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宣
- 作品数:18 被引量:55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肺癌所致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
- 目的探讨肺癌所致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对15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病理及电生理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肌无力综合征4例,周围神经病4例,多发性肌...
- 肖卫忠李坚隋伟樊东升张欣宇李美琳康德宣
- 文献传递
- 三叉神经-颈反射对运动神经元病球部损害的诊断价值(英文)被引量:3
- 2006年
- 背景:运动神经元病的最早及好发部位为颈膨大,随病情发展,最早累及邻近的上部颈段及延髓区,三叉神经-颈反射受累较早。目的:建立三叉神经-颈反射的肌电检测方法,分析三叉神经-颈反射对运动神经元病球部损害的诊断价值。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电生理检查室。对象: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2/2005就诊的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主要为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30例及健康志愿者70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符合西班牙ElEscorial会议诊断标准。方法:受检测者取仰卧位,头部轻度抬高。使胸锁乳突肌轻度收缩。刺激一侧眶下神经,于双侧胸锁乳突肌记录峰潜伏期和波幅。所用检测仪器为Keypoint肌电图仪。所用电极均为Ag/Agcl表面电极。主要观察指标:正/负波潜伏期(P20/N30),波幅比率的平方根,即A值。结果:刺激对照者一侧的眶下神经,可于双侧胸锁乳突肌引出正/负波。运动神经元病组7例正常(23.3%),8例未引出(26.7%),11例潜伏期延长(36.7%),4例双侧反射超常不对称(13.3%)。运动神经元病组三叉神经-颈反射正波/负波的峰潜伏期(P20/N3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波幅比的平方根(峰值与刺激前波幅比值的平方根即A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三叉神经-颈反射能够可靠测定,可作为颈-球区病变的一种辅助检查手段,有助于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诊断。
- 郑菊阳徐迎胜樊东升张俊张朔康德宣
- 关键词:三叉神经-颈反射眶下神经胸锁乳突肌运动神经元病
- 28例多发性肌炎的肌电图分析
- 目的对1998年4月~2003年3月本院神经科临床诊断为特发性多发性肌炎的28例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方法28例中男性8例,女20例;年龄18~66岁平均(49±12.5)岁。均符合1998年多发性肌炎的...
- 张俊樊东升康德宣郑菊阳
- 文献传递
- 平山病的神经电生理学研究被引量:13
- 2008年
- 目的探讨平山病的神经电生理学特点及其与肌萎缩侧索硬化、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分别对平山病(26例)、肌萎缩侧索硬化(30例)和多灶性运动神经病(16例)患者进行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肌电图及交感皮肤反应等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运动传导速度采用由远端至近端分段刺激,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时限、面积及波形的变化,并判断是否存在神经传导阻滞;肌电图检查记录脑区肌肉(双侧胸锁乳突肌),颈区肌肉(拇短展肌、小指展肌、第一骨间肌、肱二头肌),胸区肌肉(T10椎旁肌、腹直肌)和腰骶区肌肉(胫骨前肌)的肌电活动。比较3组患者神经电生理学特点的差异性。结果平山病组患者均无神经传导阻滞,肌电图检查显示颈区肌肉呈神经源性损害;肌萎缩侧索硬化组患者亦无神经传导阻滞,肌电图检查显示脑区、颈区、胸区和腰骶区肌肉均呈神经源性损害;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组患者均存在神经传导阻滞,肌电图检查颈区和腰骶区肌肉呈神经源性损害。平山病组患者神经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与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00,P=0.000);平山病组患者神经源性损害的发生率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56.000,P=0.000)。结论平山病组患者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均无异常,无神经传导阻滞,但肌电图检查显示颈区肌肉呈神经源性损害。
- 徐迎胜郑菊阳张朔张俊康德宣樊东升
-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病神经传导阻滞肌电描记术
- 中风发病频率与月相变化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 1994年
- 已知缺血性中风的发病频率因血小板聚集性升高、血液粘滞度峰值以及红细胞压积峰值等血栓倾向因子所具有的波动性特点而存在周期性变化现象。有人根据经验曾推测月相周期性改变可能与中风发病频率有关,然迄今并无研究证实。本文以1993年全年本院神经科住院中风病人的发病时间资料作回顾性统计学分析,就此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所获结果报告如下。
- 樊东升康德宣李美琳
- 关键词:中风发病频率月相
- 全植物神经功能不全一例报告
- 患者女性,42岁,主因“便秘、腹胀、口干6个月,头晕、小便不畅2个月”入院。患者于6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及诱因出现便秘、腹胀、食欲下降伴有口干、皮肤干燥。曾在外院就诊,行免疫及活检病理检查,排除了“干燥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病,...
