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压
  • 3篇动脉
  • 3篇高血压
  • 2篇心病
  • 2篇心脏
  • 2篇血管
  • 2篇血小板
  • 2篇老年
  • 2篇活化
  • 2篇活化血小板
  • 2篇活性
  • 2篇高血压患者
  • 2篇冠心病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斑块
  • 1篇单用
  • 1篇碘造影
  • 1篇碘造影剂
  • 1篇动脉斑块

机构

  • 12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福建中医药大...

作者

  • 12篇李培英
  • 8篇吴志坚
  • 5篇郭益红
  • 5篇沈庆乐
  • 5篇黄馨
  • 4篇林美明
  • 3篇陈云龙
  • 3篇袁鹏超
  • 2篇王朝东
  • 1篇林裴琦
  • 1篇郑元琦
  • 1篇连豫苞
  • 1篇肖用挑
  • 1篇魏宏
  • 1篇黄种文
  • 1篇林闽溪
  • 1篇黄海
  • 1篇付小康

传媒

  • 2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当代医学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上海医学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实用中西医结...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心血管病防治...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年份

  • 4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绞痛患者TF、ATⅢ、tPA、PAI-1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体内组织因子(TF)、抗凝血酶Ⅲ(AT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变化,反应不同程度冠心病患者的凝血纤溶状态。方法实验分3组,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稳定型心绞痛(60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分别测定上述项目的血浆含量。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TF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UA组与SA组比较,TF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绞痛患者存在内皮细胞损伤,止凝血功能增强和纤溶活动受抑,TF及PAI-1增高及tPA、ATⅢ降低对心绞痛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林美明沈庆乐李培英
关键词:心绞痛TPAPAI-1
瑞舒伐他汀对轻中度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炎性因子及踝臂指数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轻中度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炎性因子和踝臂指数的影响。方法将轻中度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各项血脂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压、踝臂指数(ABI)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TC、TG、LDL-C和hs-CR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AB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ABI均改善(P<0.05),但2组间舒张压和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BI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对症治疗以及间断性停药等措施后,2组不良反应均得到有效缓解。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血脂和血管内皮功能,有效抑制患者的炎性反应和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且不会明显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郭益红吴志坚李培英黄馨袁鹏超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高血压高脂血症炎性因子踝臂指数
高血压患者急性冠状动脉事件与血压晨峰的关联性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究高血压患者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概率和血压晨峰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随机选取收治的血压晨峰数值超过35 mm Hg的高血压患者100例,设为观察组,另选本院同期收治血压晨峰数值低于32.6 mm Hg的高血压患者100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平均时间为2年的随访,对比其动态血压参数以及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概率。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清晨动脉压以及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概率等明显高很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4 h平均动脉压和清晨脉压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虽然稍高,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和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概率两者之间呈现出正相关联系,可以视为引发冠状动脉事件的独立高危因素,需要临床高度重视。
郭益红吴志坚李培英沈庆乐黄馨袁鹏超
关键词:高血压急性冠状动脉血压晨峰
碘造影剂对老年患者肾功能不良影响的预防措施
2007年
目的:探讨碘造影剂对老年患者肾功能不良影响的预防措施。方法:60例经确认具有造影检查适应证的老年患者,在造影前进行造影荆相关性肾病(Contrast-Associated Nephropath,CAN)危险因素筛查,并根据患者所具有的可变危险因素分别予以控制血糖、血压、心力衰竭等对症治疗方行造影检查,同时加强对具有不可变危险因素者进行临床不良反应的监测,观察患者应用造影剂前后肾功能的变化及有否发生CAN。结果:60例老年患者造影后24h、72h尿NAG与造影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造影7d与造影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BUN、Cr,各时段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部患者均无发生CAN。结论:严格掌握造影检查适应证,重视筛查与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并在使用造影剂之前纠正其可变的不利因素,控制碘造影剂的使用剂量,可避免对老年患者造成严重不良反应或发生CAN。
李培英吴志坚
关键词:碘造影剂血清肌酐血尿素氮老年患者
冠脉斑块形态与血管活性因子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的斑块形态与血管活性因子ET1、NO、CGRP相关性。方法选取6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根据斑块形态学分为I型组18例、II型组28例、III型组14例,比较三组血管活性因子ET1、NO、CRRP、ET1/NO、ET1/CGRP、NO/CGRP水平情况。结果病理形态I型、II型和III型间ET1和CGRP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NO、ET1/NO、ET1/CGRP和NO/CG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活性因子水平与冠心病斑块形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李培英陈云龙郭益红吴志坚
