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朴世龙

作品数:59 被引量:4,658H指数:31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4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7篇生物学
  • 16篇天文地球
  • 9篇农业科学
  • 7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9篇植被
  • 18篇生态系统
  • 14篇气候
  • 13篇陆地生态
  • 13篇陆地生态系统
  • 13篇
  • 11篇青藏
  • 11篇青藏高原
  • 7篇碳循环
  • 7篇气候变化
  • 7篇NDVI
  • 6篇生态
  • 5篇遥感
  • 5篇土地利用
  • 5篇净第一性生产...
  • 4篇植被净第一性...
  • 4篇陆地植被
  • 4篇CASA模型
  • 3篇植被覆盖
  • 3篇中国陆地生态...

机构

  • 55篇北京大学
  • 2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魁北克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作者

  • 58篇朴世龙
  • 29篇方精云
  • 5篇李晓文
  • 5篇贺金生
  • 5篇赵淑清
  • 4篇梁尔源
  • 4篇陈安平
  • 3篇张扬建
  • 3篇郭兆迪
  • 3篇姚檀栋
  • 3篇郭正堂
  • 2篇汪涛
  • 2篇汪诗平
  • 2篇沈妙根
  • 2篇吴晓莆
  • 2篇刘鸿雁
  • 2篇朱立平
  • 2篇王志恒
  • 2篇唐志尧
  • 2篇张宪洲

传媒

  • 9篇中国科学:地...
  • 5篇植物生态学报
  • 4篇地理学报
  • 4篇科学通报
  • 3篇生物多样性
  • 3篇第四纪研究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Acta B...
  • 2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自然杂志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基础科学
  • 1篇中国政协

