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欣国

作品数:91 被引量:296H指数:10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4篇衰竭
  • 21篇心肌
  • 21篇心力衰竭
  • 19篇充血性
  • 18篇充血性心力衰...
  • 14篇心动过速
  • 13篇动脉
  • 12篇冠状
  • 12篇冠状动脉
  • 10篇心脏
  • 10篇细胞
  • 9篇射频
  • 9篇缺血
  • 8篇动脉疾病
  • 8篇心肌梗死
  • 8篇疗效
  • 8篇梗死
  • 7篇血清
  • 7篇综合征
  • 7篇消融

机构

  • 91篇第四军医大学...
  • 4篇武警新疆总队...
  • 3篇山东大学
  • 3篇武警湖南总队...
  • 2篇济南军区总医...
  • 2篇深圳市第五人...
  • 2篇武警江西总队...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延安大学
  • 1篇新疆武警总队
  • 1篇西安市中心医...
  • 1篇延安市人民医...
  • 1篇武警湖南省总...

作者

  • 91篇杨欣国
  • 23篇杜日映
  • 20篇薛玉生
  • 17篇侯应龙
  • 17篇郑强荪
  • 15篇李志立
  • 13篇张利华
  • 12篇王毅
  • 12篇张录兴
  • 10篇李波
  • 10篇柳荫
  • 8篇金葵花
  • 8篇吴学勤
  • 7篇苗雅
  • 7篇史俊忠
  • 7篇罗景兰
  • 6篇张宁仔
  • 6篇刘松岩
  • 5篇刘新国
  • 5篇黄晓忠

