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多层螺旋CT...
  • 2篇血管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体层摄影
  • 2篇体层摄影术
  • 2篇梗塞
  • 2篇冠脉
  • 2篇X线
  • 2篇X线计算
  • 2篇X线计算机
  • 2篇DTI
  • 2篇成像
  • 2篇磁共振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血
  • 1篇动脉血管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心肌

机构

  • 9篇巴彦淖尔市医...
  • 2篇内蒙古医科大...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内蒙古医科大...
  • 1篇北京市平谷区...

作者

  • 10篇张晖
  • 5篇柴瑞新
  • 4篇斯琴
  • 2篇刘慧斌
  • 2篇窦瑞芳
  • 2篇汪剑威
  • 2篇伊生勇
  • 2篇潘燕
  • 1篇刘树枫
  • 1篇陆菁菁
  • 1篇王学明
  • 1篇尹长山
  • 1篇李昊
  • 1篇殷旭
  • 1篇李秉政
  • 1篇高帅

传媒

  • 3篇内蒙古医学杂...
  • 2篇实用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中国辐射卫生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07
  • 1篇200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腰骶角增大致腰骶不稳的生物力学变化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评价腰骶角增大所致腰骶不稳的形态学和生物力学变化。方法 :分析 10 5例腰骶部MRI影像中 2 8例存在腰骶不稳患者的腰骶角、L5/S1椎间盘高度、盘椎比率和椎间关节的改变。统计学分析使用StataWindow4 0。结果 :腰骶角为 4 4 7°± 4 5°、L5/S1椎间盘高度在 0 97± 0 2cm、盘椎比率为 0 3±0 0 0 8(P <0 0 5 )时存在腰骶不稳 ,椎间关节的变化无特异性。结论 :腰骶角增大可导致L5/S1平面应力集中 ,形成腰骶不稳。
张晖斯琴柴瑞新
关键词:腰骶角生物力学MRI
普通64排CT“双低”剂量心脏冠脉成像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与常规前瞻性门控冠脉CTA成像对比,探讨低电压、低对比剂用量(双低)心脏冠脉CTA成像在普通64排CT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双低"技术对50例BMI≤25 kg/m2患者行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常规组)、B组(双低组)。A组使用100 kV,350 mg I/ml,对比剂注射流率4.0 ml/s,50 ml注入量;B组使用80 kV,270 mg I/ml,对比剂注射流率4.0 ml/s,40 ml注入量。比较两组冠脉各个节段的CT值和放射剂量。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心率、BMI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患者受照剂量差异非常显著。结论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扫描80 kV较100 kV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均显著降低,"双低"剂量冠脉CTA在普通64排CT使用是可行的。
张晖柴瑞新殷旭高帅李秉政
关键词:CT
肺朗格罕氏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的影像学诊断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肺郎格罕氏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PLCH)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6例经病理证实的PLCH患者均经胸部X线平片和高分辨率CT(HRCT)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了鉴别诊断。结果X线胸片与HRCT显示了双肺弥漫网状、星状结节影2例,弥漫性分布的囊疱与星状结节并存2例,两肺实变影、磨玻璃样影是1例,以及单侧肺斑片状浸润性改变1例。结论两肺弥漫性分布的网状、星状结节影及囊疱影表现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可提示PLCH的诊断。PLCH应与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特发性间质纤维化,以及结节病等鉴别。
斯琴张晖陆菁菁刘慧斌
关键词:X线胸片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脑梗塞的核磁影像学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3年
近年来,核磁影像学在检查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塞等血管病变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脑血管病变程度的评估不仅仅局限于不依赖显影剂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现在更加注重血管和灌注成像技术的使用。多模式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及磁共振成像技术,如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灌注加权成像、T2*-磁共振血管造影等,在脑梗塞检测中的广泛应用,为临床诊断脑梗塞及评估脑血管病变程度提供了有力证据。
潘燕张晖刘慧斌汪剑威
关键词:脑梗塞脑血管病变
DTI研究脑白质疏松症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DTI技术用于观察不同Mantyla分级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皮质脊髓束变化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脑白质疏松患者的DTI影像,测量不同Mantyla分级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FA值、ADC值、CSF纤维数量及纤维长度。结果不同分级患者的FA值、ADC值、CSF纤维数量及左CSF纤维长度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磁共振DTI技术对观察不同Mantyla分级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皮质脊髓束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其可以定量分析皮质脊髓束在脑白质疏松症不同分级间的变化。
