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津伟

作品数:35 被引量:125H指数:7
供职机构:华东政法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2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5篇法律
  • 8篇司法
  • 5篇修辞
  • 4篇论题
  • 4篇法律解释
  • 3篇异化
  • 3篇社会
  • 3篇思维
  • 3篇司法裁判
  • 3篇逻辑
  • 3篇法律论证
  • 3篇法学
  • 3篇法治
  • 3篇裁判
  • 3篇常理
  • 2篇修辞学
  • 2篇社会主义
  • 2篇社会主义核心
  • 2篇社会主义核心...
  • 2篇社会主义核心...

机构

  • 16篇华东政法大学
  • 12篇山东大学
  • 3篇浙江农林大学
  • 2篇南开大学
  • 1篇温州大学

作者

  • 32篇戴津伟
  • 1篇张传新
  • 1篇刘风景

传媒

  • 9篇法律方法
  • 2篇太原理工大学...
  • 2篇民间法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学术交流
  • 1篇求是学刊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江海学刊
  • 1篇法学
  • 1篇天府新论
  • 1篇广西政法管理...
  • 1篇渭南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济南大学学报...
  • 1篇时代法学
  • 1篇上海政法学院...
  • 1篇西部法学评论
  • 1篇太原城市职业...
  • 1篇天津法学
  • 1篇沈阳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社会转型期村规民约的异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基于浙江部分村庄的调研分析
2016年
村规民约是村民依据国家法律,民主参与、共同协商、集思广益所确立的自治协议,在调整村民日常行为、维护乡村秩序与分配村集体收益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功能。然而,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村规民约在制定主体、内容与功能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从制定主体看,有的村规民约由乡镇政府统一制定,然后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下属村庄强制执行,背离了村规民约作为村民自治协议的初衷。此外,不少村规民约流于形式,照抄省市的村规民约范本,且大多没有触及征地补偿等与村民利益切实相关的问题,或者即使做出了规定,由于未经村民大会集体讨论,经常有失公正。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嘉兴市、温州市、衙州市和丽水市等地村庄的实地调研,结合外部体制及地域文化等因素,探讨当前村规民约异化的具体表现及其成因,并针对性地寻找相关解决对策。
戴津伟
关键词:村规民约村民自治异化民主协商
平等权的修辞功能研究
2014年
近年来,乙肝歧视、身高歧视和户籍歧视等主张同等对待的诉讼案件不断见诸报端。然而,深究这些案件中"平等权"的含义,不难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平等权"这一言辞将人们的注意焦点引向了追求"同等对待"上,而忽略了区分"同等"的正当标准。文章基于"平等"的多层次内涵,阐释"平等权"到底如何发挥对利益分配的合理化修辞功能的,进而结合案件探究解决各类歧视案件的有效途径。
戴津伟
关键词:平等权修辞歧视
“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修辞学解读被引量:2
2015年
党的十八大把"法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志着"法治"被党和国家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然而,我们在欣喜的同时应该冷静地分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法治"之属性与定位。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中,法治属于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而非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有"理念价值"与"工具价值"之分,在法学理论中,如果我们在"价值"层面探讨"法治",是将其作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终极价值,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法治"则是作为实现"民主""自由"和"公正"等价值的手段,明显具有"工具价值"的色彩,其问的修辞意味很值得我们探讨。此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类解读资料中,我们能发现将"法治"经常被等同于"依法治国",而二者在词性和意义指向上都有明显的差异,本文在阐明"法治"作为社会层面核心价值基础上,从"法治""依法治国"和"价值"等概念的内涵着手,在"政治话语"与"法学话语"的差异、"理念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区分、"法治"与"依法治国"之辩这三个层面探讨其间的修辞意蕴。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形势,分析"法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定位的实际影响。
