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心病
  • 4篇冠心病
  • 2篇导联
  • 2篇心肌
  • 2篇心律
  • 2篇心律失常
  • 2篇室性
  • 2篇室性心律
  • 2篇室性心律失常
  • 2篇缺血
  • 2篇离散度
  • 1篇导联系统
  • 1篇动脉
  • 1篇心电
  • 1篇心电描记
  • 1篇心电描记术
  • 1篇心肌梗塞
  • 1篇心肌缺血
  • 1篇心理
  • 1篇心理护理

机构

  • 8篇青岛医学院
  • 4篇青岛市第二人...
  • 1篇青岛市海慈医...

作者

  • 8篇杨泰生
  • 6篇张新利
  • 4篇杨健
  • 2篇董果雄
  • 2篇李雅男
  • 1篇钟志欢
  • 1篇张社华
  • 1篇任桂芝
  • 1篇修运强
  • 1篇周长勇
  • 1篇杨健
  • 1篇朱震
  • 1篇王志宪
  • 1篇范洪亮
  • 1篇李笑岚

传媒

  • 3篇青岛医学院学...
  • 2篇青岛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精准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年份

  • 1篇2007
  • 1篇1999
  • 2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冠心病患者平板运动试验前后Q-Tc离散度的分析
1999年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平板运动试验后Q-Tc离散度(Q-Tcd)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平板运动试验观察72例冠心病患者及80例正常人运动前后Q-Tcd的变化。结果 运动前Q-Tcd冠心病组为21.81±9.51。运动后冠心病组2min、4min、6min时Q-Tcd分别为52.55±29.30、54.16±17.79、52.38±16.63与运动前相比显著增大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 提示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可使Q-Tcd增大,是辅助诊断冠心病的一项重要指标。
张新利杨泰生李笑岚王志宪
关键词:冠心病Q-TC离散度心肌缺血
冠心病病人的心理护理被引量:9
1996年
冠心病病人的心理护理张新利杨泰生冠心病是由多种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一种严重疾病,其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倾向、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脂、年龄、性别等。心理社会因素有心理应激、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及性格、行为方式等。据有关资料报道,心...
张新利杨泰生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护理
冠心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肌复极离散度、心室晚电位的关系
1998年
为评价冠心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肌复极离散度、心室晚电位的关系,根据Lown分级对150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室晚电位与心电图各测值进行分析,并与5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显示:(1)冠心病各组QTc、QTd、QTcd、JTc、JTd及JTcd明显高于对照组。(2)随室性期前收缩级别的增加,QTd及JTd逐渐延长。(3)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和成对期前收缩者QTc及JTc较长。(4)随室性期前收缩级别的增加,心室晚电位的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5)心室晚电位阳性的冠心病患者的QTd、QTcd、JTd、JTcd明显高于心室晚电位阴性的冠心病组。提示冠心病存在明显心肌复极不均匀,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肌复极离散度和心室晚电位有关。
张新利杨泰生周长勇杨健李雅男
关键词: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心室晚电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阿托伐他汀治疗对CRP及NO的影响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对 C-反应蛋白(CRP)及一氧化氮(NO)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 ACS 的作用机制。方法 60例 ACS 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30)及阿托伐他汀组(n=30)。常规治疗组应用阿斯匹林、肝素、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及β-受体阻滞剂等,不使用其他调脂、抗氧化药物、非类固醇类消炎镇痛药物;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疗程4周。测定治疗前后 CRP、NO 及血脂,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TC、TG、LDL-C、HDL-C)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n=30)比较。结果 ACS 患者 CRP 升高,NO 降低,TC、TG、LDL-C 升高,经治疗后 CRP 均有下降,NO 均明显升高,阿托伐他汀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变化更明显(P<0.001),且其 CRP、NO 变化幅度与其降脂幅度无明显相关性;ACS 患者治疗后 TC、TG、LDL-C 下降,阿托伐他汀组分别下降了15%、6%、16.4%,HDL-C 升高达5.0%;阿托伐他汀组有2例出现胃肠道反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 ACS 通过降低 CRP 水平,提高 NO 水平而起到稳定斑块、抑制炎症,改善内皮功能等作用,是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
杨健钟志欢杨泰生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反应蛋白一氧化氮
不同导联系统记录体表心室碎裂电位效果对比研究
1994年
本文分别应用标准12导联系统、Frank正交导联系统和改良Frank正交导联系统记录健康人36例、陈旧性心肌梗塞42例的心室碎裂电位(VFP),通过分析这些导联系统中相互垂直或近似垂直的导联上VFP的形态、数量关系,发现用改良Frank正交导联系统记录VFP较其它导联系统更科学、合理,且操作方便。
张社华董果雄杨泰生范洪亮修运强任桂芝陈厚侠朱震
关键词:体表导联系统
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30例分析被引量:6
1997年
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30例分析杨泰生1张新利1李雅男1杨健2体外反搏(ECP)是治疗心脑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的一种无创性的方法。为进一步探讨ECP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意义,我们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对30例冠心病病人的疗效进行评价。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
杨泰生张新利李雅男杨健
关键词:冠心病体外反搏
QT间期离散度与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被引量:1
1998年
研究发现,QT间期离散度(QTd)增加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1~2〕。本文对65例冠心病心肌缺血伴室性心动过速(VT)与无VT(NVT)病人QTd和JT离散度(JTd)进行了测定,旨在探讨心肌缺血与QTd,JTd增加和VT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
杨泰生张新利杨健杨健
关键词:心律失常室性QT离散度
正交导联心室碎裂电位对Ⅲ导联病理性Q波的鉴别
1997年
①目的探讨鉴别Ⅲ导联病理性Q波(QⅢ)的诊断方法。②方法应用正交导联心室碎裂电位(VFP)对21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塞和24例非心肌梗塞性病人的QⅢ波进行检查,计算X,Y,Z导联上QRS波的VFP,并求其总和(NVFP)。③结果陈旧性心肌梗塞病人组NVFP为9.88±2.95个,非心肌梗塞病人组为5.98±2.00个,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t=2.892,P<0.01),且VFP分布导联有明显差别。④结论NVFP>6个或8个对陈旧性心肌梗塞病人QⅢ波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100%和99%,正交导联心室碎裂电位用于Ⅲ导联病理性Q波的鉴别诊断,可能优于其它方法。
杨泰生张新利董果雄杨健
关键词:病理性Q波心电描记术心肌梗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