张晖柴瑞新窦瑞芳伊生勇
关键词:脑白质疏松症皮质脊髓束磁共振DTI
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CA)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S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450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在450例受检患者中,发现心肌桥126例,共153处发生率为28%,25例为多支受累,前降支占70%,左旋支占18%,右冠状动脉占3%.MCA肌桥长度5~35 mm,平均20 mm,厚度2~5 mm,平均2.5 mm.结论: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能明确检出心肌桥,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柴瑞新王姿丽张晖
关键词: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心肌桥壁冠状动脉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诊断中枢系统疾病中的用途。方法 86例临床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包括超急性及急性期脑梗死40例,脑肿瘤32例,脑白质疏松7例,多发性硬化4例,脑中毒3例以及作为正常对照的健康志愿者9例均经常规磁共振序列和DWI、DTI检查,对患侧和健侧大脑白质纤维束感兴趣区各向异性分数(FA)值进行定量分析,获得方向编码彩色(DEC)图和黑白各向异性(FA)图,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I)显示脑白质纤维束走形方向、损伤、受压、移位等情况。结果健康组不同部位的脑白质的FA值不同,但大脑半球两侧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急性(发病后小于6 h)脑梗死区白质FA值与对侧相比轻度增高或降低,急性期(发病后6~72 h)脑梗死区白质FA值显著减低,FA图为低信号,健侧脑白质为高信号,均有明显差别。良恶性脑肿瘤FA值仅在瘤周水肿区的比较中有统计学差异,FA图肿瘤实质为稍低信号,中心坏死及周围水肿表现为低信号。脑白质病变和正常对照组感兴趣区测量FA值,病变区FA值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TI可无创且清晰地显示白质纤维束走行方向及分布情况,对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有重要用途。
斯琴张晖王学明窦瑞芳伊生勇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各向异性分数
多层螺旋CT诊断输尿管病变的价值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 CT,MSCT)各种重建技术对输尿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输尿管病变的MSCT(平扫12例,多期增强扫描15例)和二维的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三维的最大密度投影(MIP)、遮盖容积重建(SVR)等的表现并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27例MSCT扫描并结合后处理技术均能很好地显示输尿管病变的部位、大小、分布范围及其梗阻情况。输尿管病变的MSCT表现与手术所见基本一致,延时期、排泄期采用MPR更清晰地显示输尿管癌和输尿管息肉(11例)。结论:MSCT能更精确、更可靠地显示输尿管病变并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有希望成为输尿管病变的首选检查。
斯琴张晖尹长山刘树枫崔宝信
关键词:输尿管病变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
脑桥梗塞体积与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脑桥梗塞患者脑桥梗塞体积与患病3个月后预后情况的关联性及脑桥梗塞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30例脑桥梗塞患者,按照头颅核磁及发病时间显示结果,分为超急性期(3-6h)6N,急性期(7-72h)14例,亚急性期(94—336h)10例。30例急性脑桥梗塞均行头颅MRI检查,并对其病灶位置分布、神经系统体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指标进行分析。同时在其头颅核磁弥散加权成像(DWI)上测量脑桥梗塞体积量值,结合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系统评估患者入院第1天情况和3个月的情况。3个月后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行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定。结果患病各期患者的脑桥梗塞体积与入院时所做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r=0.89,0.95,0.92,P〈0.01),脑桥梗塞体积与患者预后3个月评分呈正相关(r=0.87,0.89,0.91,P〈0.01)。结论脑桥梗塞体积的大小与入院1d内所做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密切相关,也与病后3个月预后情况密切相关,可作为其预后的单变量预测因素。
潘燕李昊张晖汪剑威
肺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肺动脉瘤(PA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肺动脉瘤患者的MSCT增强扫描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9例中单纯肺动脉干动脉瘤3例,主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动脉瘤2例,单纯左肺动脉动脉瘤2例,主肺动脉及左肺动脉动脉瘤2例。2例合并有贝切赫特综合征(Behcet.s Disease,BD),3例合并有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 eriosus,PDA),1例合并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Parti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PAPVC)及肺动静脉瘘(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 t ula),3例为特发性。胸痛4例,咯血3例,呼吸困难2例。结论:MSCT可明确诊断肺动脉瘤,其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各异。
柴瑞新张晖
关键词:肺动脉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