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智芹
- 作品数:80 被引量:386H指数:11
- 供职机构: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他者的眼光:莫言及其作品在国外被引量:17
- 2006年
-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其创作不仅在国内享有极高的声誉,在国外也有很大的影响。莫言在国外被视为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并多次荣获国外文学奖项。其重要作品如《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等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受到海外读者、文学界和文学报刊的好评。
- 姜智芹
- 关键词:翻译
- 张炜与海明威之比较被引量:3
- 2003年
- 海明威是张炜心仪的外国作家之一 ,他对“硬汉”性格的塑造 ,对语言的运用 ,对情节的剪裁都深深地影响了张炜 。
- 姜智芹
- 害怕孤独,追求孤独——卡夫卡式孤独的悖论特征被引量:2
- 2001年
- 卡夫卡是20世纪西方文坛上茕茕孑立的独行者,既害怕孤独,又追求孤独是卡夫卡式孤独的悖论特征.卡夫卡独特的个性,强烈的自我意识、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注定了他的孤独;对文学创作异乎寻常的热爱又使他选择了孤独,同时,孤独也铸就了卡夫卡作品的深刻性.卡夫卡由对孤独的被动承受到对孤独的主动追求,表现出伟大的作家如何在必然出现的孤独面前站立起来,独立无倚地决定自己的本质和价值,从而体现了人的生命意识的伟大性.
- 姜智芹
- 关键词:孤独
- 序跋在莫言作品海外传播中的作用被引量:6
- 2016年
- 序跋在莫言作品的海外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序跋对域外读者的价值引导与审美培养、对作品的信息传递与互文映照、对作者的自我诠释与形象塑造三个方面。莫言作品译成外文出版后在域外引起的积极反响,是出版赞助商、作者、译者、读者等主体间顺畅对话的成功范例。
- 姜智芹
- 关键词:莫言作品序跋
- 非我与他者:英国文人视野中的中国形象被引量:7
- 2005年
- 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从来都不是自在的、客观化的产物,而是自我对“他者”的想象性制作,即按照自我的需求对他者所做的创造性虚构,是形象塑造者自我欲望的投射。就英国文人对中国形象的描述来看,中国始终是作为西方文化的对立面,作为“非我”出现的,在这种非我、他者、异己的意象中,体现的是西方人的价值观。英国人需要中国形象,就像他们需要一个自我超越的地方,在英国文人塑造的中国形象中,体观的是英国人精神生活的真实。
- 姜智芹
- 关键词:他者
- 阿Q和堂吉诃德比较研究新探被引量:1
- 2000年
- 本文采用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方法,对阿Q和堂吉诃德形象从求其同出发,进而辨异并深究其成因。文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精神胜利法。二人都有精神胜利法的典型特征,但因两位主人公各自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存在着程度和性质上的差别。二是关于悲、喜性格的二重性。二人的性格都是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的二重组合,但堂吉何德的性格带有英雄色彩或崇高的特征,阿Q的性格无英雄色彩或崇高的特征,这种同中之异是和两位艺术家塑造他们的初衷分不开的。三是从两位主人公在对“事业”的追求中体现出的信仰有无,并结合他们各自所处的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语境,加以剖析。
- 姜智芹
- 关键词:堂吉诃德阿Q《堂吉诃德》塞万提斯人文主义思想悲剧因素
- 论工伤事故保险职业对卡夫卡文学创作的影响
- 2010年
- 卡夫卡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是"法的问题",这和他工伤事故保险公司的职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将日常工作中的风险和保险话题引入到文学创作当中,其小说《美国》探索了美国这块新大陆上的风险管理,《审判》中莫名其妙的被捕事件隐含着过错司法、个人权利与公共权利的融合等法律与规范问题。《城堡》中城堡当局就像现代社会中的保险,得到它的任命就等于进入了保险;同时,脱离群体就会被排除在社会安全和经济保障之外,这正是卡夫卡工作中力主扩大保险范围的体现。
- 姜智芹
- 关键词:文学创作
- 生命的叩问:我是谁——宗璞的《我是谁》与卡夫卡的《变形记》之比较被引量:1
- 2001年
- 基于时代背景的某些契合点,《我是谁》和《变形记》在主人公的无归属感,异化、孤独的主题,荒诞、变形的手法的运用上有相似之处。但由于文化背景、作家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家庭背景的差异,两篇小说在主题的属性,孤独、异化的程度,主人公悲剧结局的内涵上又有差异,这体现了作家宗璞立足本土,追求创新的意识。
- 姜智芹
- 关键词:叩问
-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接受中的解读偏好被引量:11
- 2015年
- 由于问题意识和研究立场不同,海外读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关注重心及解读角度和中国学者并不相同。联系、对应西方作家作品的联想性解读、脱离中国历史文化语境的想象性解读、作为了解中国窗口的社会学解读、刻意突出意识形态的政治性解读,是西方读者解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突出偏好。对此,我们应持冷静客观的态度,既不能忽视国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言说,也不要夸大其重要性。在致力于让国内外的评论形成有效对话的同时,坚持中国本土评论的主体地位。
- 姜智芹
-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
- 文化过滤与异国形象误读被引量:9
- 2005年
-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通常在自身文化最本质的特征过滤下进行,这使得文化交流与对异国形象的误读不可分割。中国形象在欧洲的不同时期呈现出多样化的图像,既有真实的记录,亦有想象、虚构和误读。欧洲人从自身社会出发,从本社会的发展需求来认识中国、评价中国文化是构成误读中国的原因之一。其二,西方中国文化的传播者由于客观条件和主体身份、需要的不同,造成描述、报道和认识的偏差。其三,中国文化本身的庞杂、中国人的排外自大心理也是导致欧洲人误读中国形象的一个因素。
- 姜智芹
- 关键词:误读异国形象文化交流