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未民
- 作品数:15 被引量:114H指数:5
-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中国“新现代性”与新世纪文学的兴起被引量:45
- 2008年
- 一、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话语讨论有关“现代性”的理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已成为近百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的核心阐释话语。由于在文学研究中弘扬了“现代性”这一概念,仿佛使“现代文学”也充满了宿命般的价值和使命。即便是说到“现代”作为一种时间范畴,因为有了“现代性”,那它也不再会像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史》所理解的那样,“现代”只是一个相对于“前代”的宽容的客观时间,而是一种表征着“世界化”的时空体系,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在此之上,获得了“现代性”内涵或“性质”的文学,
- 张未民
-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新世纪文学现代性话语现代文学文学批评
- 何谓“中国文学”?——对“中国文学”概念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
- 2010年
- 一、“中国文学”:在民族,国家之间的表述“中国文学”一语.为上世纪以至当前的文学话语所广泛使用。它似乎言简易懂,用不着讨论。实际上,对于“中国文学”这种仿佛自足地构成一个“世界”的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庞大而复杂的文学体.应该说真的是所知有限,正如我们对“中国”这一概念仿佛处在一知半解的求索之中一样。扪心自问,我们虽然毫不犹豫且颇为自豪地自称为中国人,
- 张未民
- 关键词:中国文学文学话语中国人
- “新世纪文学”的命名及其意义被引量:6
- 2009年
- 不管意识到与否,其实我们都已经立足在一个新兴起的中国文学场域中。这就是中国新世纪文学。“新世纪文学”不能简单地被归结为一个命名问题或所谓文学“权力话语”的兴替,这种弄不好就偏向某种“厚黑学”味道的所谓“文化研究”话语并无益于真正的学术探讨。如果我们对历史抱有一种谦逊的态度,
- 张未民
- 关键词:新世纪文学中国文学权力话语厚黑学
- 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从“天下之文”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化被引量:4
- 2011年
- 一般的"比较文学"或"世界文学"论述中,常常将"中国文学"作为一种"国别文学"加以把握,但对"中国"来说,这还不够。"中国"除了现代民族国家身份之外,还是有别于现代"民族国家"的东方国家形态,其内里的特征并不能简单套用"国别文学"来轻松阐释。"中国"代表着世界文明中一个较大的文明类型,"中国文学"是多极化的世界文学格局中的重要一极。"中国"自古就有的天下意识,以及其以天论文和天下文学观的传统,使中国文学自古以来就不缺乏天下精神和天下情怀,很容易转化为现代"世界文学"意识。经过百年的建设,现代"中国文学"已是具有世界文学性质的文学,因此,我们不用外寻,其实世界文学就在我们身边,建设中国文学,就是建设世界文学。
- 张未民
- 一个“生活”主题的诗歌简史被引量:2
- 2011年
- "生活"是一个在20世纪崛起于中国,并被赋予了现代性的总体性、整体性的生活内涵的概念。按照分析哲学的理论,词汇是嵌入到人类整个生活方式之中的,"生活"概念在20世纪中国语境流变中的种种用法及相关意义,可以视为我们所经历的整体的、复杂的、悖反的生活情境和生活方式的浓缩与积淀。"生活"因而进入20世纪中国诗歌史,成为一个主题存在,也因此为我们回望20世纪的中国生活敞开了通途。
- 张未民
- 关键词:整体性
- 回家的路 生活的心——新世纪中国文艺学美学的“生活论转向”被引量:23
- 2010年
- 一、引言:是生活不是日常生活2004年底,《文艺争鸣》杂志在第6期上推出了一个名为"新世纪文艺理论的生活论话题"的讨论栏目,发表了8篇文章,围绕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主题展开学术讨论。转年《文艺研究》杂志在其第1期上也发表了几篇有关"日常生活审化"的讨论文章。由此,
- 张未民
-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文艺学美学回家文艺争鸣学术讨论文艺研究
- 想起一些与“生活”有关的短语和诗句被引量:13
- 2010年
- 从本期起,《文艺争鸣》在“理论”版块里,推出一个新的专题讨论栏目:“新世纪中国文艺学美学范式的生活沦转向”。
- 张未民
- 关键词:诗句短语中国文艺学文艺争鸣美学范式
- 何谓“中国文学”?——对“中国文学”概念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被引量:13
- 2009年
- 一、“中国文学”:在民族/国家之间的表述
“中国文学”一语,为上世纪以至当前的文学话语所广泛使用。它似乎辞正义明,言简易懂,不会也用不着引起什么讨论。就我有限的阅读范围.知道《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1986)中,列有周扬和刘再复两人署名撰写的首条“中吲文学”一文,开头即这样写道:
- 张未民
- 关键词: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话语
- 新世纪以来的文学进程被引量:5
- 2010年
- 中国新世纪以来的文学也可以径直称为“新世纪文学”。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我们常常把“新世纪文学”上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甚至80年代,因而“新世纪文学”也并非特指固定在“新世纪”这一单纯时间维度上的文学,它在上个世纪最后20年间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标示着一种具有“文学新世纪”意义的大不同于20世纪中国文学主潮的新的文学,
- 张未民
- 关键词:新世纪文学中国文学时间维度主潮
- 对新世纪文学特征的几点认识被引量:5
- 2011年
- 中国"新世纪文学"的用法主要有三种,即新世纪以来的文学;与"新世纪文学"概念相对且相辅相成相伴相随的"新世纪文学";与旧世纪相对的"21世纪中国文学"。本文综合性地运用以上三种用法,用"新世纪文学"观,对"新世纪文学"的若干基本特征进行了初步描述,既从其总体特征上,描述了新世纪文学改变"减量"文学思维的"增量"趋势,改变非生态性思维的"生长"趋势、改变简单思维的"总体"趋势;更从其内部性质上,认为新世纪文学是一种以生活性文学观念为基本底蕴,以处理人、文学与"物"的关系,处理欲望与文明的关系为基本要旨和基本主题的开辟了"文学新世纪"的文学,是一种代表中国文明新的崛起时代的文明的缩影和象征。
- 张未民
- 关键词:新世纪文学生长性总体性生活性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