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怀斌
- 作品数:65 被引量:653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政治信任的制度—文化归因及政府合作效应被引量:29
- 2014年
- 中国社会的政治信任问题日益突出,是需要正视与解决的重大公共管理问题。本研究通过767个城乡居民问卷调查发现,公共政策评价和腐败感知显著影响政治信任。中央政治信任决定于公共政策评价、政治效能、腐败感知、社会信任、政治犬儒主义、权威主义价值观与媒体信任;本地政治信任决定于公共政策评价、政治效能、腐败感知与权威主义价值观。政治信任能促进个体的合作行为,抑制对抗行为。
- 张书维景怀斌
- 关键词:政治信任文化视角
- 儒家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咨询的启示被引量:41
- 2007年
- 儒家思想曾居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鉴于文化的传承性和对心理健康作用的必然性,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应当充分关注。文章强调,不宜刻板化否定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基于心理咨询的常见问题,文章初步讨论了儒家思想对心理咨询可能有贡献的9个领域人生意义、应对、生死教育、哀伤辅导、心理调节、人际认知、社会生活技能、人格发展、心理咨询技术等。进而,讨论了以儒家思想为资源,以心理学为目的,通过整理和发现、发展、操作化和验证等环节,构建儒家心理咨询学说的方法论问题。
- 景怀斌
- 关键词:儒家儒家思想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文化
- 从依赖集体主义到关系自私主义——十年来中国社会心态变异探析被引量:8
- 1989年
- 一、十年前,依赖型的集体主义社会心态十年前,即中国“文化大革命”前后那段时间,中国的社会心态,整体上讲,是依赖型的集体主义。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从整个社会来看,当时无论是各阶层,各团体的人,对于领袖人物,特别是毛泽东个人,有很明确的精神依赖,对于他个人有一种不可比拟和否定的精神依托。毛泽东说的绝对正确,毛泽东赞成的,群众会毫无疑义地执行。一般群众把毛泽东当作神,而不是当作人来看待。这除了经过那段历史的感性认识外。
- 景怀斌
- 关键词:社会心态不公平感领袖人物中国社会文化行为
- “德命”与“牧领”的治理向度:与福柯理论的对话被引量:8
- 2021年
- 中国的"德命"与西方的"牧领"作为历史性、文化性的认知图式,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各自政治文化的渊源、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情感特征。以福柯谱系理论对二者的"治理"思想进行解读,有助于把握中西方知识、权力、主体及其治理功能的作用机制。"德命"的治理机制是:农耕文明的社会场域,政治家、儒家精英的"知识"构建,儒化的、高度自我赋权的知识/行动主体,基于伦理责任的自我技术等;"牧领"的治理机制是:宗教社会场域,宗教精英的"真理"构建者,信仰赋权的知识/行动主体,基于精神性良心的自我技术等。"德命"蕴含家国命运共同体、民本性、合法性统合等治理理性,"牧领"则表现出信仰共同体、契约精神、有效性统合等治理理性。
- 景怀斌张善若
- 关键词:福柯政治文化
- 传统中国文化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三种思路被引量:72
- 2002年
- 近年来 ,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 ,但是从文化整体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嫌不够。本文认为 ,虽然传统中国文化没有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健康的说法 ,但是由于人的存在的共同性 ,传统中国文化客观上具有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功能。这表现为三种思路 :信仰—养性的思路 ,养生—治身的思路 ,迷信—功利的思路。它们各自对心理健康有自己的见解和做法。文章分析了这三种思路的基本情况和特征 。
- 景怀斌
- 关键词:心理健康
- 职业压力感视野下公务员机制的问题与建议被引量:10
- 2008年
- 传统的职业压力研究以压力形成的心理机制为重心。本文凸显压力的组织诊断功能,以压力为指标,分析公务员制度-文化-心理机制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三级编码显示,公务员组织表现出领导为中心的工作运行模式,此模式易诱发潜规则和以领导为中心的组织文化。公务员的压力源为,工作特征、社会环境、岗位要求、家庭、公私冲突、制度不足、潜规则、工作报酬、人际应酬、竞争、领导因素、组织文化等方面。公务员的成长期望(受角色及个人需要、自我意识等锚定)中介地决定着公务员对组织特征与工作特征的解释,产生不可控感,带来压力感大小。因公务员运行制度的个人不可控感,公务员压力反应表现为内缩式身心反应,自我改变型消极应对,消极的工作行为和绩效。改变此现状,在公务员制度操作层面应提高公平、透明和工作参与性,在公务员自身则需培育职业精神。中国式职业精神可从"士"传统的承担意识和现代责任制度等角度培育。
- 景怀斌
- 关键词:公务员扎根理论中国文化
- “深思熟虑”式的偏见如何产生——观念形态认知效应的实验-质性考察
- 人们何以以掌握真理的感觉而有偏见地认知?这便是独特的观念形态或意识形态认知效应现象。实验研究发现,个体的观念形态或意识形态一旦被激活,其对人物和事实的认知就会出现如情绪化、极端化、带有更多偏见且无法自知等第现象。导致这样...
- 周佳景怀斌
- 关键词:意识形态偏见
- 文献传递
- 香港民众国家认同的文化心理机制——基于内地民众的比较
- 香港民众国家认同作为'一国两制'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心理条件,是亟待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从'制度-心理'视角来看,国家认同是个体对于自身心理、所处文化背景以及宏观制度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与诠释。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制度背景,使香...
- 傅承哲景怀斌
- 关键词:国家认同文化心理一国两制
- 文献传递
- 防止不遵从规则成为“规则”被引量:2
- 2018年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规则是制度的一种,一般指人类反复使用而共享的价值体系,由规则、规范和策略构成。无论是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都是对个体行为的约束,使组织成为有统一意志和准则的行动整体,运行更加有序化和高效率。如果制度不能以理论预期的方式发挥作用,就会降低其功能,造成制度失效。若失效制度未被及时纠正,则可能会不断偏离组织的明文规范而成为组织惯例,从而造成失效制度的组织化。如果社会都以违背明文规则为约定俗成的“规则”,不仅会降低社会治理的有效性,也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 景怀斌
- 关键词:社会责任意识组织惯例制度化非正式制度诚信建设价值体系
- 民众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状况及作用机理被引量:2
- 2017年
- 理论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政治性理念,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但其作用机理如何,尚未有充分研究。本研究试图以实证的方法回应这一内在问题。基于2014年1604人的城市居民调查数据,发现民众在价值观的认同上存在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因素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发现,核心价值观认知分为个体、秩序、社会、国家四个递进的层面,与国家治理的效标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其作用机理具有稳健性,具体表现为:无论在社会还是个人层面,效标均主要受到国家层面价值观的直接作用,个体价值观均稳定地通过秩序价值观起作用。结论表明,在文化建设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民众的核心价值观的结构特征及其作用机理。
- 景怀斌傅承哲许晓丽
- 关键词:社会核心价值观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