦枯病菌进行毒力测定试验,并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和25%丙环唑乳油进行林地病害防治试验。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对桉树焦枯病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戊唑醇的毒力最高,其EC50值为4.123 7 mg/L,其次是丙环唑,EC50值为68.052 8 mg/L,毒力最弱的是甲基托布津,EC50值为16 390.51 mg/L。代森锰锌、百菌清和丙环唑在浓度为1、5 mg/mL时,均可以完全抑制焦枯病菌产孢。施用代森锰锌、百菌清和丙环唑防治后,桉树林地病情指数分别比防治前下降了7.22%、15.53%、33.33%,对照区病情指数比防治前升高了28.33%。在病害发生之前施用代森锰锌或百菌清,可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一旦桉树苗圃或幼林发生病害,立即施用丙环唑,可起到有效防治作用。
马海宾康丽华崔宁宁王胜坤江业根
关键词:桉树焦枯病杀菌剂毒力
华南三地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3
2008年
研究了广东深圳、福建龙海和海南海口3个地点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主要化学性质的关系,及其解磷菌在红树植物根际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3个地点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均以细菌类群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放线菌和丝状真菌;深圳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放线菌和丝状真菌数量在3个地点中最高,其中丝状真菌数量与其余两地差异显著(P<0.05);微生物总数、细菌数与土壤全N、全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真菌数与全P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土壤微生物总数与细菌数量最主要的因子是全N,影响放线菌与真菌数量最主要的因子是全P;从根际不同部位筛选出31株解磷菌株,细菌占多数;三地红树林解磷菌在根际的分布均以土壤中含量最多。
陆俊锟康丽华陈俊吕成群黄宝灵江业根
关键词: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化学性质解磷菌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