年份

  • 6篇2024
  • 6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0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7篇2004
  • 8篇2003
  • 3篇2002
  • 5篇2001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0~2050年中国森林生物量碳库:基于生物量密度与林龄关系的预测被引量:72
2010年
中国森林具有林龄小、平均碳密度低、人工林面积大的特点,因而具有很高的固碳潜力.本文根据1994-1998和1999-2003年两期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中各主要森林类型的林龄组、以及各林龄组的面积和蓄积数据,分别为36种森林类型建立生物量密度与林龄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林业发展规划,预测到2050年中国森林(不包括经济林和竹林)的生物量碳汇潜力.结果显示,在自然生长状况下,到2050年,中国现有森林生物量碳库将由1999-2003年的5.86PgC增加到10.23PgC,碳汇量为4.37PgC;新造森林将增加碳汇2.86PgC;2000-2050年中国现有森林与新造森林的生物量碳汇合计为7.23PgC,平均年碳汇量为0.14PgC/a,表明中国森林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
徐冰郭兆迪朴世龙方精云
关键词:碳库森林蓄积量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对碳循环及其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最新认识被引量:26
2014年
碳循环不仅是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综合表现,还直接和大气CO2浓度的变化相关,从而影响到全球气候的稳定,因而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碳循环研究已逐渐从人类CO2排放到海洋与陆地全球分布的基本问题,转变为区域碳收支的确定,
於琍朴世龙
关键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循环IPCC大气CO2浓度全球变化CO2排放
中国陆地植被生长期变化及其对碳循环的影响
朴世龙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植被生长季延长的现象明显;然而,其变化的大小及其分布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植被生长期的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和大气系统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有着深刻的影响。全面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的中国植被物...
关键词: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气候变暖
青藏高原地表变暗对区域冻土与生态系统的影响
2024年
作为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地表过程变化深刻影响着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在青藏高原变暖变湿的背景下,冰川积雪加速融化、植被持续变绿,高原地表总体呈现变暗特征,即地表反照率持续下降.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估高原地表变暗对区域、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的气候效应,而高原地表变暗如何影响局地冻土与生态系统仍不清楚.为此,本文利用陆地过程模型ORCHIDEE-MICT开展模拟实验,定量评估了高原地表变暗对区域冻土与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地表变暗导致的气候变化会导致高原冻土面积减少(1.1±0.019)×10^(4)km^(2),多年冻土活动层的平均厚度增加约(0.06±0.0004)m,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平均减少约(0.06±0.0016)m.相比之下,高原地表变暗会增加叶面积指数,提高总初级生产力,最终导致高原陆地碳储量增加(0.81±0.001)PgC.研究结果强调了高原地表变暗对冻土与生态系统的跨圈层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高原持续变暖变湿下冻土退化风险,并为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汤舒畅汪涛刘丹姚檀栋朴世龙
关键词:青藏高原反照率冻土生态系统
上海城市土地利用形成、变化及其空间作用机制被引量:21
2006年
基于多时段TM遥感影象资料,对上海地区近10年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形成过程和相关空间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农业用地是全区近10年来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来源;②灌草丛与弃耕地作为一类独特的“中间过渡”土地利用类型,其数量、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指示着新开发区形成、扩展的强度和方位;③具有较大面积、较少转变次数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其空间格局强度最为显著,空间凝集度和亲和性也最强,构成区域城市化扩展的主体骨架。在此基础上,以具有较大规模的多个扩展核(常构成城市的CBD)为核心的“多核扩展”和以卫星城、交通干线周围为主的“点—轴扩展”模式,成为本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形态组建和扩展的主要形式;④上海中心城区及其他主要城镇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较高,以中、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扩展过程则往往经历了较多的土地利用转变方式及其过程,城市化过程中土地集约化使用程度低,城市化土地利用扩展过程显得零散,规律性、可解释性较差。
李晓文方精云朴世龙
关键词:城市土地利用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循环的研究
方精云李克让曹明奎朴世龙贺金生
该项目属生态学和地学相交叉的研究领域。通过发展实际观测、定量估计和模型模拟的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国家尺度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过程、碳储量、净吸收和净排放变化及其发生机理。 创造性地建立了我国主要生物群区碳储...
关键词: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碳储量区域植被
青藏高原碳汇现状及其未来趋势被引量:14
2023年
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估算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研究结果能相差一个数量级.另外,未来气候暖湿化总体有利于高原碳汇,但封存在多年冻土中的土壤有机碳面临着较高的排放风险.因此,迫切需要开展高原陆地碳汇现状与未来潜力的估算.为此,本文通过整合清查法、生态系统模型和大气反演模型三种方法,估算出2000~2015年高原陆地碳汇为33.12~37.84TgC a^(-1),其中气候变化和CO_(2)浓度升高是当前碳汇形成的重要机制,而放牧导致的碳排放较小,约为0.38TgC a^(-1).在中高排放情景下,未来气候暖湿化将显著增加高原碳汇,变暖引起的冻土碳排放仍不足抵消植被碳吸收;退化草地的修复将显著增加高原碳汇,退化草地的增汇潜力约为9.06TgC a^(-1),预估到2060年高原碳汇可达到57.78~70.52TgC a^(-1).高原陆地碳汇约为高原人为碳排放量的2.5倍,在气候暖湿化和生态管理措施加强背景下,未来碳汇有望实现倍增,将为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汪涛王晓昳刘丹吕冠廷任帅丁金枝陈报章曲建升汪亚峰朴世龙陈发虎
关键词: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模型
1982~1999年青藏高原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变化被引量:185
2002年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生态学过程模型,利用1982~1999年间NOAA-AVHRR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及其相匹配的温度、降水和太阳辐射等气象数据,结合植被和土壤质地等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植被的总NPP为0.21PgC·a-1(1Pg=1015g),约占全国植被NPP总量的12.43%。NPP的总体分布趋势是,自东南至西北递减,这与水热条件的分布趋势一致。18年来,青藏高原植被的NPP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从1982年的0.19PgC增加到1999年的0.24PgC,年平均增加速率约为1%;其中,青海省的东南部、西宁地区和西南部的部分地区,以及西藏东部的横断山区和雅鲁藏布江南部的部分地区的NPP增加显著。除10月和12月的月平均生产力呈减少趋势外,大部分植被类型的其它月份大都呈增加趋势。
朴世龙方精云
关键词:青藏高原CASA模型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DVI植被类型
气候变暖会使青藏高原树线一直上升吗?被引量:6
2017年
树线上树木生长主要受生长季低温限制,因此气候变暖将导致高山树线向更高海拔迁移。然而,全球树线调查数据显示,近百年来约50%调查样点树线上升明显,其余则保持静止状态。以上事实揭示,除了气候因素,非气候因素(如竞争等种间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控着树线的位置变化。青藏高原拥有全球海拔最高的天然树线,是探讨气候和非气候因素对树线变化影响的理想区域。研究发现:树线之上低矮稀疏的灌丛或草丛成为幼苗萌发或生长的"避难所",从而有利于树线大幅度爬升;而高大茂密的灌丛则会形成一道宽厚的"封锁墙",从而抑制树线的上升。因此,变暖背景下树线位置倾向于向更高海拔爬升,但爬升速率受到树线之上种间关系的调控。变暖并不一定会造成树线位置的显著上升。
王亚锋梁尔源芦晓明朱海峰朴世龙朱立平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变暖种间关系树轮
夯实生态保护修复科学基础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2023年
7月下旬,我参加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的党外委员赴新疆视察活动,了解到近十年来新疆已实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并探索出防风固沙与果蔬产业、生态旅游、新能源产业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形成了生态改善、就业增加、收入提高、民族和谐多方共赢的新局面。这充分说明像新疆这样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只要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风沙源也能变成幸福园。
朴世龙
关键词:果蔬产业民族和谐生态脆弱生态改善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