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左红莉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7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造血
  • 3篇造血干
  • 3篇造血干细胞
  • 3篇小鼠
  • 3篇干细胞
  • 2篇单倍体
  • 2篇移植物抗宿主
  • 2篇移植物抗宿主...
  • 2篇植物抗宿主病
  • 2篇脾细胞
  • 2篇相合
  • 2篇抗宿主病
  • 2篇倍体
  • 1篇单倍体相合
  • 1篇单倍体相合造...
  • 1篇单倍体造血干...
  • 1篇胸腺
  • 1篇胸腺输出功能
  • 1篇造血干细胞移...

机构

  • 5篇解放军第30...

作者

  • 5篇左红莉
  • 4篇余长林
  • 4篇艾辉胜
  • 4篇郭梅
  • 4篇刘铁强
  • 3篇乔建辉
  • 3篇孙琪云
  • 3篇黄雅静
  • 3篇胡锴勋
  • 2篇孙雪冬
  • 2篇王一
  • 2篇王路
  • 2篇邓磊
  • 1篇刘广贤
  • 1篇黄晓梅
  • 1篇满秋红
  • 1篇董征
  • 1篇黄珊
  • 1篇张锐
  • 1篇刘志强

传媒

  • 3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胸腺输出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急性辐射损伤治疗的首选药物,但其在促进粒系造血恢复的同时能否促进辐射损伤后中枢免疫功能恢复尚不清楚。文中以亚致死量辐射损伤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G-CSF对急性辐射损伤后胸腺输出功能的影响。方法雌性BALB/c小鼠50只给于6.0 Gy60钴一次性全身照射后随机均分为2组。G-CSF组小鼠给予重组人G-CSF 100μg/(kg.d)皮下注射,连续14 d;对照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PBS)皮下注射,连续14d。照后30d、60d分别利用流式细胞仪及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外周血中初始T淋巴细胞比例以及胸腺细胞中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T cell receptor rearrangement excision circles,TRECs)拷贝数,判断胸腺输出功能。结果照后30 d,G-CSF组小鼠外周血中初始T淋巴细胞比例G-CSF组(3.5±0.9)%与对照组(1.3±0.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信号结合T细胞受体删除环(signal joint T cell receptor rearrangement excision circles,sjTRECs)拷贝数G-CSF组(6450±78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630±595),P<0.05。但照后60 d 2组上述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CSF可在急性辐射损伤后早期增加胸腺输出功能,促进中枢免疫重建。
赵红霞郭梅孙雪冬刘铁强左红莉刘广贤艾辉胜
关键词: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胸腺输出功能
不同时间输注受者动员脾细胞对小鼠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
2017年
目的:研究小鼠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间输注G-CSF动员的自体脾细胞对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40只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小鼠随机分为4组(n=10):GVHD阳性对照组(control group)、移植后1 d受者细胞输注组(+1 d group)、移植后4 d受者细胞输注组(+4 d group)、移植后7 d受者细胞输注组(+7 d group)。输注3×10~7的G-CSF动员后的受者脾细胞,观察GVHD临床体征及病理变化,并检测各组外周血中CD3^+CD4^+、CD3^+CD8^+细胞亚群及其FasL的表达变化。结果:移植后4 d组的GVHD发生率明显降低,中位存活时间>60 d,显著高于对照(24 d)、移植后1 d(21 d)和移植后7 d组(28 d)(P<0.01),而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Fasl的表达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4 d,输注G-CSF动员的受者脾细胞能抑制供者T淋巴细胞的FasL的表达,显著减少GVHD的发生。
