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树森
- 作品数:18 被引量:55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海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静脉注射胺碘酮和普罗帕酮转复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对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的转律疗效。方法38例非瓣膜病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20例和普罗帕酮18例,分别先静注负荷量后,继以静脉滴注维持6h,观察房颤转复率、心室率及不良反应。结果6h内胺碘酮组转复率为80%,普罗帕酮组转复率为78%,平均复律时间分别为(3·5±2·4)h和(3·0±2·5)h,两组总复律率及平均复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胺碘酮组减慢心室率作用较普罗帕酮明显(P<0·05)。在治疗期间胺碘酮组无明显副作用,普罗帕酮组3例复律后出现窦缓,2例在第2次追加负荷量时出现低血压反应,停止用药后血压恢复正常。结论胺碘酮和普罗帕硐都具有较高的转律率,减慢心室率胺碘酮优于普罗帕酮。两药对阵发性房颤治疗是有效的。
- 廖树森
- 关键词:心房颤动胺碘酮普罗帕酮
- 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研究
- 2006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管腔直径狭窄>50% ̄95%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非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组血清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中度狭窄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因此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 廖树森刘薇薇米红
- 关键词:冠状动脉病变C反应蛋白冠状动脉造影术
- 曲美他嗪治疗PCI术后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内皮功能和运动耐量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研究曲美他嗪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内皮功能和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首次PCI治疗后心绞痛患者108例,随机均分成常规治疗组及曲美他嗪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术后第2个月予以曲美他嗪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两组内皮功能和运动耐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曲美他嗪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98.15%比83.33%,P=0.008)。治疗后两组的心绞痛发作情况、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内皮功能和运动耐量有明显提高(P<0.05或<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曲美他嗪组的心绞痛发作平均次数[(2.91±1.25)次/月比(1.72±1.04)次/月]与持续时间[(2.06±1.08)h比(1.24±0.97)h]、硝酸甘油[(1.21±0.12)g比(0.84±0.11)g]的用量明显减少,内皮素-1[(50.44±7.43)ng/L比(41.08±6.02)ng/L]水平显著降低,ST段下移幅度[(0.16±0.05)mV比(0.13±0.05)mV]和时间[(18.64±6.41)min比(6.74±4.82)min]、T波倒置幅度[(0.18±0.04)mV比(0.09±0.05)mV]显著减少,左室射血分数[(54.18±8.25)%比(57.82±7.73)%]和6min步行距离[(512.74±86.66)m比(551.24±84.69)m]明显增加,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10.08±3.1)%比(11.79±3.24)%]、一氧化氮[(83.14±5.15)μmol/L比(116.22±6.54)μmol/L]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0.01)。结论:曲美他嗪对PCI术后心绞痛具有较好的疗效,还有效改善患者的内皮功能和运动耐量,值得推广。
- 秦忠朱海廖树森周骏
- 关键词:心绞痛血管成形术曲美他嗪
- 空腹血糖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04例,根据空腹血糖(FBG)水平分为4组:正常组FBG<5.6mmol/L;轻度升高组5.6≤FBG<7.2mmol/L;中度升高组7.2≤FBG<10.0mmol/L,;重度升高组FBG≥10.0mmol/L。对各组之间一般情况、并发症、病死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FBG水平的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增加,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增加,轻度、中度、重度升高组左心衰竭、室颤发生率及病死率与正常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空腹血糖升高提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不良。
- 刘薇薇廖树森钟梅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预后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P-选择素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7
- 2004年
- 目的 :探讨 P-选择素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以及脂代谢对 P-选择素的影响。方法 :采用 EL ISA法检测 94例 ACS患者 [其中 AMI 3 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62例 ]及稳定型心绞痛 (SA) 18例和健康成人 18例的血浆 P-选择素水平。同时把 P-选择素与血脂结果作相关分析。结果 :血浆 P-选择素在 AMI、UA、SA和正常组的水平分别为 19.3± 5.0、15.3± 5.2、 11.1± 4.3和 10 .1± 3 .5μg/ L ,ACS组的 P-选择素高于 SA组和正常组 (P<0 .0 5)。而在 ACS患者中 ,AMI组的 P-选择素又高于 UA组 (P<0 .0 5)。血脂结果在 4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但相关分析显示 ,L DL -c与 P-选择素呈正相关 (r=0 .3 6,P=0 .0 2 8)。结论 :P-选择素与 ACS的发生有关 ,其水平可反映 ACS的严重性 ;L
- 陈以初孙健廖树森米红刘薇薇
- 关键词:P-选择素急性冠脉综合征脂代谢
- 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被引量:9
- 2006年
-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会对肺炎球菌荚膜C多糖物质反应的急性期反应蛋白,参与全身或局部为炎性反应。综合近年来的研究提示,CRP升高不仅是冠心病的危险因子,而且是预测心血管高危事件的重要标志。高CRP的心血管危险可经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而减少。
- 廖树森
- 关键词: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炎症
-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6年
-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而减少一氧化氮生成及内皮祖细胞数量,引起血管内皮功能不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肺动脉高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对ADMA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机制、ADMA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ADMA的代谢途径进行综述,旨在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 何显菁廖树森
-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
- 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 2006年
- 目的探讨各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健康对照组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6例,急性心肌梗死(AM I)组22例血清CRP水平,并作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AP患者血清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M I、UAP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增高,以AM I时尤为显著。结论血清CRP水平变化与CHD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危险因子之一,可作为预测心血管高危事件的重要标志。
- 廖树森刘薇薇米红
- 关键词:C反应蛋白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血管事件
- P-选择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短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前瞻性探讨血浆 P-选择素对非 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应用 ELISA法检测 70例 ACS患者 (60例 UA,8例 NQMI)入院时的血浆 P-选择素水平 ,同时检测 1 8例健康成人作对照。追踪患者一个月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病例组的 P-选择素水平为 1 5.51± 5.55μg/ L ,较对照组 1 0 .0 5± 3.54μg/ L明显增高 (P<0 .0 1 ) ;70例 ACS患者中 ,2 7例 P-选择素增高组出现心脏事件 1 0例 ,43例正常组为 4例 ,二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P-选择素增高对这种 ACS患者短期心脏事件的阳性预测值为 37% ,阴性预测值为 90 . 7% ,其相对危险度估计值为 5.47(P=0 .0 0 5)。结论 P-选择素与 ACS的发生及短期预后有关 ,可作为 ACS危险分层的指标之一。
- 陈以初石光忠廖树森
- 关键词:P-选择素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ACSELISA法
- 心肌钙蛋白Ⅰ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62例UA患者入院时血清cTnⅠ含量,以cTnⅠ>0·4μg/L为界值,将患者分为cTnⅠ增高组和正常组,追踪1个月,比较两组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在62例UA患者中,cTnⅠ增高组24例出现心脏事件8例,正常组38例出现2例,两组间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nⅠ增高对心脏事件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3·3%和94·7%。结论血清心肌钙蛋白Ⅰ水平对UA患者的近期预后有预测作用。
- 陈以初廖树森石光忠
- 关键词: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