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涛
- 作品数:14 被引量:69H指数:6
- 供职机构: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全膝关节置换后静脉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失血量的影响被引量:7
- 2015年
- 背景:目前关于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使用氨甲环酸减少出血的报道越来越多,但对于使用方式的选择仍存在争议。目的:通过术中关节腔周围组织局部注射和静脉注射两种不同的给药途径,探讨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设计,选取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收治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静脉组和局部组(n=45)。静脉组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期接受静脉输注氨甲环酸(10 mg/kg最大剂量1.2 g);局部组于假体安装结束后,缝合关节囊前,在关节周围软组织注射氨甲环酸(2 g溶于50 m L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后引流量、置换后次日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输血例数,同时观察是否有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出现,必要时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结论:置换后引流量、置换后次日血红蛋白值及红细胞压积、输血人数及输血比率比较,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置换后14 d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示与静脉全身应用相比,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关节周围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同样能达到有效减少置换后失血和输血的效果,并可避免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可能带来的相关并发症。
- 柴星宇苏长征庞涛吕东朱彪侯振扬李振许正文赵廷宝
- 关键词:人工假体氨甲环酸全膝关节置换关节周围注射
- 初次单侧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氨甲环酸使用方式对失血量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5年
- 背景:目前有关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减少出血的报道越来越多,但对于优先选用何种使用方式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及其不同使用方式对初次单侧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关节运动医学二科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拟行单侧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按性别以分层随机分组法分成3组:A组(n=20):置换开始时予100 m L生理盐水静滴,缝皮后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10 mL;B组(n=20):置换开始时将氨甲环酸按10 mg/kg稀释于100 mL生理盐水中静滴,缝皮后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10 mL;C组(n=20):置换开始时予100 mL生理盐水静滴,缝皮后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500 mg与10 m L生理盐水混合液。记录各组置换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比率、输血量,同时观察是否有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必要时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结论:B组及C组患者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均较A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与C组在显性失血量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隐性失血量方面B组显著小于C组(P<0.05);B组及C组患者输血人数及输血比率明显小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患者置换后14 d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示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初次单侧人工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比率及人均输血量,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且静脉用药更为有效。
- 侯振扬苏长征庞涛吕东朱彪孙义玲李振柴星宇许正文
- 关键词:人工假体氨甲环酸全膝关节置换隐性失血
- 幽门成形术预防移植胸胃排空障碍被引量:2
- 2002年
- 昂春臣庞涛王培祥
- 关键词:幽门成形术食管癌切除术并发症
- DHS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34例
- 2006年
- 庞涛杨莉莉
- 关键词:股骨粗隆下骨折DHS治疗动力髋螺钉
- 桡骨远端掌侧解剖型钢板的应用被引量:8
- 2004年
- 姚建军高学柱刘志庞涛
- 关键词:解剖型钢板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方法适应证
- 自身增强可吸收钉治疗股骨头骨折13例报告
- 2003年
- 姚建军庞涛
- 关键词:股骨头骨折可吸收钉
- 突发性髋关节坏死1例报告
- 2006年
- 患者女74岁。无明显诱因右髋关节疼痛1周就诊,无发热、寒战,行X线拍片显示骨质疏松及轻微关节炎表现。髋关节穿刺细菌培养阴性。休息、NaSID药物及止痛剂应用无效。3周后复诊,症状加重,患肢短缩,X线片显示较第一次有明显改变,为全髋关节严重损害,股骨头形态改变.骨质塌陷。CT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破坏,关节间隙狭窄,似类风湿关节炎改变。髋关节穿刺及涂片仅少数白细胞,无细菌生长。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阳性。
- 庞涛杨莉莉
- 关键词:关节间隙狭窄抗核抗体阳性关节穿刺髋关节疼痛软组织肿胀类风湿因子
- 肌管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分析肌管阻滞联合关节腔周围注射对膝关节置换(KA)术后镇痛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KA治疗的膝骨关节炎患者115例,其中肌管阻滞联合关节腔周围注射59例(观察组)、股神经阻滞56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术后4、8、12、24、48、72 h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镇痛效果。采用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12、24 h,观察组VA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连接后12 h(T1)、连接后48 h(T2),观察组心率(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术后3个月观察组膝关节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股神经阻滞,肌管阻滞联合关节腔周围注射在KA术后镇痛效果更好,且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更小,有利于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减少DVT。
- 张雪涛臧兴华吕东庞涛裴亚丽
- 关键词:镇痛血流动力学
- 桡骨运端掌侧解剖型钢板的研制与应用
- 姚建军庞涛刘志高学柱王维娟
- 该钢板能持续有效地恢复桡骨高度和关节面平整,保持良好的掌倾角和尺偏角,及早进行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发生,经多家医院临床应用观察,并与传统治疗比较,疗效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具有良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 关键词:
- 关键词:钢板
- 氨甲环酸两种不同用药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前瞻性、开放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被引量:16
- 2017年
-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中静脉应用和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能够明显减少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量以及输血率,但两种方法的差异尚不明确。目的:试验观察了氨甲环酸两种不同用药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开放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中国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完成。纳入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氨甲环酸静脉应用组30例,于置换开始时将15 mg/kg氨甲环酸稀释于100 m L生理盐水中静滴,缝合深筋膜后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20 mL;氨甲环酸关节腔内注射组30例,置换开始时予100 mL生理盐水静滴,缝合深筋膜后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1.5 g与20 mL生理盐水混合液;对照组:置换开始时予100 m L生理盐水静滴,缝合深筋膜后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20 mL。试验的主要观察指标为置换后1,3 d隐性失血量;试验的次要观察指标为术中、置换后1,3 d显性失血量、输血率和平均输血量;其他观察指标为以置换后3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评价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试验经中国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5-026)。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参与者本人对治疗方案和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讨论:试验于2015年4月设计,2015年7月开始收集病例,2017年12月完成全部数据分析。试验旨在探讨氨甲环酸静脉应用和关节腔内注射对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以确定何种用药方式更加有效,进而为全髋关节置换提供更有效的氨甲环酸使用方式。
- 侯振扬孙义玲庞涛吕东朱彪李振柴星宇许正文苏长征
- 关键词:氨甲环酸静脉应用围手术期失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