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烁
- 作品数:28 被引量:210H指数:10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Quantitative study of the ADC value of normal human organs for whole-body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WB-DWI)
- Objective To establish quantitative reference standard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 ADC) values in vari...
- 李烁
- 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与影像表现被引量:14
- 2012年
- 目的研究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方法对13例经病理证实的肺MALT淋巴瘤的临床及CT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患者中,7例无明显症状,6例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及喘憋等,1例伴有发热。CT表现为单发结节2例,多发结节3例;单发实变3例,多发实变5例。所有患者的CT影像均可见支气管充气征,伴发支气管扩张4例;伴发磨玻璃影5例;伴发肺间质病变5例。伴发淋巴结肿大1例,胸腔积液2例。病理均提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并可见核异型细胞,为B细胞来源。结论肺MALT淋巴瘤主要表现为肺部实变、结节或肿块影伴支气管充气征,淋巴结肿大少见,惰性临床病程,可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有上述表现应考虑肺MALT淋巴瘤的可能,其诊断依赖病理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隋昕宋伟金征宇冯瑞娥崔全才薛华丹李烁孙昊
- 关键词:肺肿瘤淋巴瘤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第487例——双眼突出、头痛、视物模糊被引量:1
- 2021年
- 患者男性,51岁。因双眼突出、头痛、视物模糊半年就诊。主要临床特征为球后炎性假瘤及腹膜后纤维化,初诊为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先后予地塞米松10 mg/d静脉输液5 d,口服泼尼松1 mg·kg^(-1)·d^(-1)1个月后逐渐减量,同时联合口服环磷酰胺100 mg/d治疗后,病情曾一度维持稳定,但诊治过程中发现硬脑膜占位、骨质硬化等无法用GPA解释,经病理活检及基因检查诊断为脂质肉芽肿病(ECD),加用维罗替尼治疗(480 mg,2次/d),目前患者病情稳定,仍在随访中。临床医生应提高对ECD的认识与重视。
- 杨云娇曹欣欣王凤丹李烁李明利李菁田新平曾小峰
- 高灵敏度探测器结合迭代重建在低管电压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价值被引量:26
- 2014年
- 目的 评估应用第二代双源CT新型探测器对患者进行低管电压(80 kV)冠状动脉CTA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03例临床怀疑或已知冠心病的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分别以第二代双源CT普通探测器(A组)和新型探测器(B组)进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A组管电压为100 kV,对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反投影(FBP)重建,B组管电压为80 kV,对原始数据进行FBP(B1组)和迭代(B2组)重建。各组CT图像的辐射剂量[CT剂量容积指数(CTDIvol)和有效剂量(ED)]以及背景噪声绝对值、主动脉根部CT值、图像信噪比(SNR)、冠状动脉近段的对比噪声比(CNR)进行系统测量.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每例患者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进行4分法评估.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辐射剂量(CTDIvol和ED)。应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A、B1和B2组主动脉根部CT值、图像噪声、SNR和冠状动脉近段CNR。应用卡方检验比较3组冠状动脉平均分可评价节段数百分比。用Kappa分析评价不同观察者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结果A组52例、B组51例患者,B组CTDIvol和ED显著低于A组,2组CTDIvol分别为(8.93 ±2.55)和(13.87 ±4.62) mGy(t =6.71,P<0.01),ED分别为(1.77±0.51)和(2.65±0.89)mSv(t =6.09,P<0.01).B1组图像噪声显著高于A组和B2组(A、B1和B2组分别为:30.52±4.45、41.17±7.68和30.91 ±6.04;F=48.75,P<0.01).B2组图像SNR(A、B1和B2组分别为:17.50±3.40、17.13±4.51和22.85±5.79,F=24.12)及冠状动脉近段CNR[A、B1和B2组分别为:(左主干)23.35±6.20、27.78±6.90、38.49±12.48,F=38.70;(右冠状动脉)23.61±6.18、28.83±6.54、39.81±11.65,F=48.77]显著高于A和B1组(P值均<0.01)。图像质量评分:A组(1.29±0.23)分,B1组(1.34±0.29)分,B2组(1.33±0.31)分;3组可评价血管段的百分比[96.9% (813/839)、96.2%(789/82
- 王怡宁曹剑孔令燕林路薛华丹李烁宋兰王志伟周慷王沄金征宇
- 关键词:冠状血管血管造影术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磁共振检查表现特点被引量:5
- 2010年
- 对13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患者的磁共振影像(MRI)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显示,13例中10例见胰腺弥漫性肿大、3例局限性肿大.13例平扫病变区均为T2WI稍高、T1WI低信号,1l例于病变区胰周见增厚的T1WI等低、T2WI低信号包膜样结构;增强后病变区及包膜样结构呈延迟强化;10例见胆总管胰腺段狭窄及其以上胆管扩张;9例糖皮质激素治疗后MRI复查者均明显好转.