传媒

  • 23篇心脏杂志
  • 11篇第四军医大学...
  • 6篇中国急救医学
  • 5篇临床心血管病...
  • 4篇陕西医学杂志
  • 3篇中国介入心脏...
  • 3篇心功能杂志
  • 2篇临床心电学杂...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武警医学
  • 2篇西北国防医学...
  • 2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临床荟萃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医学信息(医...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6篇2005
  • 10篇2004
  • 6篇2003
  • 6篇2002
  • 7篇2001
  • 11篇2000
  • 1篇1999
  • 3篇1998
  • 3篇1997
  • 5篇1996
  • 4篇1995
  • 7篇1994
9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罗红霉素对实验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其抗炎作用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研究罗红霉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为冠心病防治中罗红霉素进一步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体重1.5—2.5 kg的成年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罗红霉素组(B组)两组,建立急性心梗的模型并给予相应的干预,作术后6 h血液学观察,4 d及4周时分别作血液、血清、血流动力学、大体形态测量及组织学的观察。结果B与A组比较,6 h,4 d及4周时白细胞明显下降(P<0.05),一氧化氮(NO)术后4 d及4月时均无明显差异(P>0.05),丙二醛(MDA)、心房利钠肽(ANP)、左室功能测定值(PEP/LVET)、左室舒张未压(LVEDP)均明显下降(P<0.05)。术后4 d梗死面积明显下降(P<0.05),但4周时修复后瘢痕的面积无明显差异(P>0.05)。4周时B组瘢痕与A组比较厚度稍变薄(P<0.05)。组织学检查显示A组梗死区术后4 d心肌结构消失,中性粒细胞大量浸润,B组白细胞浸润程度与A组无明显差异,但B组梗死区中有少许心肌残存组织。结论急性心梗使用罗红霉素后,白细胞计数、炎症指标下降,心功能的好转,梗死面积减少,但对修复后的瘢痕面积影响不大。B组梗死区修复后瘢痕稍变薄,提示罗红霉素有一定的抗炎作用,为罗红霉素在临床治疗AMI提供了实验依据。
王湛黄晓忠杨欣国吴贻全
关键词:罗红霉素实验性心肌梗死抗炎作用组织学检查白细胞计数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35例的诊治分析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提高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诊治水平。方法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35例。对患者一般资料、病理、临床表现、血清生物化学及肿块病理性质等进行分析。结果平均病史3.5年(3.5±4.1)年,血清钾离子浓度较正常显著降低(2.81±0.48)mmol/L,醛固酮(Aid)浓度显著升高(664.5±260.4)pmol/L%。肿瘤大小2.1~4.1cm。,肾上腺腺瘤(APA)占88.2%,核磁共振检出率82.8%,术后1周血压恢复正常者为47.2%。结论血清钾离子浓度降低是诊断PA最重要指标,CT和核磁共振检查可提高疾病的诊断率。手术治疗是降低血压确实有效的治疗措施。
李志立刘凡张伟杨欣国赵连友金葵花吴学勤
关键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高血压手术诊治水平
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急性亚急性血栓发生的原因及救治分析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 DES)置入术后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救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12~2012-12我院心脏内科冠心病患者行DES置入术后43例患者发生急性、亚急性血栓的时间、部位、因素及救治措施。结果①DES置入术5320例,术后发生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43例,发生率0.81%,死亡9例,死亡率20.93%。血栓形成时间0.25~11(4.2&#177;4.6) d。②发生部位:左前降支33例,左回旋支3例,右冠状动脉7例;病变类型:B/C型39例, A型4例;发生血栓的血管直径:2.5 mm 19例,3.0 mm 22例,3.5 mm 2例。靶血管的支架数及长度:2枚以上38例,平均直径及总长度(2.87&#177;0.40)mm &#215;(32.39&#177;7.72)mm;1枚5例,平均(3.18&#177;0.39)mm &#215;(19.87&#177;4.66)mm。③原因:贴壁不良19例,小血管长病变14例,支架近远端过度扩张致内膜撕裂5例,氯吡格雷抵抗3例。④救治措施:采用直径略大的球囊高压扩张血栓部位35例,支架近远端再置入一枚支架5例。结论血栓形成主要与血管病变特点、球囊扩张后血管损伤程度、支架直径和长度、氯吡格雷抵抗等因素有关,多发生在糖尿病、高血压病、多支血管病变、前降支病变、弥漫复杂病变患者;急诊再次介入治疗是救治的首要措施。
李志立曹义战艾永飞马文帅薛玉生杨欣国汤雁玲金葵花
关键词:支架内血栓形成DRUG-ELUTING
国产及进口药物涂层支架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中的短期疗效比较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 评价国产及进口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置人国产及进口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PARTNER和CYPHER).依据分叉病变主支与分支的夹角关系采取不同的双DES置入术,比较两种支架的即刻手术成功率、住院期及6个月随访期内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及6个月后的支架内和病变节段内再狭窄率.结果 两组患者各成功置入60个支架,冠脉造影显示即刻手术成功率均为100%.PARTERN支架组与CYPHER支架组患者住院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0/30)和3.3%(1/3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1.4%(6/28)和17.2%(5/2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内再狭窄率分别为10.7%(3/28)和6.9%(2/2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国产及进口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脉分叉病同样安全有效.
王兴张利华杨欣国柳荫李波卢少平刘雄涛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分叉病变药物涂层支架血管形成术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青壮年急性心肌梗塞3例报告
1998年
严重长时间的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痉挛可致急性心肌梗塞(AMI)。现将我们收治的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例1 男,28岁。因胸痛、胸闷2月于1995年7月18日入院。于1995年5月21日大量饮酒后突然出现胸骨后压榨样疼痛,剧烈难忍,不放射,伴大汗,持续不能缓解。5h后前往医院就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下壁心肌缺血。
白旭生杜苏丰杨欣国
关键词:心肌梗塞AMI冠状动脉造影
心率变异性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治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4
2000年
刘亚荣杨欣国
关键词:心率变异性心力衰竭
房室旁道射频消融术成功率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
1993年
78例79条房室旁道(AP)射频消融术(RFCA)成功率为97.5%(77/70).其中左侧98.6%(71/72),右侧85.7%(6/7),左游离壁则为100%(68/68).显性与隐匿性AP成功率分别为98.0%(49/50)和96.6%(28/29).文章重点讨论了AP定位的准确性,AP的部位、数目、功能与解剖特性,术中心房纤维颤动(房颤及导管与导管径路选择,仪器性能等因素对RFCA成功率的影响.
侯应龙杜日映杨欣国薛玉生郑强荪张利华柳荫李成祥王毅罗景兰
关键词:预激综合征射频
抗TNF物质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被引量:4
2000年
肿瘤坏死因子 (TNF)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TNF是一种具有负性肌力作用的促炎因子。 TNF的生物学作用与充血性心衰的许多临床特征如左室功能不全、心肌肥厚、肺水肿等密切相关。 TNF参与介导了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心肌收缩功能障碍、血管舒缩功能的紊乱、心源恶液质、运动耐力下降等病理过程的发展。近来研究发现 ,一些制剂 (药物 )如 :抗 TNF抗体、腺苷、乙胺碘呋酮 ,Vesnarinone等可拮抗 TNF的作用和 /或抑制 TNF的产生 ,从而对改善心功能和防止心衰恶化起重要作用。这些药物的应用可能改变心衰治疗格局 ,其前景已经受到重视。
刘树文杨欣国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脂蛋白(α)水平的观察
2001年
目的 :探讨脂蛋白 (α) [Lp( ) ]同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对 76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冠心病患者的血清Lp( )及C反应蛋白等进行检测 ,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清Lp(α)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P <0 .0 5) ,而血清Lp( )异常率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所占比例更大 ( 77%vs51 %P <0 .0 5)。结论 :Lp(α)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以及破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刘松岩杨欣国侯允天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清脂蛋白(Α)冠脉综合征
小、中剂量阿司匹林对AMI的疗效及其与抗炎作用的关系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评价小、中剂量阿司匹林对急性心肌梗死 ( AMI)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体质量 1.5~ 2 .5 kg的成年兔 3 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 ( A组 )、阿司匹林小剂量组 ( B组 )及中剂量组 ( C组 ) ,建立 AMI模型并给予相应的干预 ,术后 6h作血液学观察 ,4d及 4周时分别作血液、血清、血流动力学、大体形态测量及组织学的观察。结果 :B,C组与 A组比较 ,术后 6h血白细胞数无明显差异 ( P>0 .0 5 ) ,而 4d及 4周时明显下降 ( P<0 .0 5 ) ,一氧化氮在术后4d及 4周时均无明显差异 ( P>0 .0 5 ) ,心房钠尿肽、左室功能测定值、左室舒张末压均明显下降 ( P<0 .0 5 ) ,术后 4d梗死面积明显下降 ( P<0 .0 5 ) ,但 4周时修复后瘢痕的面积无明显差异 ( P>0 .0 5 ) ,以上指标 B、C组间无明显差异 ( P>0 .0 5 )。 4周时 B组瘢痕厚度与 A组无明显差异 ( P>0 .0 5 ) ,但 C组厚度明显变薄 ( P<0 .0 5 )。组织学检查显示 A组梗死区术后 4d心肌结构消失 ,中性粒细胞大量浸润 ,B,C组白细胞浸润程度与 A组无明显差异 ,但 B组梗死区中有少许坏死心肌组织 ,C组则残存较多的坏死心肌组织。结论 :小剂量阿司匹林对
黄晓忠杨欣国苗雅
关键词:阿司匹林炎症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