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婧
- 作品数:26 被引量:180H指数:10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RANTES及其受体CCR5基因间的交互作用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探讨RANTESSNP及其受体CCR5Δ32突变之间交互作用对SLE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146例确诊的SLE患者和159例正常人对照。通过PCR-RFLP方法检测研究对象RANTES启动区SNP及其受体CCR5Δ32突变频率。结果RANTES-403G/G、-28C/C和CCR5/CCR5同时出现的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72.6%,58.5%(P<0.01,OR=1.88)。单体型Ⅲ(RANTES-403A,-28C)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11.5%比16.5%,P<0.05)。病例组单体型IV(RANTES-403A,-28G)实际频率0.9%高于理论频率0.3%(P<0.05)。有肾损害组RANTES-403位点突变等位基因A频率低于无肾损害组和对照组(1.49%比15.62%,1.49%比17.9%,均P<0.05)。RANTES-28位点突变等位基因G、突变等位基因CCR5Δ32频率在3组间分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RANTES两个SNPs存在着连锁不平衡,RATNES二位点SNP及CCR5基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同时携带RANTES-403G/G,-28C/C,CCR5/CCR5基因型的个体可能更易患SLE。RANTES-403位点可能与SLE肾损害有关。
- 叶冬青杨仕贵李向培胡以松尹婧张国庆朱继民陈东周
- 关键词:RANTESCCR5基因系统性红斑狼疮基因频率系统性红斑狼疮
- 白癜风危险因素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11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影响白癜风发病环境中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运用 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使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饮酒 (OR =2 99)、精神紧张 (OR =2 19)、饮食不规律 (OR =4 3 7)、喜食辛辣 (OR =3 83 )、外伤 (OR =2 5 8)、经常接触农药 (OR =3 2 1)、接触油漆原料 (OR =3 0 2 )与白癜风发病呈正相关 ,适度阳光照射 (OR =0 81)、常吃蔬菜水果 (OR =0 72 )呈负相关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表明饮酒 (OR =3 985 )、精神紧张 (OR =4 19)、喜食辛辣 (OR =5 83 )、外伤 (OR =1 73 )是白癜风发病危险因素 ,适度阳光照射 (OR =0 71)是一种负面因素。结论 饮酒、精神紧张、喜食辛辣、外伤是白癜风发病潜在环境危险因素 。
- 叶冬青徐元勇童志才郝家虎尹婧张学军
- 关键词:白癜风饮酒
- 研究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样本量确定
- 2002年
- 尹婧叶冬青
- 关键词:样本量基因流行病学
- 安徽省宿州地区农村居民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10
- 2001年
- 目的 了解安徽省宿州地区农村居民银屑病患病率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宿州地区农村居民进行银屑病现况调查。结果 宿州地区农村居民银屑病总患病率为 1 12 0‰。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为 1 15 8‰、1 0 80‰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χ2 =1 12 ,P>0 0 5 )。不同年龄组患病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 ,其中 2 0~6 0岁为银屑病的高发年龄 ,占患病总数 88 4%。春、冬季节为银屑病初发或复发的高发季节 ,分别占 40 86 %、33 34 % ;银屑病的阳性家族史为 2 2 12 % (2 3/10 4)。结论 银屑病的农村居民患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
- 徐元勇童志才沈善峰李诚让郝加虎尹婧张学军叶冬青
- 关键词:银屑病流行病学患病率
- 安徽省宿州地区农村居民四种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18
- 2002年
- 徐元勇叶冬青郝加虎尹婧童志才沈善峰李诚让张学军
- 关键词:银屑病白癜风斑秃农村居民流行病学
- 研究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样本量确定
- 在流行病学中经常进行交互作用或效应修正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的效能以及如何确定所需样本量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曾有人在进行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病例对照研究时,把环境因素作为分类变量,遗传因素作为二分变量,阐述了确定研究效能和所需...