- 刘绪明邱乾德李烁杨正汉
- 关键词:自身免疫胰腺炎磁共振成像
- 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探测骨转移瘤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被引量:23
- 2009年
- 目的通过与核素骨显像比较,探讨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WB-DWI)探测骨转移瘤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38例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或肿瘤术后复发合并骨病变的患者,均于2周内分别行WB-DWI及核素骨显像。将骨骼系统分为13个区域观察:颅骨、胸骨、锁骨、颈椎、胸椎、腰椎、骶椎,肋骨、骨盆、肩胛骨、肱骨、股骨、胫腓骨。分别比较两者所显示的病灶数,并测量不同部位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值。结果38例患者中,WB-DWI检测显示20例患者214处病灶,核素骨显像显示20例患者197处病灶,两种检查方法对34例患者的结果一致(P=0.488)。与骨显像比较,WB-DWI漏诊的病灶主要位于颅骨、胸椎、肱骨及胫腓骨,WB-DWI对发现颈椎、腰椎、骶椎、骨盆、肋骨及股骨的病变较骨显像敏感。不同部位骨转移瘤的表观弥散系数值差异无显著性(P=0.095)。此外,WB-DWI可以发现更多的骨外器官及淋巴结的病变。结论WB-DWI对于骨转移瘤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以与核素骨显像相互补充,为临床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 李烁薛华丹孙非金征宇
-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全身成像核素骨显像骨转移
-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磁共振成像特征被引量:12
- 2007年
- 目的探讨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为进一步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结果6例肠源性囊肿多呈类圆形或梭形,边界清晰,5例位于髓外硬膜下,1例位于髓内。病变平扫表现为长或等T1、长T2信号,信号均匀。增强扫描显示5例无强化,1例囊肿边缘轻度强化。结论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有其特征性的MRI表现,结合临床及影像资料有助于术前准确的定位及定性评价。
- 李烁李明利金征宇
- 关键词:肠源性囊肿脊髓磁共振成像
- 全身磁共振不同成像序列评价多发性骨髓瘤的图像质量比较
- 目的:比较磁共振T1WI脂相、T1WI水相、T2WI压脂序列(STIR)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全身成像的图像质量,评价其在多发性骨髓瘤(MM)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例初诊或治疗后复诊的MM患者行全身磁共振多序列成像...
- 孙照勇张海波李烁薛华丹
- 文献传递
- 第3代双源双能CT虚拟去钙骨髓成像在多发性骨髓瘤弥漫浸润性病变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探讨第3代双源双能CT(DSDECT)虚拟去钙(VNCa)骨髓成像在多发性骨髓瘤(MM)弥漫浸润性病变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31例浆细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全身第3代DSDECT和全身MRI检查。在VNCa及常规CT图像测定椎体CT值,评价椎体VNCa CT值与MRI信号强度相关性。以MRI为参考标准,评价VNCa对MM弥漫浸润病变的诊断力。结果 MM弥漫浸润椎体组(n=62)VNCa的平均CT值为(-13.27±18.96)HU,明显高于非弥漫浸润椎体组(n=117)的(-63.31±26.75)HU,(Z=-9.731,P=0.000)。椎体VNCa CT值与T1 WI序列椎体和无退变椎间盘信号强度比值呈显著负相关(rs=-0.592,P=0.000)。VNCa诊断MM弥漫浸润病变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943;VNCa CT值>-37 HU时的敏感性为90.32%,特异性为87.18%。结论第3代DSDECT VNCa骨髓成像具有诊断MM弥漫浸润病变的能力。
- 王勤孙照勇李烁张海波李剑张路薛华丹金征宇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触发模式的比较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比较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与回顾性心电触发螺旋扫描模式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图像质量及放射线剂量。方法将70例临床怀疑或已知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分别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和回顾性心电触发螺旋扫描冠状动脉CT成像,对两种成像模式的图像质量及放射线剂量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匹配性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模式组和回顾性心电触发螺旋扫描模式组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显示率分别为99.62%和99.6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13±0.36和1.04±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73,P=0.000);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模式的放射线剂量为(3.47±1.00)mSv,明显低于回顾性螺旋扫描模式的(14.28±1.81)mSv(P=0.032)。结论对于心律齐且心率≤70次/min的患者,尽管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的图像质量略差于回顾性螺旋扫描模式,但两者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显示率无明显差异,而前者的有效放射剂量明显减少。
- 李烁王怡宁孔令燕王志伟周慷樊红苓王明金征宇
- 关键词:冠状动脉成像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影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