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权春姬

作品数:20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吉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细胞
  • 7篇肿瘤
  • 6篇腺癌
  • 5篇细胞癌
  • 4篇上皮
  • 4篇细针
  • 4篇细针穿刺
  • 4篇病理
  • 4篇穿刺
  • 3篇蛋白
  • 3篇迁移
  • 3篇误诊
  • 3篇细胞迁移
  • 3篇临床病理
  • 2篇增殖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乳腺肿
  • 2篇乳腺肿瘤
  • 2篇上皮-间质转...

机构

  • 15篇延边大学医学...
  • 9篇延边大学
  • 1篇菏泽市立医院
  • 1篇吉林市中心医...
  • 1篇敦化市医院
  • 1篇延边朝鲜族自...
  • 1篇延边大学医院
  • 1篇海南省妇女儿...

作者

  • 20篇权春姬
  • 6篇金仁顺
  • 4篇李珍玲
  • 4篇金雪梅
  • 3篇韩龙哲
  • 3篇朴东明
  • 3篇崔银姬
  • 2篇林贞花
  • 1篇朴美慈
  • 1篇金全金
  • 1篇周宪春
  • 1篇崔雪莲
  • 1篇姜颍
  • 1篇金哲

传媒

  • 4篇实用医技杂志
  • 3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延边大学医学...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国肿瘤
  • 1篇临床肺科杂志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06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EpCAM和HDAC6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前列腺癌细胞迁移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istone deacetylase,HDAC6)蛋白在前列腺癌及癌旁良性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两蛋白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沉默EpCAM对前列腺癌细胞迁移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方法利用TIMER和UALCAN数据库分析EpCAM和HDAC6 mRNA在各种癌症中的表达情况及在前列腺癌和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EpCAM和HDAC6蛋白在前列腺癌和癌旁良性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及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体外实验检测沉默EpCAM蛋白对前列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前列腺癌细胞中EMT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EpCAM和HDAC6 mRNA在前列腺癌中均呈高表达,且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前列腺癌组织中EpCAM蛋白高表达率高于癌旁良性组织(62.61%vs 21.62%,P<0.001)。EpCAM蛋白高表达与肿瘤大小及浸润程度、Gleason评分和WHO/ISUP预后分级分组有关(P均<0.05)。前列腺癌组织中HDAC6蛋白高表达率高于癌旁良性组织(81.74%vs 43.24%,P<0.001),其表达与WHO/ISUP预后分级分组具有一定相关性(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arbase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前列腺癌组织中EpCAM与HDAC6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206,P=3.44e-06)。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示,前列腺癌组织中EpCAM与HDAC6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454,P<0.001)。si-EpCAM转染DU-145前列腺癌细胞后,EpCAM和HDAC6蛋白表达减少;与si-NC组相比,si-EpCAM组的迁移、侵袭能力明显下调(P<0.001),EMT相关蛋白E-cadherin表达上调,vimentin表达下调。结论前列腺癌组织中EpCAM和HDAC6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恶性程度有关。沉默EpCAM表达可抑制HDAC6表达,抑制DU145细胞侵袭能力,逆转EMT进程,EpC
张月权春姬金雪梅张金山张紫薇金仁顺李珍玲
关键词:前列腺癌EPCAM上皮-间质转化
细胞蜡块结合免疫组化在小细胞癌诊断中应用价值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探讨应用细胞蜡块结合免疫化学染色在恶性小细胞癌中诊断价值。方法利用常规细胞涂片或薄层液基细胞学(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方法筛查疑似小细胞癌病例21例(细针穿刺标本8例、胸腔积液13例),全部病例制作细胞蜡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诊断小细胞癌的阳性率在细胞蜡块-免疫组化方法明显高于常规细胞涂片或TCT方法(76.2%和28.6%),两种方法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9.545,P<0.05)。余5例中1例为腺癌、2例为鳞癌、1例为间皮瘤、1例为多发性骨髓瘤。结论细胞蜡块结合免疫组化技术可提高小细胞癌阳性率,对鉴别诊断和组织学分型具有重要意义。
权春姬金仁顺
关键词:细胞块免疫组化小细胞癌
胸腺素β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讨胸腺素β4 (Tβ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MCF-7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67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Tβ4蛋白表达情况。人乳腺癌MCF-7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siRNA-control组和siRNA-Tβ4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Tβ4 mRNA表达水平,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侵袭细胞数,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划痕愈合率。结果:67例乳腺癌患者中有59例患者癌组织中Tβ4呈阳性表达(88.06%)。Tβ4阳性表达率与乳腺癌患者的T分期、N分期和临床分期有关联(P<0.05),与患者年龄、雌激素受体(ER)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表达和Ki-67表达无关联(P>0.05)。与空白对照组和siRNA-control组比较,siRNA-T β 4组细胞中Tβ4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侵袭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细胞划痕愈合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Tβ4在乳腺癌细胞中呈高水平表达,Tβ4表达与乳腺癌患者T分期、N分期和临床分期有密切关联,靶向沉默Tβ4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牟长春权春姬金全金朴正日
关键词:胸腺素Β4乳腺肿瘤细胞迁移细胞侵袭
原发性阑尾腺癌4例被引量:4
2006年
