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雪莲
- 作品数:5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帕金森病患者疲劳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睡眠行为干预研究
- 2018年
-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疲劳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睡眠行为干预对疲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35例疲劳严重度量表(FSS)评分>4分的患者分为A组,41例FSS评分≤4分的患者分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相关资料;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帕金森病患者疲劳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睡眠行为干预前后的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FFS量表的评分结果以及疲劳发生率。结果 A组的Hoehn-Yahr分级、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总分、运动迟缓评分、中轴症状评分、非运动症状评价量表(NMSS)总分、睡眠评分、情绪与认知评分、胃肠道症状评分、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均显著高于B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睡眠评分、情绪与认知评分是帕金森病疲劳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睡眠行为干预后的PDSS量表评分为(122.61±15.71)分,显著高于睡眠行为干预前,而FFS量表评分为(2.97±1.04)分,疲劳发生率为27.63%,显著低于睡眠行为干预前(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容易出现疲劳状态,睡眠、情绪与认知障碍是帕金森病患者疲劳发生的危险因素。睡眠行为干预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疲劳状态。
- 曾雪莲杨玮
- 关键词:帕金森病睡眠行为干预
- 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干预效果的观察
- 2021年
- 针对脑卒中患者展开治疗过程中,将超早期护理方法进行应用,研究其对患者恢复的影响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地点为我院,研究人员的选取标准为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研究共选取人数60例,展开对比实验,将患者分为人数为30例的对照组和人数为60例的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超早期护理,分析对比不同护理对患者的影响情况。结果:对患者Fah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数据在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评分均发生变化,试验组的变化程度更为显著,与对照组形成组间差异,P<0.05,存在意义。结论:在脑卒中患者中将超早期康复护理方法进行应用,对患者恢复具有积极意义,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 汪英曾雪莲程永红
- 关键词:康复护理脑卒中患者干预效果
- 论观察脑梗塞患者实施早期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
- 2023年
- 探讨观察脑梗塞患者实施早期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58例脑梗塞患者进行护理研究;随机分为常规组(采用常规方式完成护理干预)和研究组(采用常规方式+早期综合护理方式完成护理干预),各29例;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分、运动功能评分、依从率(运动依从率、生活依从率、复查依从率、服药依从率)。结果:护理前,研究组生活能力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同常规组比较,未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生活能力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运动依从率、生活依从率、复查依从率、服药依从率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早期综合护理方式有效应用后,可将患者生活能力以及运动功能有效提升,并将患者运动依从率、生活依从率、复查依从率、服药依从率有效提升,促进脑梗塞患者预后水平提升。
- 周凌艳曾雪莲
- 关键词:脑梗塞有效性
- 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治疗中的作用观察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82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PSD)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患者采用常规抗抑郁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心理、生理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抑郁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护理干预后3个月患者抑郁情况均有所好转,观察组患者平均HAMD评分低于17分,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是一种针对性预见性的护理方法,针对患者抑郁的诸因素进行全方位干预,可明显减轻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于患者配合治疗与护理,加快自理能力的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 曾雪莲
- 关键词:护理干预脑卒中后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