- 张俊樊东升康德宣肖卫忠李坚
- 文献传递
-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院前误诊分析被引量:16
- 2005年
- 目的回顾分析115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院前误诊情况,加深对该病临床特点的认识,减少误诊,实现尽早诊断和尽早治疗。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3年1月-2005年3月全部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诊断标准(修订版)对所有患者进行严格诊断,将其中“确诊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很可能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包括很可能和实验室支持的很可能)115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结果115例患者中符合“确诊”标准者74例,“很可能”标准41例;平均诊断间期为14.80个月,平均误诊间期6.40个月。其中误诊者72例,未误诊28例,余15例为我院首诊患者,无一例误诊,院前误诊率为72.00%(72/100“确诊”和“很可能”患者的误诊率分别为)。72.31%和71.43%,二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症状首发部位分别为球部合并上肢(5例)、单侧上肢(49例)、单侧下肢(15例)以及偏侧上下肢者(2例),共71例,其误诊率达80.28%(57/71)。在误诊病种中,以颈椎病最为多见,其次为脑血管疾病。北京市与外埠患者的误诊率分别为50.00%(13/26)和79.73%(59/74),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80%以上误诊发生于基层医院,最终明确诊断局限于教学医院。结论引起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误诊的原因除疾病本身具有临床较少见的特点外,医生对其认识不足亦是发生误诊的重要因素之一,故提高医生对该病的了解并加强专业修养,是降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误诊率的有效方法和必要手段。
- 王惠芳樊东升张俊张华纲王晓飞鲁明康德宣
-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脑血管疾病脊柱骨赘病运动神经元
- 腺伴随病毒载体介导帕金森病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 樊东升康德宣
- 主要内容是使用腺伴随病毒载体介导与帕金森病相关的两种治疗基因,探讨两基因共表达对该病神经生化机制的影响。研究以母本载体对纹状体神经元行离体及在体基因转导,发现转导效率存在明显的剂量/时间依存特性,而在体稳定表达则至少在3...
- 关键词:
- 关键词:帕金森病药物疗法基因工程药物
-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临床研究
- 目的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其主要特点为:非对称性肢体运动无力,上肢为重,感觉正常或轻度受累,伴有明显的运动传导阻滞(CB)和血抗神经节苷酯GM1抗体升高,激素治疗无效,免疫球蛋白治疗效果显著,由于国内对MMN尚缺乏认...
- 张俊樊东升康德宣郑菊阳
- 文献传递
- 三叉神经-颈反射对运动神经元病球部损害的诊断价值被引量:9
- 2003年
- 目的 建立三又神经-颈反射(TCR)的肌电检测方法,探讨其对运动神经元病(MND)球部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受检测者取仰卧位,头部轻度抬高。刺激一侧眶下神经,于双侧胸锁乳突肌记录。结果 刺激对照者一侧的眶下神经,可于双侧胸锁乳突肌引出正/负波。MND组:7例正常(23.3%),8例未引出(26.7%),11例潜伏期延长(36.7%),4例双侧反射超常不对称(13.3%)。结论TCR能够可靠测定,作为颈-球区病变的一种辅助检查手段,有助于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诊断。
- 徐迎胜樊东升郑菊阳康德宣
- 关键词:三叉神经-颈反射运动神经元病肌电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