权春姬金仁顺朴东明
关键词:阑尾肿瘤腺癌病理诊断
细针穿刺误诊Castleman病一例被引量:3
2013年
患者男,49岁,主因发现双侧腹股沟区包块4个月就诊。病程中伴有发热、咳嗽、乏力,伴有体质量减轻、消瘦等症状。查体:双侧腹股沟可触及大小为1.0~2.3cm多个肿大淋巴结。胸部CT:纵隔有多个淋巴结肿大,考虑淋巴瘤。
权春姬
关键词:CASTLEMAN病细针穿刺误诊体质量减轻肿大淋巴结胸部CT
组合性抗体在肺癌所致浆膜腔积液细胞蜡块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7年
近年来以浆膜腔积液为主要体征的晚期肺癌患者增多,而单纯的细胞学涂片容易发生细胞堆积现象,结构不清晰,导致诊断困难。本研究利用浆膜腔积液的细胞块进行苏木精-伊红(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其与液基细胞制片技术在良、恶性检出率方面的差异,并探讨浆膜腔积液细胞组织学分型诊断中的应用性及分析各免疫组织化学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晚期肺癌患者提供一个准确可行的新途径。
权春姬
关键词:浆膜腔积液肺癌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体
Ezrin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介导YAP调控胰腺癌演进的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胰腺癌是一种进展迅速、临床预后极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5年生存率低于2%。近几年,虽然外科手术技术和放化疗方案在不断改进,但胰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临床预后却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胰腺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是高侵袭性和高...
权春姬
关键词:胰腺癌上皮间质转化肿瘤血管形成
腮腺腺泡细胞癌细胞学检查特点及误诊原因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腺泡细胞癌在腮腺肿瘤中较少见,早期诊断,术前确诊对手术范围,选择麻醉方式至关重要。涎腺肿瘤细胞病理诊断技术日趋成熟,其中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以其快速、损伤少、经济及准确率高的优点,深受临床医生及患者的欢迎。术前行FNAC检查对涎腺对大多数肿瘤具有一定的参照性[1],对区分良恶性肿瘤的诊断率达91%左右[2]。但由于腺泡细胞癌少见,加之该方法的局限性易误诊。现将我院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腺泡细胞癌针吸细胞学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腮腺腺泡细胞癌细胞学形态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权春姬
关键词: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腮腺腺泡细胞癌误诊原因分析术前确诊FNAC良恶性肿瘤
Yes相关蛋白对人宫颈癌SiHa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Yes相关蛋白(YAP)沉默对人宫颈癌(CC)SiHa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对人CC细胞株SiHa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慢病毒YAPshRNA转染到SiHa细胞,建立稳定转染的YAP-shRNA实验组(sh-YAP组)和空载质粒对照组(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YAP沉默效果;免疫荧光法检测2组细胞中肌动蛋白(F-actin)微丝数量及形态变化;CCK-8法、Transwell小室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2组细胞存活率、迁移及侵袭细胞数以及细胞划痕愈合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2组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标记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锌指转录因子(Snail)]、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γ(γ-H2AX)和凋亡相关蛋白[c-MYC和B细胞淋巴瘤2(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慢病毒YAPshRNA转染SiHa细胞后,SiHa细胞中YA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免疫荧光实验,YAP沉默后SiHa细胞中F-actin微丝稀疏且排列规则,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呈现蜷缩的状态。CCK-8法,与对照组比较,sh-YAP组培养24和48 h后SiHa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Transwell小室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与对照组比较,sh-YAP组的SiHa细胞迁移和侵袭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细胞划痕愈合率明显降低(P<0.05);Western blotting法,与对照组比较,sh-YAP组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c-MYC、Bcl-2和γ-H2AX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结论:YAP基因沉默导致人CC SiHa细胞F-actin的解聚,并调控细胞凋亡和DNA损伤修复,可能会逆转EMT进程,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
赵芳李珍玲朴丽花韩龙哲崔银姬权春姬金雪梅
关键词:宫颈肿瘤细胞增殖细胞迁移
延边地区宫颈非典型鳞状细胞的临床病理分析
2018年
目的探讨延边地区宫颈非典型鳞状细胞(ASC)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的标本23 118例(朝鲜族6 749例,汉族16 369例),其中经病理证实的ASC 365例,其中非典型鳞状细胞意义不明确(ASC-US)126例,非典型鳞状细胞不除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ASC-H)239例。分析朝、汉两个民族、不同年龄组ASC检出情况及其与病理活检结果。结果 23 118例中检出ASC 723例,检出率为3.1%。其中朝鲜族ASC检出率为3.6%(240/6 749),汉族检出率为3.0%(483/16 369),两个民族之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81,P<0.05)。ASC主要分布在40~49岁之间,其次在50~59岁之间。不同年龄段妇女宫颈ASC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26例ASC-US患者中,慢性炎症99例(78.6%)、宫颈上皮内病变(CIN)Ⅰ级6例(4.8%)、CINⅡ级8例(6.3%)、CINⅢ级10例(7.9%)、鳞癌3例(2.4%);239例ASC-H患者中慢性宫颈炎151例(63.2%),CINⅠ级14例(5.9%),CINⅡ级18例(7.5%),CINⅢ级33例(13.8%),鳞癌23例(9.6%)。不同年龄组之间CIN及宫颈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边地区朝鲜族妇女ASC检出率高,ASC主要分布在40~49岁年龄段,对高危年龄组应加强管理,防止宫颈病变的进一步进展;ASC-H更具有高度病变和潜在危险性,应引起重视。
权春姬金仁顺林贞花韩龙哲
关键词:非典型鳞状细胞宫颈上皮内病变民族年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