关键词:冠心病斑块形态血管活性因子
关于血压正常高值与踝肱脉搏波波速度(baPWV)及人体动脉硬化的探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究关于血压正常值与踝肱脉搏波波速度(baPWV)以及人体动脉硬化的关系,以供临床参考以及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从2013年2月-2016年3月于我院进行体检的人员中选取300例,之后根据临床检验后,分为血压理想组(150例)以及血压正常高值组(150例),探究2组受检人员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C反应蛋白、踝壁指数、颈动脉膜中层厚度、踝肱脉搏波波速度的差异性。结果通过本文研究中可以看出,血压正常高值组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C反应蛋白、颈动脉膜中层厚度、踝肱脉搏波波速度等指标与血压理想组指标相比较,存在较大差异(P〈0.05),血压正常高值组受检人员的踝壁指数与血压理想组受检人员相比较(P〉0.05)。结论血压正常高值与踝肱脉搏波波速度以及人体动脉硬化具有一定关系,而踝肱脉搏波波速度可以作为人体动脉硬化的一个指标,针对临床检验患者的踝肱脉搏波波速度指标,可以有效评估患者的动脉硬化程度,从而为患者早期疾病进行一定的预防,可应用推广。
郭益红吴志坚李培英黄馨袁鹏超
关键词:血压正常高值
高血压病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3、9水平的变化与心脏重构的关系
2007年
目的旨在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9在高血压病患者心脏重构中的变化及两者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住院的高血压患者,男42岁,女8例,平均年龄为(68±6)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MMP-1、3、9水平。对照组20例,平均年龄为(59±4)岁,均为排除心、脑、肝、肾、糖尿病等疾患的健康人。结果对照组MMP-1、3、9分别为(119.4±10.2)、(66.12±7.9)、(45.9±10.2) ng/mL,室间隔厚(IVS)<11 mm者分别为(145.6±9.1)、(84.1±9.0)、(57.7±7.8) ng/mL,IVS>11 mm者分别为(164.7±6.4)、(132.4±8.3)、(66.3±9.1) ng/mL,室间隔增厚者MMP-1、3、9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IVS>11 mm者MMP-1、3、9水平均高于IVS<11 mm者。结论MMP-1在正常血管壁不表达,其主要作用是降解细胞外基质中Ⅰ型和Ⅲ型胶原,在心脏重构中起重要作用。MMP-3能激活其他MMPs,在细胞外基质降解中发挥关键作用。MMP-9是明胶酶的一种,参与了人类各种生理病理过程。
沈庆乐李培英张存琪黄馨吴志坚林美明
关键词:心脏重构室间隔增厚正常血管生理病理明胶酶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前后某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分析和评价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前后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的变化情况及存在问题。方法使用医院信息系统统计我院抗菌药物管理前后各1年的门诊全部处方,分析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抗菌药物的人均药费,人均抗菌药物的品种数;并抽取每月单号所有抗菌药物处方统计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比例、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比例,以及逐一分析每张处方的合理性等。结果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18.71%、12.38%,抗菌药物的人均药费分别为75.9元、32.63元,联合用药的比例分别为8.27%、4.62%,抗菌药物使用的不合理率分别为3.51%、0.65%,使用注射药物比例分别为14.0%、5.33%,管理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的各项指标均优于管理前。结论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可提高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性、安全性,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和费用,减少联合用药和使用注射药物比例,但仍存在有用药不合理情况。
连豫苞魏宏李培英
关键词:门诊抗菌药物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关系
2008年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bFGF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结果:bFGF含量:正常对照组(30例)为(247.82±9.45)μg/ml,硬斑组(89例)为(280.74±12.70)μg/ml,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软斑组(39例)为(317.16±13.42)μg/ml,混合斑块组(25例)为(340.84±11.76μg/ml),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Ⅰ型(38例)为(250.31±11.60)μg/ml,Ⅱ型(80例)为(270.11±13.12)μg/ml,Ⅲ型(10例)为(350.12±14.30)μg/ml,Ⅱ、Ⅲ型的bFGF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非常显著增加(P均<0.01)。结论:bFGF水平反映老年冠心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一定参考价值。
沈庆乐李培英林闽溪林裴琦肖用挑林美明黄馨
关键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老年人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PCI术后氯吡格雷单用与联用阿司匹林对血小板活性影响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氯吡格雷单用及联用阿司匹林对血小板活血的影响。方法双抗组30例PCI术后患者,予氯吡格雷和拜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单抗组20例PCI术后患者,予单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术前30min,术后2h、24h、48h、72h、1周、2周分别进行血小板活化指标水平(CD14+CD42a+)的检测。结果两组PCI术后的的血小板活化指标均明显高于术前,说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激活血小板的作用;且两组术后各阶段血液测试,发现血小板活化指标呈抛物线形态,即于72h以前呈上升趋势,于72h以后逐渐趋于稳定,72h达到峰值,术后1周时双抗组测量指标已经基本恢复术前状态,而单抗组2周测量指标仍未恢复术前状态。术前、术后2h、24h,两组活化血小板水平变化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8h、72h、1周、2周,两组活化血小板水平指标变化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冠心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血小板活化指标变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能够明显激活血小板活性因子,易造成血栓形成与血管的再堵塞,本研究表明PCI术后,氯吡格雷联用拜阿司匹林是控制血小板活性的有效方法,且较单用氯吡格雷具有更好的疗效。
李培英陈云龙王朝东吴志坚
关键词:活化血小板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