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莹

作品数:6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沈阳市北陵公园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篇文化
  • 1篇雕刻
  • 1篇人居
  • 1篇清朝
  • 1篇文化品牌
  • 1篇文化全球化
  • 1篇文物
  • 1篇满族建筑
  • 1篇建筑
  • 1篇寒地
  • 1篇后金
  • 1篇防寒
  • 1篇采光

机构

  • 6篇沈阳市北陵公...
  • 1篇辽宁大学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西北民族大学

作者

  • 6篇梁莹
  • 1篇王玲
  • 1篇赵鑫宇

传媒

  • 3篇沧桑
  • 1篇中国民族博览
  • 1篇兰台世界(上...
  • 1篇史志学刊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盛京三陵”名称溯源被引量:1
2018年
"盛京三陵",(因地处山海关外,故又称"关外三陵"),是清朝定都北京之前建在盛京的三座祖陵的统称。包括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的清永陵、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清福陵和清昭陵。永陵始建于明朝末年,大规模扩建于顺治十年(1653年),埋葬着努尔哈赤的父亲、祖父、曾祖、六世祖以及武功郡王礼敦和恪恭贝勒塔察篇古。福陵始建于天聪三年(1629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纳拉氏的陵墓。昭陵始建于崇德八年(1643年),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本文拟就"盛京三陵"名称出处、来源作以考证分析,以求教于各位前辈专家。
梁莹
关键词:清朝
后金以来辽宁地区满族建筑的采光防寒特征研究——基于寒地人居环境的分析
2017年
历史时期我国东北辽宁地区的气候更为寒冷,将历史地理研究中气候变化的数据与历史文献的记载和描述相结合,可知清代辽宁地区气温较今偏低。当地满族居民为了适应这种气候条件往往在建筑上应用一些防寒保暖措施。其建筑外墙则使用宽厚的方砖修筑,起到了隔挡冷气、保障室温的作用。在院落布局上满族住宅有着宽大的场院,保证了阳光照射充足。清代以前满族封建地主、贵族的居室往往选建在地势较高的坡地;满清时期的宫廷建筑则发展应用了具有多用途的采暖系统;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保温、采暖等材料的输入,其被逐渐应用于满族建筑当中。满族建筑的这些特征直至今日仍有所保留和反映。
梁莹赵鑫宇孙东宇
关键词:采光
谈清昭陵的保护与管理
2013年
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200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何保护管理好世界文化遗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清昭陵管理者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以遗产地实际情况为依托,提出"严格保护,精细管理,丰富内涵,永续利用"的原则,本着传承人类文明、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履行向世界遗产组织作出的庄严承诺。
梁莹
关键词:文物
以“一宫两陵”打造沈阳清文化品牌被引量:2
2012年
2004年7月1日,沈阳的故宫、清福陵、清昭陵作为明清皇宫、皇陵的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何深入挖掘皇家文化,打造沈阳清文化的大品牌,是我们面临的大课题。本文着重分析了沈阳打造清文化品牌的优势、主要问题和措施,以促进沈阳文化事业和旅游经济的发展,进而使绵延不息的民族文化瑰宝传承久远。
梁莹
沈阳清昭陵特色石像生
2015年
沈阳清昭陵是清代第一位满族皇帝清太宗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的合葬陵,始建于1643年,营建历史近370年。在众多石雕建筑精品中,石像生以其逼真细腻的雕琢、优美匀称的造型独树一帜,其他明清帝陵石刻均难以企及。
王玲梁莹
关键词:雕刻
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世界遗产事业的责任与地位
2012年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世界遗产、传承世界文明已经成为在联合国主导下的全球性运动,成为人类共同的、崇高的事业。明确中国世界遗产事业的责任与地位,对于加强遗产保护、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对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与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梁莹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