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国
- 作品数:28 被引量:79H指数:5
- 供职机构:唐山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唐山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河北省科技厅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疗与常规分割放疗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比较被引量:6
- 2024年
- 目的比较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疗(HyRt)与常规分割放疗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5月-2019年5月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pTis-T2N0M0乳腺癌患者,接受保乳术+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术后采用逆向调强放射治疗(IMRT)技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大分割放疗组(n=41)与常规分割放疗组(n=42)。分析两组危及器官受量、治疗疗效、治疗失败模式及放疗相关不良反应。根据NCI CTC AE 3.0标准评估放疗相关不良反应,包括放射性皮炎、放射性肺炎、乳腺/皮肤纤维化、肺纤维化等。结果最终纳入83例乳腺癌患者,中位年龄44(26~67)岁。两组患者的年龄(P=0.443)、TNM分期(P=0.335)、分子分型(P=0.333)、分化程度(P=0.617)、病理类型(P=0.127)等临床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常规分割放疗组比较,大分割放疗组患者的患侧肺V5(25.6%vs.33.8%,P=0.015)、患侧肺V20(13.3%vs.17.2%,P=0.042)及患侧肺平均照射剂量(MLD;7.4 Gy vs.10.4 Gy,P=0.020)均明显降低。本组仅3例患者出现远处转移,未观察到区域淋巴结转移及局部复发。大分割放疗组与常规分割放疗组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无明显差异(94.4%vs.85.2%,P=0.818)。与常规分割放疗组比较,大分割放疗组≥Ⅱ级放射性皮炎发生率明显降低(2.4%vs.21.4%,P=0.015);大分割放疗组与常规分割放疗组Ⅰ级乳腺/皮肤纤维化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9.5%vs.14.3%,P=0.570),两组均未观察到≥Ⅲ级放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相较全乳常规放疗同期瘤床加量照射,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行HyRt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作为首选的放射治疗模式。
- 姚得顺孙志国黄昱霖翟红芳蔡海峰
- 关键词: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大分割放疗常规分割放疗
- 不同压力CO_2气腹LC对肩部疼痛、机体应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 张景华曹月敏胡万宁岂怀华李景武胡继卫马杰姜广健孙志国
- 该项目组研究了不同CO_2气腹压力LC后对气腹存留时限、肩部疼痛、术前术后PH、PCO_2、PO_2的影响及其之间的关系;不同CO_2气腹压力LC对机体ACTH、COR、PGE2、肩部疼痛的影响及其之间的关系;不同CO_...
- 关键词:
- 关键词:CO2气腹LC肩部疼痛机体应激免疫功能
- 结肠壶腹成型联合直肠瓣重建对直肠癌肛门吻合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壶腹成型联合肠瓣重建术式对于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6-01-30-2007-01-30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3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按照随机临床试验的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行临床常规结肠断端与直肠(肛管)端端吻合,干预组为壶腹成型联合直肠瓣重建术的结肠与直肠(肛管)端端吻合。术后排便效果的评价指标包括液体存留时间、排便功能及直肠测压等。结果:干预组术后液体存留时间的总优良率为86%,对照组为62%,P<0.05;干预组术后排便功能、直肠测压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壶腹成型联合肠瓣重建术式能有效提高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排便功能,从而改善其术后生存质量。
- 李景武赵刚岂怀华刘远廷孙志国梁寒
- 关键词:直肠肿瘤
- 胃溃疡恶变与胃癌根治术后预后对比分析
- 目的:临床评估胃溃疡恶变根治术后预后特点。方法:对我院1997~2002年胃癌根治术后患者308例随访,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胃溃疡恶变与其他类型胃癌根治术后的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308例胃癌根治患者中,溃疡恶变病例12例,...
