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80岁以上高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特点及初次输注唑来膦酸注射液后急性期不良反应情况。方法回顾2011年1月-2017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骨质疏松患者216例,按年龄分为高龄老年组(年龄≥80岁)96例、非高龄老年组(65岁≤年龄<80岁)80例和绝经后非老年组(年龄<65岁绝经后女性)40例。测定并比较各组血钙、血磷、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CTX)、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1 N-peptide,P1NP)、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25-羟基维生素D[25 hydroxy vitamin D,25(OH)D]和临床等指标的差异。其中140例患者初次静滴唑来膦酸5 mg治疗,并按年龄分为80岁以上组(80^+组)75例和80岁以下组(80^-组)65例,观察两组输注唑来磷酸后两周内出现急性期不良反应(acute-phase response,APR)的情况。结果非高龄老年组血肌酐水平高于绝经后非老年组(P=0.01);高龄老年组与绝经后非老年组比较,血肌酐偏高(P=0.000),25(OH)D水平偏低(P=0.007),PTH水平偏高(P=0.032)。随着分组平均年龄的增大,CTX与P1NP有下降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组的APR总体发生率与8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发热、肌骨痛的发生率在80^+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80岁以上高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并非都表现为低转换。初次使用5 mg唑来膦酸静滴,常见的不良反应如发热、肌骨痛的发生率更低。
目的 研究苏州市老年人群肌少症相关指标的特征,探讨肌少症的保护因素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苏州市3个地区符合条件的志愿者,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饮食及运动情况。应用DBA-210人体成分分析仪测定不同部位肌肉质量,用JAMAR握力计测定握力,采用4 m步行测试评估受试者的躯体功能,按照亚洲肌少症工作组诊断标准综合诊断肌少症。对肌少症的相关因素做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肌少症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结果 肌少症检出率为28.8%,其中男性为30.4%,女性为27.9%,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同一年龄段肌少症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上肢肌肉量、下肢肌肉量、四肢骨骼肌量、骨骼肌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index,ASMI)、握力、步速均低于非肌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肉类(χ^2=17.99, P <0.01)、鱼类(χ^2=8.13, P <0.05)、蛋类(χ^2=13.56, P <0.01)、奶类(χ^2=11.95, P <0.01)的摄取频率不同,肌少症发生率不等。每周进行有氧运动(χ^2=16.28, P <0.01)、抗阻运动(χ^2=15.86, P <0.01)的不同时长段的肌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肌少症呈正相关( r =0.307),而BMI( r =-0.253)、上臂围( r =-0.192)、小腿围( r =-0.280)与肌少症呈负相关,肉类( r =-0.229)、鱼类( r =-0.159 )、蛋类( r =-0.201)、奶类( r =-0.193)摄入频率增加与肌少症呈负相关,有氧运动( r =-0.226)、抗阻训练( r =-0.221)时长与肌少症呈负相关( P 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肌少症的危险因素,而BMI、膳食中进食肉类、蛋类、奶类是肌少症的保护因素。结论 老年人是肌少症的高发人群,对其进行运动干预、营养指导有利于延缓进展、改善不良预后。老年人要保证能量和蛋白质的充足供应,保持适宜的体质量指数,同时在保证能量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