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虹

作品数:11 被引量:61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科大学校科研和教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肝炎
  • 8篇病毒
  • 6篇乙型
  • 6篇乙型肝炎
  • 5篇妊娠
  • 4篇乙型肝炎病毒
  • 4篇肝炎病毒
  • 3篇毒性肝炎
  • 3篇孕妇
  • 3篇妊娠并发
  • 3篇妊娠并发症
  • 3篇妊娠期
  • 3篇病毒性
  • 3篇病毒性肝炎
  • 3篇并发
  • 3篇并发症
  • 2篇血清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 2篇妊娠合并
  • 2篇妊娠期感染

机构

  • 11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卫生局
  • 1篇北京地坛医院
  • 1篇北京医院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北京佑安医院

作者

  • 11篇杨虹
  • 4篇李珊
  • 3篇崔丹
  • 2篇李卓
  • 2篇周光德
  • 2篇张瑾
  • 2篇韩超
  • 2篇李秀惠
  • 2篇程爱林
  • 2篇赵艳
  • 2篇候金林
  • 2篇陈瑞芬
  • 2篇王战会
  • 2篇孟庆华
  • 1篇刘敏
  • 1篇朱仁平
  • 1篇徐连喜
  • 1篇齐伟宏
  • 1篇李海燕
  • 1篇段素欣

传媒

  • 2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中国保健营养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中西医结合肝...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第一军医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第三届全国重...