- 刘远廷权永志孙志国蔡海峰岂怀华胡继卫
- 关键词:胃溃疡恶变胃癌根治术后预后
- 文献传递
- 近乳晕区早期乳腺癌整形保乳术30例临床研究被引量:22
- 2015年
- 目的:评价近乳晕区早期乳腺癌患者行整形保乳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2月至2013年11月唐山市人民医院乳腺外科(二)接受保乳手术治疗的60例近乳晕区早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30例行整形保乳术,对照组30例行标准保乳术,比较两组术中切除的乳腺局部标本质量,肿瘤距外科切缘最近的距离,术后患乳美容效果。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中切除的乳腺标本量为(71.03±12.92)g vs.(41.53±7.13)g,肿瘤距外科切缘最近的距离为(13.30±2.97)mm vs.(10.63±1.65)mm,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患者满意率为93.33%vs.8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试验组切除的乳腺组织量更大、范围更广,而术后患乳美容效果与对照组无差别。早期乳腺癌患者实施整形保乳术可行、有效。
- 姜润学蔡海峰胡万宁孙志国
- 关键词:乳腺癌美容效果
-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0
- 2008年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虽能较完全地切除肿瘤及相应转移的淋巴结.但由于手术创面较大,游离的皮瓣血运减少等不利因素,常于术后早期出现皮下积液.其总发生率为10%~60%。尽管大部分皮下积液患者通过反复抽吸、创面加压包扎等长期治疗能够得到治愈,但同时也延误了术后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延长了住院时间,
- 张海泉张景华刘远庭刘殿臣孙志国陈杰孙海燕乔瑞冬
-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皮下积液
- 星状神经节阻滞在乳腺癌术后肩关节僵化中的应用
- 2013年
-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首要恶性肿瘤。目前,乳腺癌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其术式主要包括乳腺癌根治术、乳腺癌扩大根治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单纯的乳房切除术、保留部分乳房的乳腺癌手术等,但选择最多的仍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有些患者因为惧怕疼痛或担心伤口愈合不佳而拒绝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致使患侧上肢长时间固定,肩关节长时间静止于一个位置,渗出物逐渐使关节囊发生粘连,最终导致关节僵化,
- 孙志国张娟路延芹王智云蔡海峰
-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乳腺癌术后
- 一种普外乳腺癌术后带评估功能的上肢锻炼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普外乳腺癌术后带评估功能的上肢锻炼器,包括所述U型支撑框,所述U型支撑框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支撑固定组件,所述U型支撑框通过支撑固定组件固定在患者床板护栏上,所述U型支撑框内限位活动设置有调节支撑板,所述调...
- 沈江伦戴浩李兴海蔡海峰孙志国路延芹杨一鸣于洋洋赵静
-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乳腺癌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术(US.SGB)与传统盲法穿刺星状神经节阻滞术(B.SGB)治疗乳腺癌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效果。方法 48例乳腺癌术后上肢疼痛患者被随机分为US.SGB组(24例)和B.SGB组(24例),均于患侧施行2次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间隔时间为8天;治疗后第4和8周时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改善程。结果两组患者经阻滞治疗后,VAS评分均显著下降、疼痛程度缓解,第4周时VAS评分分别为(2.68±1.33)分(US.SGB组)和(3.31±1.27)分(B.SGB组),第8周时为(1.32±0.85)和(2.09±1.02)分,US.SGB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优于B.SGB组(4周:t=2.251,P=0.038;8周:t=1.971,P=0.029)。结论于超声引导下和传统盲法穿刺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乳腺癌术后疼痛均有效;但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术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盲法穿刺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刘成军蔡海峰刘殿臣刘延青孙志国李宁张娟张扬戴浩
- 关键词:神经传导阻滞星状神经节神经痛
- 全胃切除治疗胃癌28例分析
- 目的:总结全胃切除治疗胃癌的经验。方法:对2004 年6月至2006年4月经病理证实行全胃切除术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胃癌5例,胃体癌8例,胃底贲门癌5例, 胃窦癌侵及胃体8例,重复癌1例,残胃癌1例,根治性切除...
- 张景华刘远廷马杰蔡海峰赵辉胡继卫岂怀华李景武孙志国王宇赵亚亭
- 关键词:全胃切除治疗胃癌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