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崇鲁

作品数:47 被引量:368H指数:10
供职机构: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更多>>
发文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0篇化学工程
  • 6篇文化科学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理学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0篇黄酮
  • 8篇学成
  • 8篇化学成分
  • 6篇色谱
  • 6篇相色谱
  • 5篇实验室
  • 5篇总黄酮
  • 5篇化合物
  • 4篇院校
  • 4篇酮类
  • 4篇抗氧化
  • 4篇类化
  • 4篇活性
  • 4篇高职
  • 4篇高职院校
  • 4篇GC-MS分...
  • 3篇对伞花烃
  • 3篇信息化
  • 3篇液相色谱
  • 3篇质谱

机构

  • 30篇浙江医药高等...
  • 15篇中南林业科技...
  • 3篇广西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南林学院
  • 1篇广东工业大学
  • 1篇丽水市农业科...
  • 1篇浙江红石梁集...
  • 1篇艾美卫信生物...

作者

  • 47篇孙崇鲁
  • 11篇黄克瀛
  • 11篇陈丛瑾
  • 10篇李士敏
  • 9篇张煜炯
  • 8篇吴浩
  • 7篇张炎强
  • 6篇彭昕
  • 6篇俞松林
  • 4篇汤小蕾
  • 3篇李湘洲
  • 3篇王贵武
  • 3篇钱江
  • 3篇李德良
  • 2篇周静峰
  • 2篇林燕
  • 2篇章璐幸
  • 2篇陈磊
  • 2篇楼天灵
  • 2篇张东峰