年份

  • 2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2篇1998
  • 1篇199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妊娠期肝功能衰竭83例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对83例妊娠期肝功能衰竭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结局分为存活组58例,死亡组25例。从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分娩方式、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等方面进行比...
杨虹孟庆华李珊朱仁平
关键词:妊娠并发症肝功能衰竭病例对照研究
文献传递
妊娠合并戊型肝炎的有关进展
2007年
戊型病毒性肝炎最早被称为非甲非乙型肝炎(ET-NANBH),1983年Balayan等用免疫电镜技术从粪便中检出病毒颗粒,1989年Reyes等圈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该病毒基因,证实其为一种无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将此型肝炎及其相关病毒分别命名为戊型肝炎(hepatitisE,HE)和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Evirus,HEV)。
杨虹
关键词:单股正链RNA病毒非甲非乙型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免疫电镜技术分子克隆技术病毒颗粒
妊娠伴发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析
1998年
通过对妊娠伴发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及育龄女性甲肝患者不同临床表现的观察,提出改善预后的措施,探讨终止妊娠的必要性与时机。方法:以血清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作为衡量肝细胞损害程度及评价预后的标准。结果:妊娠伴发甲肝患者的肝损害程度并不因妊娠而加重(P>0.05),但恢复时间却明显延长(P<0.01);
杨虹孟庆华张云霞钟丽岩
关键词:妊娠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变异株在母婴向的选择性传播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失败的婴儿血清中HBVS基因变异与母亲血清中HBV DNA含量的关系。方法 应用Roche公司的LightCycler定量分析仪测定95例母亲血清中HBV DNA含量,应用PCR技术对免疫失败的7例婴儿及其母亲血清进行扩增,扩增后克隆测序。结果95例婴儿中有7例(7.4%)出生后1年内发生HBV感染,其母亲血清中HBV DNA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感染组。对此7对母婴的序列分析,发现1对母婴婴儿的优势株为母亲的弱势株,另有1对发生婴儿131位苏氨酸到丙氨酸变异。结论免疫失败与母亲血清中高病毒血症相关,且母婴间存在选择性传播。
张瑾王战会候金林杨虹程爱林李秀惠
关键词:S基因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失败乙型肝炎母婴传播
胎盘对e抗原的选择性通过被引量:13
2004年
张瑾侯金林国泽延王战会杨虹程爱林
关键词:胎盘E抗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免疫耐受
妊娠期感染甲型肝炎41例临床分析
1998年
齐伟宏段素欣崔红玉杨虹
关键词:妊娠期甲型病毒性肝炎妊娠合并肝病晚期妊娠
孕妇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2003年
目的:探讨HBV DNA定量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34例HBsAg(+)孕妇及其所生婴儿作为研究对象,按孕妇HBsAg定性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孕妇产时取血;新生儿出生2小时内取血,并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乙肝疫苗,于7、12月龄时再分别取血留检。采用英国罗氏公司生产的Light Cycler Quantification直接进行ABV DNA定量测定,同时与HBsAg和HBV DNA定性检测结果比较。结果:HBsAg阴性组中依然有17.0%的病例HBV DNA定性阳性,且HBV DNA定量均值与阳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新生儿血清HBV DNA阳性病例的母亲血清HBV DNA定量均值明显高于阴性病例(P<0.01);HBVDNA阳性的新生儿母婴阻断成功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证明孕期HBV DNA定量检测是监测HBV宫内感染程度的可靠方法。
杨虹张瑾崔丹李珊李秀惠候金林
关键词:孕妇血清HBV乙型肝炎宫内感染
艾滋妈妈也能生 健康宝宝
2005年
目前全球每年每天以2000多例新生儿HIV感染的速度递增。其中,90%以上是因HIV感染母亲经母婴垂直传播感染,95%以上HIV感染儿童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自1994年艾滋病临床治疗合作组开展研究以来,研究人员发现,对HIV感染孕妇采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干预性治疗,可使母婴传播的发生率降低约68%,若结合其它干预措施,可将母婴传播率降至1%或以下。无论母婴传播的发生率是40%、50%还是1%,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避免那个几率落到某个具体人,母婴阻断就是为了这个百分比尽可能小地发生在孩子身上。
本刊编辑部一堂袁征赵慎张南生刘敏庞琳杨虹福燕
关键词:艾滋病健康婴儿HIV感染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母婴传播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胎儿窘迫发病原因分析被引量:40
2002年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孕妇胎儿窘迫的病因、预后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 81例妊娠期HBV表面抗原 (HBsAg)、HBVe抗原 (HBeAg)、HBV核心抗体 (HBcAb)和HBVDNA均阳性 ,肝功能正常的孕妇及其新生儿 (研究组 ) ,85例无肝炎病毒感染 ,肝功能正常的孕妇及新生儿 (对照组 )的临床资料、血清学检查结果、胎盘病理检查结果和胎儿预后进行分析 ,并对研究组中76例婴儿在出生后 0、1、6月龄时分别注射酵母菌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10 μg ,2 4月龄时检测婴儿HBV表面抗体 (HBsAb) ,以评价母婴HBV阻断效果。结果  (1)研究组胎儿窘迫的发生率为 38 3% ,对照组为 16 5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2 )HBV感染胎盘可导致绒毛膜血管病。 (3)胎儿窘迫者 ,2 4月龄时母婴阻断率为 78 6 % ,无胎儿窘迫者母婴HBV阻断率为 91 7% ,两者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妊娠合并HBV感染 ,可引起胎盘绒毛膜血管病 ,致使胎盘功能下降 ,临床表现为胎儿窘迫 ,进而导致HBV母婴阻断失败。
杨虹陈瑞芬李卓周光德赵艳崔丹李珊韩超杨莲雪
关键词:乙型肝炎妊娠并发症感染性胎儿窘迫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胎盘绒毛病理形态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通过分析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孕妇的胎盘绒毛及血管的病理变化 ,探讨其与胎儿预后的关系。 1 )对 2 0例妊娠期HBV表面抗原 (HBsAg)、HBVe抗原 (HBeAg)、HBV核心抗体 (HBcAb)和HBVDNA均阳性、肝功能正常的孕妇及其新生儿 (研究组 ) ,1 8例无肝炎病毒感染、肝功能正常的孕妇及新生儿 (对照组 ) ,取胎盘进行病理检查 ,并利用图像分析仪对胎盘绒毛横截面总面积和总周长 ,单个绒毛的横截面面积、周长和等圆直径 ,单个绒毛内血管数目及血管占绒毛的面积比值进行形态定量分析。 2 )计算 2组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发现 :1 )研究组胎盘绒毛横截面总面积与对照组相比 ,无显著差异 ,绒毛总周长明显小于对照组 (P <0 .0 5 )。 2 )研究组胎盘单个绒毛横截面面积、周长和等圆直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 .0 5 )。 3 )研究组胎盘单个绒毛内血管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 (P <0 .0 5 ) ,血管占绒毛的面积比值明显小于对照组 (P <0 .0 5 )。 4)研究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为 5 5 .0 % ,对照组为1 1 .1 %。结果提示 :妊娠合并HBV感染 ,可引起胎盘绒毛膜血管病 。
李海燕陈瑞芬王小平周光德杨虹赵艳崔丹李珊韩超
关键词:绒毛胎盘孕妇HBV横截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