王俊辉邓磊王路梁晨王一刘铁强黄珊黄雅静蔡博董征左红莉孙琪云乔建辉余长林胡锴勋艾辉胜郭梅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微泡生物学特性及其促进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作用的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微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的作用。方法:用多步差速离心法分离提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培养上清中的微泡(MV),采用样本负染的方法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微泡的形态特征;用Micro-BCA法测定其蛋白含量;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微泡表面标志;液体培养动员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实验分为两组,在相同培养体系下,给微泡组加入50μl微泡,对照组加入等体积PBS;采用细胞计数观察细胞数目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的变化,细胞集落培养法观测与微泡共培养后造血干细胞在体外的功能变化。结果: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微泡是直径在20-100 nm之间的类圆形囊泡,提取后的微泡浓度约为200μg/ml;在间充质干细胞微泡中CD63表达率为96.0%,CD44表达率为50.2%,而HLA-DR,CD34,CD29,CD73等表达均为阴性;微泡与GPBM NC共培养2 d后,微泡组细胞数是对照组的1.49±0.15倍(P>0.05),CD34^+细胞数(3.93±0.60)×10~4是对照组(2.30±0.64)×10~4的1.76±0.30倍;4 d时微泡组细胞数(10.19±0.65)×10~6是实验组细胞数(4.67±0.70)×10~6的2.20±0.24倍(P<0.05),微泡组CD34^+细胞数(7.82±0.41)×10~4是对照组(4.03±0.35)×10~4的1.95±0.20倍。结论:通过多步差速离心法能够成功从MSC上清中提取微泡,微泡在体外对造血干细胞具有促进增殖的作用。
梁雨蒙王晓娜邓磊王路王一黄雅静刘铁强左红莉孙琪云乔建辉余长林胡锴勋艾辉胜郭梅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微泡造血干细胞
白血病小鼠H-2全不相合微移植模型的建立及鉴定被引量:3
2014年
本研究旨在建立白血病小鼠H-2全不相合微移植模型并进行鉴定。受、供鼠分别为雌性BALB/c和雄性C57BL/6J,H-2为全不相合。受鼠微移植前5 d静脉接种WEHI-3细胞约1×106个,微移植前3 d开始给予MA化疗(米托蒽醌+阿糖胞苷),0 d末次化疗后8 h之内回输经G-CSF动员的供体脾单个核细胞,回输细胞数分别为(3、6、12)×107个。化疗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所有受鼠不予GVHD预防。比较各组早期死亡率、白细胞恢复及白血病负荷情况。RT-PCR法检测微移植后供体嵌合率。从临床表现和病理情况综合评价微移植组小鼠GVHD情况。结果表明,化疗对照组早期死亡率为25%,(3、6、12)×107组分别为16.67%、8.33%、8.33%。(3、6)×107组白细胞恢复明显优于化疗对照和12×107组(P<0.05)。白血病负荷(3、6、12)×107组明显低于化疗对照组(P<0.01),而(6、12)×107组明显低于3×107组(P<0.05)。微移植后供体成分在2周之内以微嵌合形式存在。微移植组小鼠均未发生明显GVHD证据。结论:成功建立了白血病小鼠H-2全不相合微移植模型,为后续研究及临床微移植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
吴惠惠刘铁强孙雪冬黄晓梅张锐刘志强满秋红黄雅静孙琪云左红莉乔建辉余长林胡锴勋艾辉胜郭梅
关键词:白血病小鼠
小鼠非清髓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物中脾细胞对植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采用小鼠非清髓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模型,将单倍体相合供鼠的骨髓细胞和脾细胞混合移植给受鼠,探讨脾细胞数量对嵌合体形成及GVHD的影响。方法:30只受鼠CB6F1(H2Kd/b)分为A,B,C组,均接受60Co 4Gy全身照射,实验组4~6 h后混合输入供鼠C57BL/6(H2Kb)脾细胞(依组次分别输注1×107,3×107,6×107个)和骨髓细胞(1×107个)。测定受鼠嵌合体水平,观察各组GVHD临床表现,进行评分,并观察生存期。结果:A及B组移植后3周达完全供者植入,C组于移植后2周达完全供者植入。A组小鼠未观察到GVHD表现,B组小鼠全部出现GVHD,其中部分小鼠有严重GVHD,C组小鼠均出现严重GVHD。各组小鼠临床GVHD评分有显著差异(各组间P<0.01),且C组>B组>A组。移植后全部存活超过90 d。结论:增加小鼠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物中脾细胞数量,有利于促进尽早形成完全供者嵌合体,但同时增加GVHD发生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
彭恩兰左红莉余长林
关键词:小鼠非清髓移植物抗宿主病嵌合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