- 尹婧叶冬青
- 文献传递
- 安徽省汉族SLE患者和正常人RANTES单核苷酸多态性及CCR5基因多态性的比较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和正常人群RANTES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受体CCR5多态性。方法 收集 14 6例确诊的SLE患者和 15 9名正常对照。通过PCR RFLP方法检测研究对象RANTES启动区SNP及其受体CCR5△ 32突变频率。结果 病例组RANTES 4 0 3位点G G、G A、A 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76 .71%、2 1.92 %、1.37% ;对照组分别为 6 7.30 %、2 9.5 6 %和3.14 % ,两组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两组突变等位基因 4 0 3A频率分别为 12 .3%、17.9% (P >0 .0 5 )。病例组RANTES 2 8位点C C、C G、G 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93.15 %、6 .85 %、0 ;对照组分别为 86 .79%、12 .5 8%和 0 .6 3% (P >0 .0 5 )。两组突变等位基因 2 8G频率分别为 3.4 %、6 .9% (P>0 .0 5 )。病例组和对照组突变等位基因CCR5△ 32频率分别为 0、0 .3% (P >0 .0 5 )。中国汉族人群RANTES突变基因型 4 0 3A A低于北美黑人和西非黑人 (P <0 .0 5 ) ,与北美高加索、北美西班牙人和北美亚洲人一致。RANTES 2 8位点基因型分布与北美亚洲人一致 ,但与北美高加索、北美西班牙人、北美黑人和西非黑人相差较大 (P <0 .0 5 )。结论 本次研究发现RANTES 4 0 3位点和 2 8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SLE发病没有直接的关系。CCR5△
- 杨仕贵叶冬青李向培胡以松尹婧张国庆朱继民陈东周
- 关键词:汉族SLE患者正常人RANTES多态性CCR5多态性
- 安徽汉族人群PDC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性分析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基因(PDCD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安徽籍汉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易感性的影响。方法利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122例SLE确诊患者和143名正常对照的血标本,用酚-氯仿-蛋白酶K提取法提取基因组DNA,用DNA单向测序法进行SNP因子检测和筛查。结果PDCD1基因7809位点的基因型全部为G/G型,PDCD1基因7872位点存在C和T2种多态性,PDCD1基因8162位点存在G和A 2种多态性,在两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5,x2=11.85,P<0.05)。PDCD1基因7872位点,病例组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6.1%、41.8%、22.1%,对照组分别为51.7%、35.0%、13.3%,两组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11,P<0.05);PDCD1基因8162位点病例组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0.1%、20.3%、28.6%,对照组分别为57.6%、20.8%、22.6%,两组间等位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47,P<0.05)。PDCD1-7872杂合型、PDCD1-8162杂合型可能具有阻止汉族人发生SLE的作用(OR=0.583,OR=0.485)。结论安徽籍汉族人群PDCD1基因7809位点不呈现SNP,7872和8162位点SNP与SLE的易感性相关。
- 叶冬青尹婧李向培张国庆张永青王茜刘慧慧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单核苷酸多态性易感性分析PDC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 143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转归的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12
- 2005年
-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治疗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描述性预后研究 ,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 14 3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与疾病的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热、心动过速、呼吸加快、收缩压升高和舒张压升高、抗核抗体、抗ds DNA抗体 ,补体C3降低、C反应蛋白阳性、SLE复发、起病急、胸膜炎、神经系统异常和并发器质性脑综合征与SLE预后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SLE患者的治疗结局有关的检验指标为心动过速、舒张压升高、补体C3降低、抗ds DNA抗体、SLE复发、并发器质性脑综合征 ,其OR值分别为 2 .2 8、2 .34、2 .4 2、2 .4 7、1.98和 5 .5 6。结论 SLE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多样 ,心动过速、舒张压升高、补体C3降低、抗ds DNA抗体阳性、SLE复发和并发器质性脑综合征对SLE的治疗结果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但对SLE预后的判断需综合考虑。
- 张永青叶冬青李向培张国庆方益荣尹婧杨仕贵胡以松
- 关键词:器质性舒张压
- 安徽省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伤害调查被引量:16
- 2008年
- 目的了解安徽省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的特点,为体育专业大学生伤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不同年级分层整群抽样,采用自编调查表对安徽省2所高等院校1~4年级体育专业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率为60.53%,一、二年级学生伤害发生率为56.81%,三、四年级学生为67.31%(P<0.01);<20岁伤害发生率为56.10%,≥20岁为72.02%(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伤害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学校类型和压力状况;田径、球类等运动项目伤害比例最高;伤害主要发生在上课中;受伤的原因主要为动作不规范和自己注意力不集中。结论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率较高,应加强运动伤害的健康教育,针对运动伤害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对策。
- 张万军陈新民叶冬青刘翔尹婧黄芬
-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