戴津伟
关键词: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社会法治国家
判例法的修辞论证传统——论佩雷尔曼新修辞学与判例法传统的相通性被引量:1
2011年
英美的判例法传统与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存在很多相通之处,二者都注重对于具体情况而言的合理,主张通过修辞论证取得大众认可,从这个角度看,判例法传统是注重个案正当性的说理传统。英美的判例法就是在个案论证中逐步演进发展的,修辞论证是典型性说理方法,基于当前我国判决书说理过于简略的现状,这种注重个案合理性的修辞说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戴津伟
关键词:判例法
修辞与近代法治理念被引量:3
2010年
修辞作为说服技术在当代的司法实践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一方面,修辞能使法律获得大众的普遍接受;另一方面,修辞追求在大众看来的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与注重形式合法的近代法治理念产生冲突。本文尝试探讨修辞与近代理性法治精神之间的互补与冲突关系,从而阐明修辞在法律领域的正当性限度。
戴津伟
关键词:修辞法治理念
“法的一般性”之要求与实践功能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法的一般性"对法治实践提出了多维度要求,在调整方式层面,"法的一般性"要求法律调整具有普遍性的同类事物,排除个别化和特定化;在内容层面,"法的一般性"要求法律规定符合常情常理;在运作层面,"法的一般性"要求所有法律主体都遵守法律,同一规则在同等情况下得到一致适用。"法的一般性"具有多方面重要功能,首先,调整对象的普遍性能充分拓展法律的调整范围;其次,一般性的抽象概念富有弹性,给司法裁判和日常行为留下了必要的自由空间;此外,一般性调整意味着法律不针对特定的主体,能有效地减少实施法律的阻力。在我国当前实践中,一般性规定不合理、具体规定突破一般性条款等现象不时发生,亟需进行矫正,使"法的一般性"成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石。
戴津伟
关键词:法律分类
常理的司法功能被引量:5
2012年
在彭宇案和许云鹤案等焦点性案件中,法官以生活经验等常理为依据做出责任认定,引发了强烈的公众质疑。尽管如此,常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司法功能,在事实认定、法律解释、利益衡量和法律漏洞填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常理的认定与司法适用依赖于法官的自由裁量,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确定性和主观性。在发挥常理司法功能的同时,我们必须通过注重逻辑和增强司法论证等方式限制常理对法律的消解作用。
戴津伟
关键词:常理司法功能自由裁量
论题与体系之争:法律思维属性辨析
2011年
围绕法律思维的属性,法学史上一直存在着体系和论题之争。本文在梳理论题思维与体系思维之争发展简史的基础上,阐述这两种思维方式在对待体系、概念以及一般与个别问题的不同态度。事实上,体系思维和论题思维各有优点和劣势,法律思维同时兼具这两种属性。不应在二者之间作出选择,而应结合实际,寻找在体系指引下的论题学思考方式。
戴津伟
关键词:论题开放性修辞学
目的解释的要素整合功能及其展开被引量:1
2023年
随着目的解释在司法裁判中的强势崛起,法学界也表现出了对其的高度推崇,形成了目的解释主导论。目的解释主导论意指规范目的在法律解释中发挥着价值导向、目标指引和观点选择功能。当法条出现多种解释可能时,我们应当选择最有利于实现规范目的者作为解释结论。然而,解释者很容易基于规范目的在法律解释中的主导作用,想当然地推导出目的解释方法的优先和支配地位,忽视和挤压文义、体系等解释方法,直接依据解释者所秉持之目的确定结论。事实上,目的解释之展开,是以规范目的作为主导,整合文义、体系和历史等制定法要素,引入政策和预期社会效果等外部价值导向,综合权衡,确定解释结论。具体而言,目的解释的要素整合功能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是以实现规范目的为目标导向,融合法条文义和体系脉络等制定法要素,阐明法条规整目标。二是以规范目的为通道,导入政策和预期社会效果等外部价值要素,实现法内规范目的与法外价值导向有效沟通,提升解释合理性,及时回应当前社会需求。
戴津伟
关键词:社会学解释
法律逻辑的论证转向被引量:1
2019年
法律推理是一种实践推理,必须处理司法过程中的价值判断与利益衡量,必然涉及合理性论证,通过论证将法条所蕴涵的规范评价赋予当前案件事实。然而,受传统逻辑观念的影响,我们仍然习惯于将法律逻辑等同于形式逻辑在法律领域的应用。即使是西方的法律逻辑理论,也习惯于下意识地将法律逻辑等同于形式逻辑,把法律推理等同于演绎模型。
戴津伟张传新
关键词:法律逻辑法律推理形式逻辑司法过程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