传媒

  • 4篇中成药
  • 4篇食品研究与开...
  • 4篇科技资讯
  • 2篇中国实验方剂...
  • 2篇应用化工
  • 2篇化学工程师
  • 2篇生物质化学工...
  • 2篇亚太传统医药
  • 2篇科技视界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林产化学与工...
  • 1篇中国现代应用...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天然产物研究...
  • 1篇中国民族民间...
  • 1篇中草药
  • 1篇分析试验室
  • 1篇精细化工
  • 1篇化学研究
  • 1篇福建林学院学...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8
  • 5篇2007
  • 10篇2006
  • 1篇2005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乌药叶化学成分的研究被引量:10
2022年
目的研究乌药Lindera aggregate(Sims) Kosterm叶的化学成分。方法乌药叶7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hydroxylinderstrenolide(1)、lindenanolide H(2)、lindenanolide A(3)、atractylenolideⅢ(4)、chlojaponilactone A(5)、9,9′-dihydroxy-3,4-methylenedioxy-3′-methoxy[7-O-4′,8-5′] lignans(6)、槲皮素(7)、山柰酚(8)、槲皮素-3-O-β-D-木糖苷(9)、槲皮素-3-O-α-L-阿拉伯呋喃糖苷(10)、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1)、山柰酚-3-O-(4″-反式-对-香豆酰基)-α-L-鼠李糖苷(12)、山柰酚-3-O-(2″,4″-二-反式-对-香豆酰基)-α-L-鼠李糖苷(13)。结论其中化合物2~6、12~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孙崇鲁俞松林李士敏袁莉霞王芙蓉彭昕
关键词:乌药叶化学成分
三叶青地上部分黄酮碳苷单体的分离提取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三叶青地上部分黄酮碳苷单体的分离提取方法,包括步骤:S1样品提取:乙醇回流提取得三叶青地上部分粗提物;S2总黄酮提取:粗提物经大孔吸附树脂层析柱吸附得中提物;S3初分离:采用聚酰胺柱对中提物分离纯化,采用U...
孙崇鲁彭昕李士敏袁莉霞
信息化技术应用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体系中的探讨被引量:2
2019年
针对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实际,结合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目前发展总目标,立足于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实践教学改革。该文研究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实验室管理的重要性,探讨了建设信息化技术管理实验室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并给出了构建信息化技术管理实验室体系的方案。该方案有效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优化实验资源配置,提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该研究也希望为高职院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孙崇鲁杨颖欣李士敏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技术
粉檀麝香合成工艺的研究
本课题对粉檀麝香(Phantolide)的合成工艺过程进行了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工业双戊烯液相催化脱氯制取对伞花烃的研究;以对伞花烃和含活性基团的五碳有机物为原料合成中间体1,1,2,3,3,6-六甲基茚满(HMI)的...
孙崇鲁
关键词:工业双戊烯钯炭催化剂对伞花烃乙酰氯粉檀麝香
不同形态乌药根的特征图谱比较及多成分含量测定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建立不同形态乌药根指纹图谱和6种成分定量分析的测定方法,为其质量控制提供更可靠的方法和依据。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_(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0.2%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10 nm;柱温30℃;进样量10μL。建立22批不同形态乌药根的HPLC指纹图谱,借助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指纹图谱进行分析,并对去甲异波尔定、乌药醚内酯、波尔定碱、异乌药内酯、钓樟内酯、山奈酚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共标定了20个共有峰,22批样品相似度>0.980;去甲异波尔定、乌药醚内酯、波尔定碱、异乌药内酯、钓樟内酯、山奈酚在12.7~12700(r=0.9991),5.3~1040(r=0.9992),7.5~6210(r=0.9995),10.25~8200(r=0.9993),5.5~2200(r=0.9993),6.85~1370(r=0.9992)μg·mL^(-1)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块根样品中去甲异波尔定、乌药醚内酯、波尔定碱含量较直根样品高,异乌药内酯含量较直根低,钓樟内酯和山奈酚含量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可靠,为乌药直根药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士敏孙崇鲁周根葛君霞张煜炯彭昕
关键词:乌药块根高效液相色谱法
香樟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和抗氧化性的研究被引量:14
2006年
通过各种方法提取香樟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比较不同提取方法的提取效率及提取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从而得到最佳的提取方法。结果表明,体积分数60%乙醇提取法是较好的提取方法。并采用烘箱贮存法测定了该叶片黄酮提取物在猪油中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香樟叶片黄酮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效果,且抗氧化性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强。
孙崇鲁黄克瀛陈丛瑾张炎强
关键词:黄酮抗氧化性
工业双戊烯合成香料的研究实例被引量:9
2006年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对工业双戊烯进行香料合成的研究实例,为松节油合成樟脑或松油醇的一种副产物工业双戊烯的有效利用寻找途径。
孙崇鲁黄克瀛陈丛瑾张炎强
关键词:工业双戊烯香料
AlCl_3显色分光光度法测定香椿叶中总黄酮被引量:37
2006年
建立了AlCl3显色分光光度法测定香椿叶提取液中总黄酮的测定方法。研究表明:在弱酸性条件下,香椿叶提取液中总黄酮与AlCl3形成稳定的黄色配合物,在415nm处测定显色液的吸光度确定总黄酮的量。以芦丁为标样,黄酮量在2.41—30.1mg/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回归方程A=0.0318ρ+0.0285,相关系数R^2=0.9994,方法的回收率为96.4%。103.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84%。
陈丛瑾黄克瀛李德良孙崇鲁
关键词:总黄酮ALCL3分光光度法
GC-MS分析三叶青块根和藤茎叶挥发性成分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研究三叶青块根和藤茎叶的挥发性化学成分,并对这两部位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差异性比较。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三叶青块根和藤茎叶中挥发油成分,采用GC-MS对其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用面积归一化法获得三叶青块根和藤茎叶中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从三叶青块根样品中共鉴定出58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6.19%;从三叶青藤茎叶中共鉴定出66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4.58%。结论三叶青块根和藤茎叶中所含挥发性成分存在一定差异,该方法为三叶青药材的内在质量综合评价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指导,同时也为三叶青栽培、生产、采收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张煜炯乌晓罗益远楼天灵孙崇鲁吉庆勇钱江彭昕
关键词:块根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HPLC法同时测定乌药叶中4种倍半萜内酯成分的含量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不同产地乌药叶中4种倍半萜内酯(hydroxylinderstrenolide,6-acetyl lindenanolide B1 and B2,atractylenolide Ⅲ,lindenanolide H)的含量。方法:采用Inertsustain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5 min,10%A→30%A;5~40 min,30%A→90%A;40~45 min,90%→10%A;45~50 min,10%A),流速为1.0 m L/min,检测波长210 nm,柱温30℃,进样量10μL。结果:4种倍半萜内酯在测定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9998以上,有良好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和回收率;不同产地乌药叶中倍半萜内酯含量差异显著,4种倍半萜内酯质量分数的总和在0.71~2.43 mg/g之间。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对于乌药叶的质量评价、质量标准的建立均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孙崇鲁章璐幸俞松林李士敏
关键词:HPLC乌药叶倍半萜内酯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