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涛
- 作品数:5 被引量:51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长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滑膜间充质干细胞成纤维软骨分化条件初步探索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采用正交实验研究滑膜间充质干细胞(synovial derived MSCs,SMSCs)成纤维软骨分化的条件。方法 5只成年新西兰白兔,活检取滑膜组织。贴壁法获取SMSCs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及成脂、成骨、成软骨诱导分化鉴定。根据预实验与文献综述寻找与SMSCs成纤维软骨分化可能相关的条件,采用缺失实验初筛必要条件后,TGF-β1、BMP-2、地塞米松、脯氨酸、柠檬酸(ascorbic acid,ASA)、丙酮酸、胰岛素+转铁蛋白+亚硒酸预混液、牛血清白蛋白、b FGF、间断静水压、BMP-7、IGF纳入正交实验,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设计L60(212)正交实验及表头,定义2水平条件,在SMSCs-三维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支架上诱导成纤维软骨分化。使用流式细胞仪计数,检测CD151+/CD44+细胞并记录SMSCs向纤维软骨分化的转换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细胞形态、甲苯胺蓝染色、半定量RT-PCR检测SOX9、聚集蛋白聚糖、Ⅰ型胶原(collagen typeⅠ,ColⅠ)、ColⅡ、ColⅨ基因表达,进一步验证结果。检验指标rate是CD151+/CD44+细胞与高表达ColⅠ细胞的比例乘积。同时采用Pico Green Assay测量细胞总DNA量,以反映细胞扩增情况。正交实验结果采用直观观察和主体间方差分析方法,考虑部分因子间的1阶交互作用,组间差异采用LSD和q检验验证,使用Ⅲ型平方和校正模型,检验水准α=0.05。结果实验获取的细胞为SMSCs,细胞倍增时间为28 h。成纤维软骨分化过程中SMSCs-三维SIS支架体积5 d倍增,14 d后得到甲苯胺蓝染色阳性的细胞-支架复合物。正交实验结果直观分析示,TGF-β1对成纤维软骨分化转化率的作用最明显,BMP-7采用水平2有利于得到更高的转化率,但与BMP-2存在交互作用;其余第1区组水平值加和高于22.5的因子有DEX、ASA、ITS、转铁蛋白、b FGF,模型的相关性好。方差分析校正模型P=0.000,能够满足实验设计;截距P=0.000,说明各因子对因变�
- 符培亮丛锐军陈松张雷丁喆如周琦李林涛许震宇吴宇黎吴海山
- 关键词:滑膜间充质干细胞纤维软骨细胞正交实验
- 体外条件下TGF-β3、BMP-2和DEX诱导兔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谱系分化的研究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本实验拟将分离纯化得到的滑膜间充质干细胞(synovial-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S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进行成软骨刺激诱导,并从转录和翻译两个水平寻找进入软骨细胞分化谱系的证据,进而判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诱导SMSCs进入软骨细胞分化谱系。方法贴壁法分离纯化得到S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用含500 ng/ml BMP-2、10 ng/ml TGF-β3、10^(-7)M DEX的高糖DMEM培养基进行刺激诱导,并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分化过程中其形态学的变化,以RTPCR检测Ⅰ、Ⅱ型胶原及软骨特异性Aggrecan(AGN)的mRNA表达,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细胞分化过程中Ⅰ、Ⅱ型胶原的表达,碱性甲苯胺蓝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软骨特异性GAG的表达,证实SMSCs的诱导成软骨作用。结果 SMSCs在前述诱导条件下,诱导后14天细胞逐渐由小梭形变为多角形、类软骨细胞样形态,RT-PCR可以检测到Ⅰ、Ⅱ型胶原及AGN基因的表达,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染色Ⅰ、Ⅱ型胶原、碱性甲苯胺蓝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呈阳性。而未经诱导的SMSCs形态基本保持梭形,基因表达和染色呈阴性,两组间差异显著。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染色分析SMSCs在软骨诱导培养基中诱导后14天表达Ⅰ、Ⅱ型胶原;未经诱导的SMSCs不表达Ⅰ、Ⅱ型胶原。说明SMSCs在软骨诱导培养基中诱导后14天进入软骨细胞分化谱系,可作为种子细胞在同样的诱导条件下向软骨分化。结论 SMSCs作为新的MSCs家族成员,显示出与BMSCs相似的多向分化潜能,500 ng/ml/BMP-2、10 ng/ml TGF-β、10^(-7)MDEX的高糖DMEM培养基中培养后14天,SMSCs已进入软骨细胞分化谱系。SMSCs可作为半月板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 符培亮丛锐军张雷丁喆如陈松李林涛许震宇吴海山吴宇黎
- 关键词:细胞转分化
- 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血液管理策略被引量:16
- 2015年
- 目的综述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血液管理策略。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前、术中及术后血液管理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目前人工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方式较多,其中术前包括补充铁剂、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和自体血储备,术中包括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技术、抗纤溶治疗、使用止血带等,术后包括使用自体血回输系统以及严格的输血指征。对贫血患者,术前单独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或者联合自体血储备可以降低术后输血率,术中使用止血带及静脉输注氨甲环酸也能有效控制术中出血,术后采取严格的输血指征可有效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血液管理应针对患者个体情况综合使用多种方式,减少围手术期失血及输血,促进患者康复。
- 李林涛吴海山吴宇黎符培亮丁喆如
- 关键词: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输血
- 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与理疗治疗不稳定半月板撕裂的前瞻性对照研究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评估针对不稳定半月板撕裂,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APM)是否优于单纯理疗。方法:纳入36例经磁共振确诊为不稳定半月板撕裂的患者,平均年龄35岁,其中9例伴轻度骨关节炎。所有患者于前8周,每周行3次物理治疗,包括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和神经-肌肉功能锻炼。完成康复训练后1周行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在治疗前、理疗结束后以及术后第4周随访时行VAS评分进行疼痛评估并行Lysholm评分进行功能评估。结果:36例患者的VAS评分由治疗前的5.66±1.10,改善为理疗结束后的4.39±0.95(P<0.05),行APM术后则达到1.82±0.77(P<0.05),并且理疗对VAS的改善不如APM明显(P<0.05)。治疗前,伴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症状更为明显,而APM术后则与不伴骨关节炎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Lysholm评分理疗结束后由58.11±8.06提高到62.11±8.34(P<0.05),APM术后则达到86.78±5.50(P<0.05)。相对于骨关节炎患者,不伴骨关节炎患者的Lysholm评分更高(P<0.05)。结论:物理治疗能有效减轻疼痛和肿胀症状,但是对关节活动受限等改善不明显。APM相对于理疗能有效缓解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
- 谢佳芯李林涛祝云利周琦符培亮赵辉陈宜吴宇黎吴海山
- 关键词:关节镜半月板切除术
- 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不同剂量氨甲环酸有效性的研究被引量:13
- 2015年
- 目的探讨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给予不同剂量氨甲环酸的有效性。方法 2014年1—9月之间拟行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生理盐水(A组);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B组);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5 mg/kg(C组)。比较3组的术后24 h引流量、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结果 3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输血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A组(P<0.05),B、C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A组(P<0.05),B、C组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低于A组(P<0.05),C组隐性失血量显著低于A、B组(P<0.05)。3组术后均无深静脉血栓及肺梗死发生。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闭合切口前静滴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提高术后血红蛋白水平,静滴15 mg/kg的氨甲环酸能进一步减少隐性失血。
- 李林涛吴海山符培亮袁帅周义钦吴宇黎
- 关键词:氨甲环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