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琼

作品数:8 被引量:59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气候
  • 5篇青藏
  • 5篇青藏高原
  • 3篇新证据
  • 3篇年际
  • 3篇年际变化
  • 3篇气候变暖
  • 3篇气体排放
  • 3篇温室气体
  • 3篇温室气体排放
  • 3篇变暖
  • 2篇日较差
  • 2篇年代际
  • 2篇年代际变化
  • 2篇气温
  • 2篇气温日较差
  • 2篇温室效应
  • 2篇旱涝
  • 1篇对流层
  • 1篇对流层顶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南京大学

作者

  • 8篇张琼
  • 7篇吴国雄
  • 4篇刘屹岷
  • 4篇段安民
  • 2篇毛江玉
  • 2篇钱永甫
  • 1篇张学洪
  • 1篇刘新
  • 1篇刘平
  • 1篇李伟平

传媒

  • 2篇大气科学
  • 2篇气象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3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气候研究的最新进展被引量:139
2004年
文中回顾了近 10a来吴国雄等在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气候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通过分析东西风交界面的演变证明 ,由于青藏高原的春季加热 ,亚洲季风区对流层低层冬季盛行偏东风转变为夏季偏西南风最早发生在孟加拉湾东部 ,与其相伴随的激烈对流降水出现在其东面。因此孟加拉湾东部至中印半岛西部是亚洲季风最早爆发的地区。同时也指出盛夏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加热所激发的同相环流嵌套在欧亚大陆尺度的热力环流中 ,从而加强了东亚的夏季风 ,加剧了中西亚的干旱 ;并通过其所激发的波动对夏季东亚的气候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文中还比较了夏季南亚高压的伊朗模态和青藏模态性质的异同及其对亚洲夏季降水异常分布的不同影响。
吴国雄毛江玉段安民张琼
关键词:青藏高原亚洲季风气候研究孟加拉湾夏季降水春季
青藏高原气候变暖是温室气体排放加剧结果的新证据
过去数十年间青藏高原气候变暖已经被许多研究所证实,但迄今为止还缺少能将其与人类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证据。通过对历史观测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高原气候变暖的同时伴随有显著的气温日较差的减小。另外,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的高空再分析...
段安民吴国雄张琼刘屹岷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变暖温室效应气温日较差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气候变暖是温室气体排放加剧结果的新证据
过去数十年间青藏高原气候变暖已经被许多研究所证实,但迄今为止还缺少能将其与人类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证据.通过对历史观测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高原气候变暖的同时伴随有显著的气温日较差的减小.另外,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的高空再分析...
段安民吴国雄张琼刘屹岷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变暖气温日较差温室气体排放对流层顶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气候变暖是温室气体排放加剧结果的新证据被引量:22
2006年
过去数十年间青藏高原气候变暖已经被许多研究所证实,但迄今为止还缺少能将其与人类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证据.通过对历史观测资料的分析,本文发现高原气候变暖的同时伴随有显著的气温日较差的减小.另外,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的高空再分析资料还表明高原上空对流层顶附近也有明显的气温上升趋势,而平流层低层则是变冷的趋势.这些特征在两个参与国际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的耦合气候模式的20世纪CO_2浓度情景试验中成功再现,而两个模式的工业化前情景试验中都没有这样的特征.这意味着最近数十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暖很可能主要是由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剧所引起,并且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比全球其他地区更显著.
段安民吴国雄张琼刘屹岷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变暖温室效应
南亚高压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被引量:156
2000年
