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斯科特·斯洛维克

作品数:7 被引量:4H指数:2
供职机构:爱达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生态批评
  • 2篇主义
  • 2篇访谈
  • 2篇访谈录
  • 1篇道家
  • 1篇毒物
  • 1篇研究范式
  • 1篇依恋
  • 1篇艺术
  • 1篇艺术表达
  • 1篇宇宙
  • 1篇人文
  • 1篇人文主义
  • 1篇神圣
  • 1篇神圣性
  • 1篇生态
  • 1篇生态思想
  • 1篇诗学
  • 1篇思维
  • 1篇梭罗

机构

  • 7篇爱达荷大学
  • 2篇首都经济贸易...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作者

  • 7篇斯科特·斯洛...
  • 1篇韦清琦
  • 1篇吴靓媛
  • 1篇赵俊海
  • 1篇程相占
  • 1篇朱利华

传媒

  • 2篇外国文学研究
  • 2篇鄱阳湖学刊
  • 1篇求是学刊
  • 1篇晋阳学刊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后人文时代的自然书写与生态批评:斯科特·斯洛维克访谈录被引量:2
2020年
斯科特·斯洛维克是著名的美国生态批评家,1992-1995年曾任美国文学与环境研究会创始会长,自1995年开始主编《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期刊。他专注的领域包括生态批评、美国及世界环境文学、非虚构文学、环境书写、美国原住民文学以及可持续性研究。斯洛维克目前的研究和教学主要围绕人文与环境危机语境中的"信息管理"(信息如何被收集,交流和接收)。此次访谈于2018年4月至6月以笔录形式完成,内容涉及生态批评的第四次浪潮,中国传统文化对美国自然作家的影响,生态女性主义的作用,环境文学教学实践,人工智能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影响等。斯科特指出,生态批评的实践,从气候变化文学到生态诗学语言实质的考察(后者是一种由"学术性生态批评"孵化而来的"实用性生态批评"的新范式),都越来越注重实用性。
石海毓斯科特·斯洛维克
关键词:自然书写生态批评
中国生态批评的新发展:走向全球的环境对话
2020年
除了美国之外,中国或许拥有最多的学者正在从事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研究和生态美学之类的研究。究其原因,或许是中国知识分子有阐述环境恶化问题的实际需要,也或许是中国古典哲学中、尤其是道家和儒家思想中拥有丰富的相关理念。目前西方读者可以看到的中国生态批评的重要论著包括王宁为《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2014年秋季刊组稿的一系列文章和鲁枢元《生态时代与中国传统的自然论》2017年英文版(此书最初以《陶渊明的幽灵》为名于2012年在中国出版)。中国年轻的生态批评家们越来越趋向于鉴别中国环境思想对西方(或全球)的环境和人文思想的影响,而不是关注西方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英语版中国生态批评资料正在帮助中国提升该项学术研究的国际声望。我认为,这是中国为全球对话、积极承担克服全球范围内生态与人文问题的责任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斯科特·斯洛维克
关键词:陶渊明
莫岳三十六景:旅行写作教学与葛饰北斋和梭罗式专注
2019年
亨利·戴维·梭罗是个旅行作家,却很少离开他的家乡。他所谓的“旅行”即对某一地方的体验,就是深切地关注其日常环境,并从多重视角看待世界,对此他在《瓦尔登湖》(1854)中有过精细的解说。受梭罗及日本木版画家葛饰北斋系列作品《富岳三十六景》(1830—1832)的启发,作者在爱达荷大学开了一门“梭罗式旅行写作”课程,并称之为“莫岳三十六景:或,在一个小地方周游——带着开放的心境及笔记本”。文章探讨该课程的哲学基础及教学策略,旨在与学生分享如何通过“遍游”爱达荷的莫斯科而真正睁开眼,以旅行者的视角重新看待世界。学生从中也磨砺了写作技巧,习得了与旅行及地方意识相关的文学与艺术传统。
斯科特·斯洛维克韦清琦
关键词:专注
伦理实践与多元路径:生态批评的新问题与新趋向——斯科特·斯洛维克教授访谈录
2020年
导语: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生态批评家,斯科特·斯洛维克教授一直致力于生态批评理论的研究与建构,同时积极参与一系列的环境保护运动。在其研究与实践中,对于生态问题的当代形态有着深刻的洞察。因此,我们与斯洛维克教授就人类中心主义、慢暴力、社会责任、伦理特质等生态批评研究的关键词,以及从方法论角度提出的叙事移情、经验性生态批评展开了讨论,斯洛维克教授对当下生态批评的新问题与新趋向进行了详尽的阐释。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生态批评的丰富内涵,而且对于我们准确把握生态批评的发展和动向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叶华韩存远斯科特·斯洛维克
关键词:生态批评伦理批评研究范式文学批评伦理实践
“培育想象的能力”:瑞安·沃尔什的《清算》及毒物诗学
2022年
近二十年前,劳伦斯·比尔在《为濒危世界写作:美国及世界的文学、文化与环境》中定义并分析了“毒物话语”。此后,有关毒物经验的讲述得到理论界和文学圈的充分关注。世界各地的人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种现实:我们生活在一个中了毒的星球上,环境中的毒素亦存在于我们体内,身体几乎是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用罗伯·尼克松的话说就是“缓慢地”)将人们通过工业活动排放到空气、水和土壤里的毒物质吸收了进去(斯泰茜·阿莱莫将此过程描述为“跨体性”)。作为生物学家同时也活跃在文坛上的桑德拉·斯坦格雷伯在《生活在下游:一位生态学家对癌与环境关系的实地考察》中称,我们必须“培育想象的能力”,以理解后工业生活的意义。文章聚焦瑞安·沃尔什的新诗集《清算》,同时亦关注普拉莫德·纳亚尔近年来的生态批评成果《博帕尔的生态哥特风格:灾难、悬危及生物政治的诡异》,以期倡导和界定不断发展的“毒物诗学”。
斯科特·斯洛维克韦清琦(译)
什么是生态批评被引量:2
2015年
本文对发展迅速的生态文学批评或曰"生态批评"这一学科作了基本介绍。鉴于该领域已有若干广为流传的定义,本文将重点讨论三个具体的文学实例,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要分析。它们包括:威廉·斯塔福德的《或许是独自骑车》、奥费利娅·齐佩达的《要下雨了》和威尔弗莱德·欧文的《为国捐躯》。本文中心论点是,无论是直接描写自然界的作品,还是并未直接提及自然的文学作品或其他形式的文化表达,所有文本都可能包含生态意义。当前大多数生态批评研究的首要范式可被表述为"地方"和"动物性",本文中的三个文本实例以不同方式涉及了上述概念性范式。
斯科特·斯洛维克吴靓媛赵俊海
关键词:爱国主义
调整“大地依恋”的层级:关注跨层级思维的艺术表达
2013年
当代"场所"理论的建构陷入僵局,人们各持己见,而跨层级思维则有利于培育新的"场所感"范式。跨层级思维指在不同的场所层级之间来回转换,反复变焦,把地方-全球讨论置于"层级"和"依恋"语境中。当前许多环境文本如摄影作品、著作等都运用调整"大地依恋"层级的策略,帮助当代读者以多种视角理解自我与场所的深层联系。跨层级思维意味着将对某一特定场所体验的精微性与对全球体验的广大性结合起来,理解人们的生活给环境带来的真实影响,培育新的也许是有效应对当今世界严峻现实的认知习惯与思维方式,使人们适应变化中的世界,并促使他们克服对可能令人麻痹的抽象问题视而不见的倾向。
斯科特·斯洛维克朱利华程相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