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益权
- 作品数:78 被引量:483H指数:13
- 供职机构:温州大学法政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过错的认定被引量:13
- 2003年
- 方益权
- 关键词:学生伤害事故过错主观标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法
- 论“乐学”情境的创设被引量:1
- 2001年
- 方益权
- 关键词:教育改革素质教育
- 关于大学生责任教育内容体系的思考被引量:23
- 2006年
- 责任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时代的道德基石,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基本内涵。应在德育系统论和受众理论的指导下,坚持因材施教和德育实践性原则,以大学生成人、成才、奉献为思想脉络,构建以生命责任、行为责任、成才责任和回馈责任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责任教育内容体系,提高责任教育的实效性。
- 方益权
-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教育教育内容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实效性
- 地方高校科研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以温州为例被引量:6
- 2012年
- 知识经济时代下,大学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科研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诸多不适。地方高校须从创设有利于高校科研与地方社会经济共生发展的外部环境、提升高校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软实力、融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寻找相互发展的结合点和生长点等三个方面着手,促进各类创新力量的协同创新,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事业的融合发展,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自身可持续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 林玉双方益权
- 关键词: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协同创新
- 法律诊所式教学与法律职业人才培养被引量:12
- 2010年
- 法律诊所式教学以培养学生法律实践能力为目标,是对传统法律教学模式的完善。针对我国目前法律职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推进法律诊所式教学,弥补传统法律教学的不足,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心、社会公益心,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及职业道德。
- 方益权申晓丽易招娣
- 关键词:法律教育诊所式教学
- 对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救济规则的思考——在过错推定归责原则下以适度救济与价值衡平为宗旨被引量:12
- 2010年
- 抛掷物致人损害是一类特殊的侵权行为。《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该问题。对抛掷物致人损害的概念和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将该类行为与其他侵权行为作明确区分。依价值衡平原则可提出适当救济规则:被推定的侵权行为人的范围应当是建筑物或类似场所中特定范围内有可能抛掷该物的人,如果不能确定该合理范围,则不应予以救济;该确定范围内的人承担按份的适当补偿责任;该确定范围内的人能够证明自己无抛掷行为的,应予免责。
- 方益权钟哲斐
- 关键词:免责事由《侵权责任法》
- 法经济学视域下的教师惩戒权被引量:2
- 2011年
- 近年来,在中小学校因教师过度惩戒所致之学生伤害案件不断发生,因教师放任不管所致之学生伤害案件也时有发生。同样,在高校教师惩戒滥用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老师究竟该不该管学生?应该管到什么程度?这是现有的教育法律体系留给全体教师的困惑。以法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教师惩戒权问题,借鉴经济学中的希克斯改进理论论证通过制度化的方法来解决当前教师惩戒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中关于教师惩戒权的相关规定,是很有必要的。
- 易招娣方益权
- 关键词:教师惩戒权外部性法经济学
- 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若干思考被引量:8
- 2003年
- 因传统诉讼观念的影响、法律规定上的过于简单化、理论研究上的长期忽视、司法实践上的混乱,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法律制度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诉讼价值。笔者拟根据立法精神、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对改革和完善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提出一些建议:提起期间应当严格限定在人民检察院决定提起公诉之后一审庭审之前;不应赋予人民检察院独立的附带民事诉讼请求权。
- 方益权
- 关键词: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刑事诉讼法请求权角色定位
- 提高高校法制教育实效的宏观视角被引量:9
- 2004年
- 为进一步提高法制教育实效,增强大学生法制意识,应当加深对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重视法制教育研究,树立法制教育是方法教育、意识教育、能力教育的理念。
- 方益权
- 关键词:高校法制教育德育知识结构教育研究
- 论教师人格形象的科学定位被引量:3
- 2002年
- 当前,在教师人格形象的社会定位和教师的自我定位上,都存在很多误区。深入研究教师人格形象的科学定位,努力使教师人格形象的社会定位、自我定位和角色定位科学地整合统一,不论对教师群体和个体的人格完善,还是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都非常有意义。
- 方益权
- 关键词:教师人格形象角色定位社会定位自我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