利用1958~1998 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100 hPa 高度场和风场资料, 依据大气环流观测事实及天气学原理, 较客观地定义了描述南亚高压活动的特征参数, 然后对南亚高压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诊断分析。发现北半球中低纬100 hPa 环流异常具有空间整体性和时间持续性, 即北半球中低纬100 hPa 环流同时加强或同时减弱, 并且其整体异常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南亚高压面积和强度的变化存在3.8 年的振荡周期,与ENSO 的循环周期一致。南亚高压的中心和脊线在夏季较为稳定,较大的年际差异出现在春季。高压面积和强度的年际变化最明显, 并且面积大、强度强的年份往往与ElNino 年相对应。南亚高压的位置和强度还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自1978 年以后, 冬半年南亚高压脊线南移, 中心东移, 面积增大, 强度增强, 夏半年南亚高压的位置变化不很明显, 但是面积和强度也增大增强。这种年代际异常与低层大气系统及赤道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异常一致。南亚高压强度距平与热带海洋SSTA 密切相关, 与印度洋海区的同期相关最好。南亚高压强度异常对印度洋SSTA 的响应时间为0~5 个月, 对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 的响应时间为?
张琼钱永甫张学洪
关键词: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气压
印度洋和南海海温与长江中下游旱涝被引量:95
2003年
作者统计分析了 1 95 8~ 1 999年 4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 5~ 8月旱涝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42年中旱涝月出现频次相等 ,但洪涝强度远大于干旱强度。对比分析旱涝月的环流异常和海温异常 (SSTA)发现 ,南海地区SSTA和对流层低层经向风异常均与长江中下游旱涝显著相关 ,尤其正SSTA和涝月的关系更为密切 ,因此南海SSTA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一个强讯号。进一步分析发现 ,夏季南海SSTA与前春赤道南印度洋SSTA存在显著相关 ,可将其作为预报因子。最后得到的预报思路为 :当前春赤道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 ,则夏季南海海温异常偏暖 ,南海低空出现异常偏南风 ,异常多的水汽向我国南方输送 ,长江中下游地区易涝 ;反之当前春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冷 ,夏季南海海温亦异常偏冷 ,南海低空出现异常偏北风 ,向北输送水汽偏少 ,长江中下游易旱。
张琼刘平吴国雄
关键词:南海海温旱涝海温异常年际变化
青藏高原抬升加热气候效应研究的新进展被引量:66
2002年
对近4年来关于青藏高原加热影响气候的研究进行回顾。首先介绍利用位涡方程和热力适应理论,揭示夏季高原上空低层气旋式及高层反气旋式环流结构稳定维持的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高原加热作用造成的低层正涡源显低层气旋式环流得以稳定维持的重要原因。而边界层摩擦产生的负位涡是平衡正位涡的主要因素。高原加热还在高原上空形成负位涡,它影响着盛夏的大气外流,是青藏高原上空强大而稳定的反气旋环流得以维持的重要因素。在春夏过渡季节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对大气环流季节变化以及亚洲季风爆发的影响方面,进一步确认了感热加热在过渡季节早期(5月中旬以前)环流演变中的重要作用。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的时间演变引起了海陆热力差异对比的变化,使副热带高压带首先在盂加拉湾东部断裂,亚洲季风因而在盂加拉湾爆发。结果还表明,用纬向风垂直差异的时空分布能更准确地表示季节变化的区域差异。在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与北半球环流系统年际变化的联系方面,发现夏季青藏高原的加热强(弱)的年份,高原感热加热气泵(SHAP)高(低)效工作,使高原加热对周边地区低层暖湿空气的抽吸效应和对高层大气向周边地区的排放作用加强(减弱),高原及邻近地区的上升运动、下层辐合和上层辐散均增强(减弱),从而影响着高原和周边地区的环?
吴国雄刘新张琼毛江玉刘屹岷李伟平钱永甫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效应年际变化大气环流环流场
长江流域大范围旱涝与南亚高压的关系被引量:206
2001年
利用1958~1999年月平均气象资料,分析了42 a以来长江流域大范围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 发现长江流域降水具有非常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年代际的转折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60年 代的持续干旱和90年代的多发性洪涝形成鲜明对比。依照降水标准差大小,从42 a降水资料 中划分出6个严重涝年和5个严重旱年。合成分析表明旱涝年大气环流和全球海温均有明显差 异,涝年高 低层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强,全球海温呈大范围正距平,旱年则相反。文中对比分析了南亚 高压和海温两个异常因子与夏季长江流域降水的关系,发现南亚高压强度指数与长江流域降 水有显著相关,二者的年代际变化趋势非常一致,20世纪70年代末当南亚高压由弱变强,长 江流域由相对干旱转为相对多雨。而赤道太平洋SSTA与长江流域降水的关系不甚确定。超前 /滞后相关分析表明,前期冬春季100 hPa副热带高压强度与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呈显著的正相 关,前期冬春季赤道东太平洋SSTA与长江流域降水也呈正相关,但相关不显著。分析结果表 明,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地形和海陆分布特征,将南亚高压作为一个异常强信号并加 以关注,对中国短期气候尤其是灾害性气候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张琼吴国雄
关键词:旱涝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长江流域气象资料年代际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